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世界第一等战俘营:联合国军战俘在朝鲜
0.00     定价 ¥ 36.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00488699
  • 作      者:
    郭维敬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收藏
编辑推荐
    59年前的1950年冬初,我肩负着祖国人民的重托,“万里赴戎机”,自广西梧州军中,奉命只身北上,出国抗美援朝。从此,在异国战地,连续度过了6个春秋。鸭绿江畔和朝、韩军事分界线的南北,都留下了我的足迹……<br>    1950年冬,作者郭维敬奉调,出国参加了炮火连天的抗美援朝战争,在朝鲜共度过了6个春秋,曾参与对联合国军战俘的管理教育工作,后来还参加过朝鲜停战谈判代表团的工作。<br>    全书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当时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发扬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克服各种困难,善待、教育来自不同国家的联合国军战俘,最终以革命的正义精神,深深感动这些战俘的的动人场景,并与美国等联合国军虐待中国、朝鲜军队战俘的丑恶行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极大地弘扬了中国人民的人性光辉。
展开
作者简介
    郭维敬,1925年出生于山西洪洞县。清华大学毕业。1949年春响应号召南下作战,在部队任记者、干事。1950年冬,由总政派遣入朝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曾先后参与联合国军战俘管理、教育工作,板门店停战谈判及志愿军政冶部多项工作,任干事、股长、翻译组长、助理员等职。 1956年回国转业河南,曾先后担任县、地两级教育行政领导工作。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后,先后在中学、大学任教,1990年离休。离休后积极从事朝鲜战争及共和国早期研究,笔耕不辍。 重要译著有:《第一等战俘营——联合围军战俘在朝鲜》,由柴成文将军作序;《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美)贝文·亚历山大著,李德生上将作序;《共和国早期的故事》,由毛泽东丰席原秘书李锐作序。此外,还有一些文章及译作散见十报、刊。
展开
内容介绍
    1950年冬,作者郭维敬奉调,出国参加了炮火连天的抗美援朝战争,在朝鲜共度过了6个春秋,曾参与对联合国军战俘的管理教育工作,后来还参加过朝鲜停战谈判代表团的工作。<br>    全书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当时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发扬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克服各种困难,善待、教育来自不同国家的联合国军战俘,最终以革命的正义精神,深深感动这些战俘的的动人场景,并与美国等联合国军虐待中国、朝鲜军队战俘的丑恶行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极大地弘扬了中国人民的人性光辉。该书极具历史厚重感,是对抗美援朝战争史的有益补充,同时也非常适合广大军事爱好者的阅读。
展开
精彩书评
    中国人民志愿军创造了俘虏营前所未有的历史。<br>    ——[美]第24师师长、少将 迪安 <br><br>    中国人改写了世界战俘史!<br>    ——[英]皇家陆军第29旅格罗斯特团中校营长卡恩斯 <br><br>    我当了一辈子兵,同德国兵、中国兵打过仗,也看过美国兵、苏联兵打仗,德国兵很优秀,但最优秀的我看还是中国兵。我赞美他们。 中国人民志愿军严格执行命令,不枪杀和虐待俘虏,有时供应紧张,中国人民志愿军就自己吃差的,让我们俘虏吃好的。                         ——北约北欧军总司令、英国将军 安东尼.F.霍克利爵士(原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俘虏,被俘时为上尉军衔) <br><br>    当中国人的战俘,许多方面都是一种奇遇……他们对我的态度一直很友好。<br>    ——[美]一等兵 约翰·M.麦考埃 军号19244283
