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时期,骨笛的一声清音预示着人类审美情怀中的音律觉醒,也是先民运用声响寻求与大地、与天空沟通的最初方式。这凿孔为笛的自觉行为历经万年不断演变,不断突破,骨笛转化为竹笛,竹笛又转化为葫芦哨,材质的千挑万选,暗合了人类历史进程中音律审美与生产生活渐趋融合的发展轨迹。葫芦这种寻常可见的植物,逐渐成为人们向自然寻求天然音响的好选择。这些经由匠人雕刻的带有音律的葫芦在空中兵分两路,一路向北发展为信鸽的鸽哨,另一路向南成为板鹞风筝的哨口。
风筝,集民俗、工艺、文化等多元内涵于一体,是一种结构完整的民俗文化样式,也是中国传统的民间玩具,一根长线连接手心与遥远的天空,藉由风筝,“天人合一”的梦想变得有迹可循。“风筝”一词真正出现是在明代陈沂的《询刍录》里:“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如鸣筝,故名风筝。”可见鸣唱的“纸鸢”才呼作“风筝”。宋人市井生活丰富,追求享乐。可以发音的风筝设计思想到了宋代得到进一步发展,宋人将安装在风筝上的笛子或琴弦改造成了发音可控、传音悠长的哨子,这样的哨子被称为宋哨,并且很快流行开来。风筝上出现哨口是宋代风筝的特色。这样的风筝于北宋时期传入南通之后,南通人不但把其中的技艺完全保留下来,而且还使其发展得更为炉火纯青,向着高大、美观、有音律的方向发展。南通板鹞在放飞时,百哨千口齐鸣,似疾风穿过丛林,被称为东方天籁。这源自远古骨笛鸣响于天际的哨音,是天地间奏响的自然神曲,南通板鹞也成为南通地域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