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区域城镇聚落景观形态研究
0.00     定价 ¥ 98.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77214641
  • 作      者:
    许广通
  • 出 版 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4-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以关联形态为逻辑主线,构建一套“内外一体、表里统一、古今一脉”的聚落空间分析框架,一方面,拓展了聚落遗产整体保护的研究视野和理论边界;另一方面,在发展语境中实现聚落保护的规划方法创新。
展开
作者简介
许广通,男,工学博士,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副研究员、城乡规划学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城乡历史与遗产保护、历史建成环境规划与设计。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建筑学报》、《城市规划学刊》、《新建筑》等专业权威期刊及国内外专业*学术会议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区域历史文化聚落的关联图式识别与遗产体系建构研究——以荆襄历史廊道地区为例(项目编号:52308054),在研;负责或参与城乡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城市设计、专题研究类实践项目十余项;获省部级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6项。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面向新时期城乡文化遗产保护要求与实践转向,从历史建成环境到聚落景观、从单体聚落到区域整体,在特定的关联域中,将区域城镇聚落景观视为各聚落与地缘环境长期互动形成的“地域文化集合体”,对相关问题的讨论从过去的以“本体形式”为导向转为现在的对其“联系秩序”的重视,提出“关联形态”概念并构建了关联解析框架。以荆襄历史廊道地区为典型区域,遵循“关联机理—关联形态—关联演进—关联建构”的研究理路,分析区域城镇聚落景观空间的内在秩序、空间表征与空间层积规律,并将关联形态作为一种整体时空参照与多元融合框架,将个体要素层面难以统一的新与旧、古与今、表与里、自然与文化、保护与发展等多元对立问题,共同锚定在一元的关系空间中进行统一平衡,探索一种内外相扣、表里统一、古今一脉、前后贯通的聚落景观遗产区域化研究与关联式保护的新思路。
展开
精彩书摘
在一个特定的地理关联域中,地方社会结构与地缘环境格局在长期耦合互动中形成了稳固的区域历史文化空间网络。历史城市与传统市镇曾作为区域网络结构中的关键锚点与中枢媒介,其形成、发展及空间营建都与区域地缘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各聚落长期在与外通四邻、内联全境的双向互动中,形成了内外一体、结构关联的区域聚落形态,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关联性与体系层级性。同时,相较于一般的自然村落,个体城镇聚落通常是依托网络节点不断壮大为集生产生活、商贸流通乃至军事防御等功能于一身的聚落类型,其空间形态在内部社会结构基础上还叠加了流通与防御格局等多重架构特征,并与外围地景环境进一步形成“山-水-城、城-关-寨、商-居-野”等内外高度融合的聚落
景观形态,呈现出典型的空间多构性与景观整体性。综合相关研究,本书将这种有意义的地域聚落文化综合称为“区域城镇聚落景观”,它包含了区域层面聚落联合体与聚落层面要素集合体两个主要空间范畴;同时,作为一个稳定的“整体”,其内在关联秩序蕴含着地域聚落形态演进的来龙去脉,也是传承地域文化、讲好地方故事的叙事系统。
荆襄历史廊道地区独特的地缘环境奠定了其在古代国家防御与流通格局中的战略中枢地位,廊道内的城镇聚落在历史的长河中地缘相承、文化相似、经济交织、发展关联,“一体化”特征尤为典型。但是,在区域历史结构日渐松散与现代遗产环境碎片式管控等多重现实背景下,这种区域性历史文化空间特征一直是保护工作中的盲点。新时期,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制度实施40周年的总结与反思之际,国家提出构建全国、省域、市县等多尺度层级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强调从全国“一盘棋”的整体层面来统筹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与传承中华文明。在此背景下,不同聚落和不同要素之间的关联逻辑、秩序关系及其空间表征是什么?同时,历史秩序关系当下又如何存续,如何将其精准、科学地应用到聚落遗产的体系建构当中?这些都将是相关研究必须直面的关键议题。
