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一、研究背景
著名传播学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在概括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时提出“媒介即讯息”,即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并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介所提示给人们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媒介即讯息'的意思是,一种全新的环境被创造出来了”,“环境并非消极的包装用品,而是积极的作用机制”。媒介环境学派的开创者之一尼尔波兹曼提出了“媒介即隐喻”“媒介即认识论”,认为媒介的形式极为重要,因为“特定的形式会偏好某种特殊的内容,最终会塑造整个文化的特征”。互联网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新的大众传播媒介,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互联网广泛渗透于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各个领域,并对这些领域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媒介的出现、发展及其给思想文化领域带来的深刻影响既构成了网络社会思潮形成和发展的社会背景,也是网络社会思潮研究的现实背景。
1994年中国开启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翻开互联网发展史的首页。1995年邮电部向社会开放接入服务,上网、用网成为机构和个人的新时尚。1997年中国互联网进入商用化阶段,网民群体逐渐发展。2000年后互联网的各种应用蓬勃发展,新浪、腾讯、网易和搜狐四大门户网站崛起,百度打造搜索引擎,人们通过门户网站可以了解到各种各样的信息。1994一2003年是互联网发展的web1.0时代,互联网以静态、单向阅读的网页为主。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对网络的认识有一个从东西方政治力量博弈的“网络危害论”到互联网发展大可有为的“网络工具论”的转变过程。这一时期,网络作为工具,是信息的载体和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之一,思想文化信息开始在网络领域汇聚,社会思潮亦开始传人和汇聚网络领域。
2003年后互联网发展开始进入以分享为特征的实时网络web2.0时代。网络论坛、网络社区等各种交流共享平台纷纷建立,博客、新浪微博等自媒体平台也陆续出现。网络为思想信息的交流与流动提供了一个群体环境下的场域,广大网民在互联网上发表观点,畅谈看法,网络“意见领袖”开始大量涌现,抛出各种观点参与公共话题的讨论,各种网络虚拟社群逐渐形成,并基于群体互动实现网络议题的生成和扩散。人们通过互联网拓展了自己的社交网络,获得了更丰富的信息,网络不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和传播工具,而是发展成为一个与现实领域平行互动的网络空间、网络领域。互联网的使用和普及给文化环境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不仅推动了文化信息资源的整合,还生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网络文化迅速发展,成为深刻影响和改变人们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最大众化、最活跃、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形态。互联网的发展形成了多元互动的媒介场景,也重塑着社会舆论生态,各种思想信息和社会舆论汇聚于网络。互联网既是舆论生成的发源地舆论传播的集散地、舆论交锋的主阵地,也成为意识形态交锋的阵地社会思潮汇聚的舞台。网络的开放性使得过去在现实领域受到抑制的社会思潮找到了自由传播的舞台,网络广泛的覆盖面使得过去活跃于学术领域和政治领域的社会思潮实现了向大众领域的快速渗透和扩散。现实社会中的各种社会思潮迅速在网络领域登场,通过网络提供的各种平台传播自己的思想主张,表达自己的价值诉求,多元社会思潮在网络领域争夺地盘,不同社会思潮在激烈论争的同时也不断地融合发展。汇聚于网络领域的社会思潮与网络话语、网络文化深度融合,不断根据网络语境和网络媒介的发展调整话语体系和传播方式,甚至衍生出适合网络传播的新形态。
2012年以来,随着手机操作系统生态圈的全面发展,移动互联网发展进入爆发期,大数据兴起,数据驱动决策成为一种时尚和新思路。新媒体行业迅猛发展,围绕网民互动及个性体验的互联网应用技术日益发展和完善,互联网不断深入人们生活。网络与人们生活日益融合,创造了新的话语体系,并带来新的生活方式。网络大众文化与网络领域大众化社会思潮互为助力,推动网络领域大众化社会思潮的发展和弥散化传播,大众化社会思潮丰富了社会的思想文化、拓宽了人们视野,但也给广大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的精神世界造成了极大困扰。同时,网络谣言网络暴力和网络炒作等不良网络现象也在网络空间滋生蔓延。精心伪装的“网络大V”和大量的‘网络喷子”肆意解读、解构乃至诋毁国家的政治机构、社会体制,诋毁、歪曲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历史英雄人物;一些网络红人为了吸引眼球利用娱乐平台肆意消费、娱乐经典和权威;反动势力打着自由民主的旗号在网络空间大肆推销极具欺骗性的“普世价值”网络“公知”抛售各种虚无主义言论,扰乱人们的价值认知。各种包含着社会思潮思想主张的信息以碎片化、娱乐化的形式弥漫于网络领域,网络日益成为众多思想意识的集散地,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和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