展开
目录
前言<br>原版《序言》<br>原版《作者的话》<br>第一章 中国人民志愿军俘虏管理处的设立<br>一 历史的见证<br>二 奉命前往俘管处<br>三 初与战俘打交道<br>四 丰富多彩的战俘生活<br>五 有口皆碑的业绩<br>第二章 火线上宽待战俘<br>一 渊源长久的优良传统<br>二 打消战俘的恐惧心理<br>三 前线送还伤病战俘与释放战俘<br>四 西方媒体无法回避的事实<br>五 两名战俘的自述<br>第三章 组建战俘营的艰难历程<br>一 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br>二 碧潼战俘营艰难创立<br>三 我对战俘营的最初印象<br>四 闯过“过渡阶段”的难关<br>五 土耳其语翻译难觅<br>第四章 联合国军战俘众生相<br>一 娇惯的美国战俘<br>二 重实际的英国战俘<br>三 淳朴的土耳其战俘<br>四 其他国家战俘生活拾遗<br>第五章 中央关怀,战俘营换新貌<br>一 战俘营迎来第一个春天<br>二 羁绊与误区<br>三 俘管工作步入正轨<br>四 周恩来总理指示和思想解放<br>第六章 世界第一等战俘营<br>一 衣、食、住、用在战俘营<br>二 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br>三 战俘的民主组织——俱乐部<br>四 召开俱乐部代表大会<br>第七章 沸腾的战俘营生活<br>一 花样繁多的文体娱乐活动<br>二 “奥林匹克”运动大会<br>三 图书馆和读书求知<br>四 帮助战俘扫除文盲<br>第八章 没有铁丝网的战俘营<br>一 节日欢庆与宗教活动<br>二 与亲人联系的纽带——通信<br>三 写作园地与战俘办报热<br>四 日常管理和相互关系<br>五 处理违纪战俘,重在教育<br>第九章 一名美联社记者的奇遇<br>一 抓住一名记者身份的俘虏<br>二 记者亲历的战俘生活<br>三 新闻摄影史上的创举<br>第十章 肖华、杜平二将军前来巡查<br>一 将军们的印象<br>二 将军们在敌军工作会议上<br>三 会议代表难忘的参观<br>第十一章 和平工程, 世界相助<br>一 “碧潼世界大学”<br>二 八方来客共促和平工程<br>三 让战俘自己来教育自己<br>四 和平音讯传遍四海<br>第十二章 中国人民志愿军——经过考验的真诚朋友<br>一 欺骗宣传不攻自破<br>二 “上校所说的根本没有发生”<br>三 “更像个客人”<br>四 “奇遇记”<br>五 “各种诺言都得到兑现”<br>六 “我们在第三战俘营中的生活”<br>第十三章 联合红十字会小组走访我志愿军战俘营<br>一 联合红十字会小组的成立<br>二 联合红十字会小组北组到中国人民志愿军战俘营<br>三 参观碧潼战俘营总医院<br>四 访问工作圆满结束<br>第十四章 遣返纪实<br>一 周全细致的遣返安排<br>二 遣返时刻见真情<br>三 士兵战俘和将军战俘的肺腑之言<br>四 信守停战协定,劝说遣返<br>五 反差强烈的遣返画面<br>第十五章 美方欲盖弥彰的谎言和暴行<br>一 汉莱妖言惑众,自找麻烦<br>二 联合红十字会小组走访双方战俘营的反差<br>三 美方继续迫害遣返的朝、中战俘<br>四 从惊恐忌讳到如临大敌<br>第十六章 种瓜得瓜,引起心灵创伤<br>一 美国“心灵创伤”的由来<br>二 美军费尽心机的解释处处碰壁<br>三 美、英战俘拒绝遣返的声明<br>四 朝鲜战争30年后合众社的报道<br>第十七章 美国战俘回国后的磨难<br>一 出于恐惧戒备防范<br>二 “洗脑论”真相大白<br>第十八章 “我选定到中国一生无悔!”——访和平战士温纳瑞斯<br>一 畅叙近半个世纪的沧桑<br>二 深情难忘中国人民志愿军<br>三 “到中国寻找理想”<br>四 中美民间大使风尘仆仆传友情<br>五 温纳瑞斯的晚年与家庭<br>六 尾声<br>第十九章 他们至老难忘情<br>一 从战俘到北约北欧军总司令<br>二 采访留居中国的战俘<br>三 30年后纽约奇遇<br>第二十章 中英关系史上的一段佳话<br>第二十一章 板门店停战谈判代表团回眸<br>一 一段令人自豪的回忆<br>二 一项创历史纪录的谈判斗争<br>三 美方无可言说的苦果<br>四 理性与暴力的最后较量<br>重要附录<br>附录一 朝鲜谈判中的战俘遣返<br>附录二 接管战俘的岁月<br>附录三 一段值得记忆的经历——管理联合国军战俘<br>附录四 一名中国军人在美军战俘营的生死历程<br>原版《后记》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