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道心写境——山水画学中的道观念谱系
0.00     定价 ¥ 75.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100248044
  • 作      者:
    朱剑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25-03-01
收藏
编辑推荐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美术学著作,而且是一部艺术哲学著作。“道”是中国思想史中最崇高的概念,而“艺”是“道”的形象化。中国人进行绘画创作,特别是山水画创作时,不仅要表现物象形貌,还要揭示蕴藏在物象形貌背后的“道”。正如著名美术家吴为山先生所说:“道是山水画的灵魂和精神,也是创作、理解山水画的圭臬与路径。”本书作者深入研究了中国哲学中的“道”观念与山水画学之间的关系,揭示出山水画学中的“道”观念谱系,对我们品鉴、研究乃至创作山水画都很有启发意义。


展开
作者简介

朱剑,江苏扬州人,美术学博士,艺术学博士后、美术学博士后,现为中国美术馆藏品征集部主任,研究馆员。北京大学、中国美术馆博士后导师,清华大学硕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艺术类项目评审专家,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秘书长,北京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出版学术专著11部,发表各类学术论文、艺术评论10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省级社科基金多项。

展开
内容介绍

山水画学中的“道”观念既深受传统哲学“道”观念的影响,同时也自成体系。本书通过词汇的意义转变研究观念史的方法,从“道”及相关的“象”“气”“游”“远”“心”“逸”等概念范畴入手,寻找思想变化的痕迹,在山水画学中厘清与“道”观念相关的内容及其发展脉络,梳理出“道”观念的起源、变化及其背后的原因,分析揭示出山水画学的“道”观念谱系。


展开
精彩书评

山水画本质上是形而上的艺术。看起来是技,其实是道。道是山水画的灵魂和精神,也是创作、理解山水画的圭臬与路径。朱剑博士是一位有多年书画创作实践经验的学者。他的这本《道心写境——山水画学中的道观念谱系》,积十余年工夫写成。虽然是理论著作,但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其创作方向、创作结果的佐证,以及创作理念的指导。书中的诸多结论不仅是理论层面的逻辑演绎结果,更不时能看到只有深入实践且心有所悟者方能体会和说出的观点,殊为难得。诸位方家具眼,自当识之。

——吴为山 教授 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法兰西艺术院通讯院士

《道心写境——山水画学中的道观念谱系》是一部具有观念史色彩的书画美学著作。作者将哲学与画学中有重要关联的观念范畴,按时间线厘清其内涵、概念的发生与流变,从而形成观念的谱系,为中国画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阐述方式。书中也蕴藏着不少富于启发性的观点,如:借用知觉现象学的相关知识解释书画创作的体道状态,以及此状态下不断生发的审美偶然性;将“骨法用笔”与“笔踪论”视为一种内在逻辑相通的审美标准,并由是提出“线性意识”的概念;还有山水画意境中所蕴涵的时空观念与道教追求永生观念的关系;禅宗思想介入后山水画意境营构方法的转变;根据不同顿悟境界区分出山水画永恒凝定和刹那凝定两种视觉形式;等等。这些观点皆颇有见地,论证亦见功力。当然,书中视角独特、结论独到的类似观点还有很多,我相信会对读者理解、研究中国山水画大有裨益。

——彭锋 教授 国务院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华美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这是一部研究传统山水画形上学理论的学术力作,体大思精,显示出作者良好的哲学思辨功力和对传统画学的精湛把握水平。围绕“道”观念的谱系,作者从体用角度窥入山水画的理论世界,分别从“体道”和“道体”两翼展开论述。前者涉及山水画学中的体验论和人生境界学说;后者从表现道的途径,也就是从对象性的道体方面展开论述,分别涉及山水画学中的象、气、游、远、心、逸六个核心概念,纵深论述道的精神的落实。作者认为,山水画学中“道”的观念大率源于道家哲学,然而亦融入儒家哲学和佛家哲学的内涵,形成了山水画学“道”论的理论层深。作者实际上是试图通过对“道”的考察,来通观传统山水画的逻辑发展。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山水画学论作,极具理论启发性。

——朱良志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章 澄怀观道:山水画学中“道”观念的出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原本属于哲学范畴的“道”观念已经完全落实到山水审美领域。源于思辨的“道”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奠定了传统山水画学中的形而上基调,把引起审美愉悦的外在感性因素抽象为超越性的本体价值定位。故而,传统山水画学从一开始就强调要突破感官限制而升华为对世界本体进行体验,由此开启了“道”观念谱系建构的序幕。
第一节  “道”观念与山水的关联理路
魏晋时期各家各派的思想都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流趋势。如当时最流行的玄学,就吸收了儒家、道家和佛学的诸多范畴、命题和思辨逻辑,成为“三教圆融”的新思潮。这一时期的文人士大夫非常认同老庄的价值观,但该阶层的主体依然是儒生而非道士,所以不能简单地认为玄学是道家思想的延续。晋宋之际的玄学达到最盛阶段,文人士大夫不断探索精神的高度和深度,追求超越于现实之上的玄远境界,力倡从人与自然的亲近与契合中去领悟“道”的具象呈现。
这一时期的佛学也逐渐形成南统与北统两大系。尤其是对此时山水画学影响更甚的南统佛学,其特征在于以般若智慧来阐发玄言的哲理之思,佛学甚至成为玄学进一步发展的形式。名士与名僧均研习老庄思想,同谈玄理并以玄理阐发佛理。如《高僧传》就记载了慧远“尤善老庄”,以老庄之学释佛使“惑者晓然”;僧肇“志好玄微,每以老庄为心要”;竺法潜讲般若之学,亦以玄入佛,“或畅方等,或释老庄”。在一定程度上,大乘空观的思想与玄学的贵无观点相契合,促成了玄学和佛学彼此取长补短,互为理论空间的延伸,以至于这一时期被称为佛教玄学化时期,同时也酝酿出一种新的审美精神。
展开
目录

导言 “体”“用”逻辑与传统哲学中的“道”观念

第一章 山水方滋:中国山水画中“道”观念的产生理路

第二章 澄怀观道:山水画学中“道”观念的出现

第三章 大象无形:山水画学中的“道”与“象”

第四章 生意勃勃:山水画学中的“道”与“气”

第五章 仰观俯察:山水画学中的“道”与“游”

第六章 玄对山水:传统山水画学中的“道”与“远”

第七章 心生万物:山水画学中的“道”与“心”

第八章 莫可楷模:山水画学中的“道”与“逸”

结语 “道”观念谱系与传统山水画的道统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