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断裂带:团队多样性与冲突管理》一书深入探讨了团队断裂带对团队过程和结果的复杂影响,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管理策略,为提升团队效能、促进组织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见解和指导。
本书结合了社会网络、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的理论思想,从多维度、多层次分析团队断裂带的作用机制。这些理论视角为理解团队内部复杂关系、资源流动及个体心理状态提供了有力支撑,揭示了团队断裂带如何通过促进或加剧团队冲突、子群分裂等过程,挖掘了能够有效削弱团队断裂带负面影响的策略,为企业提供了吸引、留住和管理多元化人才的实践建议。
团队断裂带的特点
断裂带(或称为“断层线”,Fault Lines),是一个地理专有名词,旨在描述地壳中存在的裂缝。在没有外力的状态下,断层保持沉睡状态达数年,而一旦出现地震或其他突然爆裂,断层就会被激活。断裂带的概念最早由 Lau 和 Murnighan(1998)引入团队行为研究,是指那些被假想出来的分割线将团体(组)分裂成子群。团队断裂带可能是基于人口特征划分的,包括性别、年龄、种族、职业等,也可能是基于团队成员深层属性划分的,包括价值观、性格特征、态度等(Lau 和 Murnighan,1998)。
借用团队“断裂带”这一比喻至组织行为学领域,团队断裂带体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团队成员的诸多特征维度,就好比地理学科中或深或浅的分层;第二,无外力作用时,团队断裂带不会被人注意;第三,强烈的团队断裂带会引发团队冲突或破裂(Lau 和 Murnighan,1998)。
Lau 和Murnighan(1998)指出,在团队形成初期,团队断裂带是基于人口统计特征等显性属性形成的,随着团队进化,团队成员更多细微的、深层的特征逐渐凸显,成为团队断裂带形成的新源泉。断裂带在无外力的情况下处于休眠状态,一旦被激活,就很可能形成结盟、冲突,并进一步导致团队成员满意度下降,团队绩效降低(Jehn 和 Bezrukova,2010)。
有关断裂带的激活过程,Jehn 和 Bezrukova(2010)提出,如果断裂带在团队形成早期被激活,其强度会随时间推移而不断自我加强,但如果断裂带在团队形成之初未被激活,随着团队成员的社交互动增加,断裂带被激活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小,而且可能永远沉睡下去。因此,将“断裂带”这一名词运用到组织行为学领域,虽然具有一定局限性,但这一比喻既形象又能够明确地体现出团队构成的动态变化,有利于研究者归纳总结团队多样性的特点。Lau 和 Murnighan(1998)还研究了断裂带的形成与团队子群的规模、职位、权力的关系。但 Lau 和 Murnighan(1998)的研究仅限于基于人口特征的表层断裂带,并未对深层断裂带进行深入研究。尽管如此,他们的研究仍被后人称为具有里程碑意义,以团队进化的动态视角深入讨论了团队子群的形成过程及变化规律。
第 1 章 绪 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1.2 研究目标、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1.3 结构安排
1.4 本书的创新点
第 2 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团队断裂带的经典理论述评
2.2 团队断裂带的文献综述
2.3 团队多样性和子群的文献综述
2.4 团队冲突的文献综述
2.5 研究现状评价及启示
2.6 本章小结
第 3 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设计
3.1 相关研究概念界定
3.2 主效应理论框架
3.3 各子研究理论分析
3.4 研究设计
第 4 章 研究 1:团队断裂带与团队冲突不对称性的非线性关系研究
4.1 模型 1 的研究假设
4.2 模型 2 的研究假设
4.3 假设总结
4.4 测量工具
4.5 问卷预调研
4.6 实证分析
4.7 研究结论
4.8 现实意义
4.9 本章小结
第 5 章 研究 2:表层和深层团队断裂带强度与团队断裂带的激活的关系研究
5.1 研究假设
5.2 测量工具
5.3 问卷预调研
5.4 实证分析
5.5 研究结论
5.6 本章小结
第 6 章 研究 3:子群感知与交互记忆系统的关系研究 171
6.1 研究假设
6.2 测量工具
6.3 问卷预调研
6.4 实证分析
6.5 研究结论
6.6 本章小结
第 7 章 结 论
7.1 主要结论
7.2 管理启示
7.3 研究局限性及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