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本在于国 国之本在于家
经典好书 致敬张元济
出版大家张元济316封家书首次呈现
张元济之孙张人凤先生亲自作序
传承优良家风
张元济先生一生经历了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大变革时期,身处新旧、中西文化不断碰撞与融合的浪潮之中,顺应历史、与时俱进,兼而有多重身份,但公认以出版家、编辑家为归宿。他五十余年致力于商务印书馆的文化教育出版事业,使得商务印书馆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出版重镇。
本书共辑录张元济写给亲人的书信316封,依据收信人与张元济的亲属关系将这些书信分为三辑——致子孙、致族人、致姻亲,每辑之前附有编者撰写的背景说明,帮助读者充分了解书信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生活背景,加深对书信内容的理解,感受一代文化大师的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为保证全书内容的准确性,本书特邀张人凤先生作序,并在书中收录了张人凤先生对书信所做的注释。本书在编辑过程中充分保留了信件的历史原貌,尊重作者的语言风格和书写习惯,将信中的批注等尽可能地还原。此外,为使读者获得更直观的印象,本书还收录了大量作者书信手迹及相关历史照片,使全书内容更加丰富充实。
出版说明
张元济先生一生经历了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大变革时期,身处新旧、中西文化不断碰撞与融合的浪潮之中,顺应历史、与时俱进,兼而有多重身份,但公认以出版家、编辑家为归宿。他五十余年致力于商务印书馆的文化教育出版事业,使得商务印书馆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出版重镇。
张元济先生的手书联语“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悬挂在商务印书馆的楼厅旁,其表达的固然是读书对于整个社会、民族的重要性,但将读书与积德二者并举的内在逻辑,实际上与海盐张氏家族的家训——吾宗张氏,世业耕读。愿我子孙,善守勿替。匪学何立,匪书何习。继之以勤,圣贤可及——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或许是深层理解张元济先生铸就书林伟业的钥匙。集中呈现以张元济先生为代表的海盐张氏家族家风,即编辑和整理本书的出发点。
为方便读者阅读和理解,现将编辑和整理过程中的问题择要说明如下:
一、 本书辑录了《张元济全集》书信卷(即第一、二、三卷)中的家书,在尽量编入的前提下,酌情有少量删减。此外,还编入了《文心事象——张元济后人捐赠文物图录》《上海图书馆藏张元济文献及研究》《上海图书馆藏张元济往来信札》中具有代表性的几件家书。
二、 全书根据收信人与张元济的亲属关系分为三辑,即致子孙、致族人、致姻亲。同一辑中按收信人的辈分及与张元济的亲疏关系排序。同一收信人的信件按写寄时间先后排序,时间不可考者置于该收信人的最末。
三、 信后标有“注”字部分为《张元济全集》编者张人凤先生所注。页下注为本书编者所注。
四、 所录《全集》书信后原作者注的部分,为强调其原文属性,此次统一按正文格式编辑,并在前面加“作者在信稿端注”“作者在信稿旁注”等的标注。
五、 因为本书大多数书信录自《张元济全集》,所以书信书写时间的表示方式均依《全集》。现将张人凤先生所拟三种表示方式照录如下,在按原件照录的前提下:(1)1911年以前采用皇帝年号及阴历月日,均用汉字数字表示。如原信不署书写年份而编者(指张人凤,下同)能考订者,在原有阴历月日以下用括号、阿拉伯数字表示公元年份和阳历月日,并注明考订依据。
(2)1912年至1949年,依照张元济的习惯,都采用民国纪年及阳历月日。本书(指《全集》,下同)一律用汉字数字表示。若原件有“民国”字样,照录;原无“民国”字样,亦不另加注明。如原件不署书写年份而编者能考订者,用括号、阿拉伯数字在原月、日前加注公元年份,并在信末注明考订依据。
(3)1949年10月1日以后,原件一般都用公元纪年、阳历月日。本书采用汉字数字表示。如原件不署书写年份而编者能考订者,用括号、阿拉伯数字在原署月、日前加注公元年份,并在信末注明考订依据。
六、 信中无法辨识之字,用□表示。信中极少数明显错、衍、讹、漏字,用[ ]在旁边标注纠正的文字。此外,为保留历史文献的原真性,尊重作者的语言风格和用词习惯,个别异体字、古字或通假字不作改动。
七、 书信正文中有缩小字号者,有同一行中上下小字并行排列者,有加着重号者,均为还原作者手迹面貌。
限于编者水平,书中难免错误和不妥之处,望读者不吝指正。
2018年7月于北京
第一辑//致子孙
张元济(1867—1959),字筱斋,号菊生,浙江海盐人。清光绪壬辰年(1892)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曾任刑部主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因积极参与戊戌维新被革职,后到上海南洋公学主持译书院工作。1903年年初入商务印书馆,创立编译所,主持编纂教科书、工具书,大量引进西学名著,主持校刊影印“四部丛刊”《百衲本二十四史》等大型古籍,把商务印书馆从一家小型印刷作坊发展成为民国时期集编辑、印刷、发行为一体的现代出版企业。他先后担任商务印书馆经理、监理和董事长。1948年当选为首届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以后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和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长等职。
1889年冬天,张元济与海盐吾乃昌之女吾氏完婚,不幸的是,1892年春,吾夫人因难产而亡。1895年,续娶已故军机大臣、兵部尚书许庚身幼女许子宜为妻,育有一子一女。
因特殊时代的关系,张元济致其直系亲属的信件大多没有保留下来,本辑收录了张元济写给儿孙等的书信十封。从仅存的这些信件中,可以看出他对家人生活、事业的关怀入微和严格要求。
序言 4
第一辑//致子孙 5
致张树年 6
致葛昌琳 14
致张珑 15
致李瑞骅 16
第二辑//致族人 17
致张云鹤 18
致张文龙、张云鹤、张骏等 20
致张骏 34
致张骏、张云鹤 37
致张骏、任方珩、谈少琴等 38
致张廷臣 40
致张廷臣、张德基 42
致张有孚、张一新、张德基、张德增 43
致张德培 45
致张德谟 49
致婶母 50
致张富庆 51
致张元勋 52
致张启元、张启明、张启文、张启瑞 84
致张启文 85
致张启煦、张启祥 87
致张志远 88
致张觉先 89
致张树源 90
致刘冠昭 185
致许廷芬 187
致张家昌 187
致张震 276
致张增 277
致张祥保 278
致王岷源 279
致张庆 280
致陈润身 281
第三辑//致姻亲 282
致吾鸿墀 283
致许宝驹 285
致许宝骅 289
致许以宜 290
致葛嗣浵 291
致葛昌楣 305
致李廷燮 306
后记 337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