鉴于此,本书综合相关学科的理论启示,从个体聚落转向地理单元,从本体对象转向联系秩序,提出“关联形态”概念并尝试构建一套有针对性的理论解析框架,倡导将历史城镇聚落及其文化地景视为一个有机互动的景观综合,将区域地缘环境作为理解个体聚落价值特色的整体时空参照,探索建立一种“立足区域、观照整体、兼及内外”的区域遗产观和结构关联分析方法,进而将遗产价值特色分析与保护利用锚定在有意义的关联结构中,力图超越以往历史城市与传统市镇等个体聚落研究的视野局限。
本书具体以荆襄历史廊道地区为典型区域,依据关联形态空间的整体锚固、历史的连续建构及文化的系统叙事等多维作用,形成理论解析、形态识别、关联演进与关联重构四个主要部分,涉及城镇聚落景观外部联系与内部秩序两个空间层次,以及历史、当下与未来三个时间场景。首先,在理论探索层面,从空间内涵、分析方法与实践应用三个维度构建了区域城镇聚落景观“关联形态”的理论解析框架。然后,在荆襄历史廊道层面,从区域地缘环境特色出发,分系统揭示了城镇聚落的区域关联形态。接着,在廊道的整体秩序中,进一步对城镇聚落个体层面空间要素的关联形态进行研究。随后,基于三大控制要素,回溯城镇聚落景观整体演进过程,揭示了关联形态的控制作用与空间层积特征。*后,面对日渐失序的区域聚落遗产环境,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与新时期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要求,一方面,面向制度建设,建议推行本体要素与关联形态共同划定保护底线的“双管控”模式,以弥补过去单一要素管控方式在聚落遗产保护中的局限;另一方面,面向保护实践,在荆襄历史廊道聚落遗产整体价值凝练的基础上,依据关联形态的整体逻辑,从不同空间层次探索了区域历史文化资源的整体保护与关联重构策略。
总体而言,关联形态为揭示区域城镇聚落景观整体价值特色、回溯要素关联演进特征及重塑历史文化空间整体秩序提供了内在逻辑与时空参照,将关联形态一起纳入管控体系并进行适应性建构,对当前“名录式”保护方式有着重要的补缺意义。而荆襄历史廊道地区聚落遗产具有较高的整体价值与保护意义,是构建湖北省域乃至全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极为重要的一环,对其他区域相关研究同样也具有借鉴价值。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01
第一节 荆襄历史廊道城镇聚落的关联现象… 01
第二节 城乡文化遗产研究的三种转向… 04
第三节 区域城镇聚落景观:从单体聚落到地域文化集合体… 10
第四节 空间关联形态: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遗产间性关系… 16
第五节 空间关联形态的相关学科理论启示… 17
第六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22
第二章 区域城镇聚落景观关联形态的理论阐释… 27
第一节 区域城镇聚落景观的形态关联机理… 28
第二节 作为一种空间组织范型的关联形态… 33
第三节 作为一种空间分析方法的关联形态… 39
第四节 作为一种空间重构逻辑的关联形态… 45
第三章 地缘环境塑造的荆襄历史廊道城镇聚落关联形态… 51
第一节 自然地理与城镇聚落的“图- 底”关联… 51
第二节 军事防御与城镇聚落的“极- 域”关联… 57
第三节 商贸流通与城镇聚落的“点- 轴”关联… 63
第四节 区域水利与城镇聚落的“亲- 疏”关联… 71
第四章 廊道秩序传导的城镇聚落空间要素关联形态… 77
第一节 历史城市:廊道战略区位支配的“城- 市”关系… 77
第二节 传统市镇:交通网络节点生发的“街- 市”关系… 91
第五章 关联形态控制的城镇聚落景观演进特征… 107
第一节 荆襄历史廊道城镇聚落的关联演进… 108
第二节 城镇聚落空间要素的关联演进… 122
第六章 荆襄历史廊道城镇聚落遗产整体保护策略… 137
第一节 新时期聚落遗产保护转向的关联形态应对… 137
第二节 荆襄历史廊道聚落遗产的整体价值与现存特征… 144
第三节 荆襄历史廊道城镇聚落遗产的关联重构策略… 161
第七章 总结与讨论 … 177
第一节 总结… 177
第二节 讨论与展望… 179
参考文献… 181
后记… 191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