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社区营造视角下乡村聚落营建模式研究——以长江中下游为例
0.00     定价 ¥ 98.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68077576
  • 作      者:
    谢超
  • 出 版 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5-01
收藏
编辑推荐
市面同类图书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乡建学术专著,另一类为乡建实践项目类专著。与其他学术专著选择切入乡村的视角不同,本书以社区营造的创新视角切入对乡村聚落营建模式的探索;同时,以长江中下游作为研究的范围,以水系作为贯穿研究的地域线索,结合清末至今的时间线索,全面综合地探究我国乡建模式,具有独创性。与其他实践项目类专著相比,本书的学术性以及所涉及的时空维度都具有典型性。
展开
作者简介
谢超,男,建筑学博士,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副系主任,《新建筑》杂志特约通讯员,中国建筑学会会员。研究领域为社区营造,城市更新,文化遗产保护等。主持*基金项目2项,广东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多篇论文。2020年获广东省疫情阶段在线教学优秀案例一等奖。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基于社区营造视角,从历时性角度重点梳理了我国不同时期乡村建设的重点及乡建模式的特征。同时,本书以重点调研的20个长江中下游村落为例,对共时性乡建模式的规律进行探索,根据不同案例之间及其要素之间的关联逻辑,提炼出乡建模式的基本特征,并结合营建主体、自然地理、产业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景观、空间形态六要素,从有机整体的角度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乡村聚落营建的适宜模式和调适策略。
展开
精彩书摘
1绪论

1.1研究的背景与缘起

1.1.1乡村建设的背景

中国拥有悠久的乡土文明和农耕传统,传统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村因此构成了支撑中国社会结构和经济体制的基本面。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社会的快速转型引发了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剧变,让这个稳定的乡土社会结构受到强烈冲击,乡村由此陷入困境:城市空间的无序蔓延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乡村生产要素向城市单向流动导致城乡二元格局愈演愈烈,人口大规模迁移造成地方归属感和群体性缺失等。乡村问题随之成为中国城镇化与现代化问题的核心。对此,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部署,2004年起每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并针对乡村建设出台了多项政策和措施。

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历史任务,要求各地乡村结合实际情况和村民意愿,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随后,在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下,新农村建设在各地陆续开展,乡村风貌和居住条件得到一定改善,但由于缺乏可操作性的指导范本,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一方面,部分村民认为新农村建设属于政府工程,产生了“坐等靠要”的心理,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另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将风貌整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对农村产业发展、环境改善、地方文化发扬、公共服务提升和组织管理优化等方面有所忽视。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美丽中国”的概念,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美丽乡村建设正是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2015年6月1日,《美丽乡村建设指南》(GB/T 32000—2015)正式实施,为我国乡村建设提供指导性框架,也鼓励各乡村结合资源禀赋进行创新发展。美丽乡村建设被认为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新农村建设,从而实现宜居、宜业、宜游的目标,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村民主体缺位、缺乏整体和持续的计划、同质化建设等问题。

为解决城乡矛盾和“三农”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新型城镇化重点强调人的“城镇化”,在内涵上实现社会待遇的“平权化”、资源配置的“均衡化”、生态环境的“优质化”、地域空间的“差异化”、乡村生活的准“城镇化”,并强调规划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地方文化和土地利用紧密结合。与此同时,基于当代乡村建设和发展的问题,“乡村复兴”的系统概念应运而生。“乡村复兴”不仅注重物质空间层面的建设和整治,更重要的是还注重乡村产业、经济、社会、文化和管理等的重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在这些政策之下,针对乡村建设的实践和探索就成为时代命题。

随着乡建实践如火如荼地推进,为了避免过去因缺乏指引和参照所产生的建设问题,各地纷纷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寻各自的乡村建设模式,如浙江省开展了对安吉模式、永嘉模式等一系列模式的探讨;江苏省推出了高淳模式、江宁模式等;湖北省开展了对乡贤带动的四位一体模式的探讨等。2014年,中国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综合各地丰富的经验和案例,总结出产业发展型、生态保护型、城郊集约型、社会综治型、文化传承型、渔业开发型、草原牧场型、环境整治型、休闲旅游型、高效农业型10种美丽乡村的创建模式。这些模式代表了不同类型的乡村在各自的资源、社会、经济、产业和文化等条件下开展乡村建设的路径。

“十三五”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和乡村建设的加速推进,城乡资源与人口的频繁流动为乡村城镇化带来了契机。“十四五”时期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迎来新的转型和发展趋势,乡村建设再度回归大众视野。政府、企业、NGO和建筑师等纷纷投身各类乡建实践,乡村建设由此进入一个寻求乡村自身需求的崭新阶段。在这个阶段,乡建模式的探索对于推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尤为必要,将乡村营建过程中的基本特征和规律总结成模式,可为各地的乡村建设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借鉴。
展开
目录
目录

1绪论(1)

1.1研究的背景与缘起(1)

1.2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5)

1.3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29)

1.4研究目的与意义(35)

1.5研究框架(38)

1.6本章小结(40)

2演进与启示:乡村聚落的变迁与乡村建设经验(42)

2.1中国乡村社会的发展(42)

2.2乡村聚落演变的规律与特征(44)

2.3中国大陆乡村建设的发展历程与典型模式(45)

2.4中国台湾地区乡村建设的发展与演进(63)

2.5模式特征分析与经验启示(65)

2.6本章小结(66)

3延展与关联:社区营造视角下乡村聚落营建的相关理论与构成要素(68)

3.1社区营造的形成与发展(68)

3.2台湾地区社区营造的案例分析与总结(70)

3.3与社区营造相关联的理论及其延展(78)

3.4社区营造视角下乡村聚落营建的基本层面(87)

3.5社区营造视角下乡村聚落营建体系的构成要素(91)

3.6本章小结(99)

4取样与调查:长江中下游乡村聚落营建案例(101)

4.1乡村聚落案例调查的范围和对象(101)

4.2长江中下游乡村聚落营建案例调查与分析(107)

4.3本章小结(175)

5类型与比照:乡村聚落营建的典型模式(176)

5.1乡村聚落营建模式的类型与划分依据(176)

5.2长江中下游乡村聚落营建模式的基本特征分析(181)

5.3社区营造视角下乡村聚落营建的评价体系(199)

5.4营建模式的比较与评析(206)

5.5本章小结(217)

6建构与调适:社区营造视角下乡村聚落营建的适宜模式(218)

6.1乡村聚落营建模式的实施与建构原则(218)

6.2适宜模式的建构(220)

6.3适宜模式的实证研究(233)

6.4模式调适的可持续性整体策略(251)

6.5模式调适的适宜性空间策略(254)

6.6本章小结(260)

7结论与展望(261)

7.1主要研究结论(261)

7.2主要创新点(265)

7.3研究局限性(266)

7.4研究展望(267)

参考文献(269)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