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穿越扬子江峡谷/近代世界对华印象
0.00     定价 ¥ 58.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20504706
  • 作      者:
    [英]阿奇博尔德·约翰·利特尔
  • 译      者:
    许辉辉
  • 出 版 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1-01
收藏
编辑推荐
  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大量外国人来华,或居住,或经商,或考察,或传教,或工作。他们中的很多人记录下了在华的经历和所见所闻所感。
  翻阅这些浸染着岁月沧桑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从一个别样的视角描述的中华辽阔的大地、壮美的山河、悠久的历史,当然,还有贫穷落后的社会和苦难深重的人民。《穿越扬子江峡谷/近代世界对华印象》重在采择“亲历、亲见、亲闻”的叙述性文字。
展开
内容介绍
  《穿越扬子江峡谷/近代世界对华印象》记录了阿奇博尔德·约翰·利特尔在十九世纪80年代,乘船由武汉到重庆的考察经历,具体内容有宜昌及其市郊、扬子江帆船、夔州、丰都与涪州、重庆初印象等等。书中不仅描写了沿路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描写了清朝末期的人文情况。可以说,《穿越扬子江峡谷/近代世界对华印象》是一本研究清代末期自然与社会的佳作。
展开
精彩书摘
  《穿越扬子江峡谷/近代世界对华印象》:
  扬子江在中国人的概念里是一条“江”,也就是无与伦比的“河”“长江”或“很长的河”,它还经常被叫作“大江”或“大河”。它的长度几近3000英里,从西至东横贯整个国家,也许可以说,它把中华帝国划分成了两个大小几乎相等的部分——有8个省位于它的左岸,南岸的省份也有这么多,除了安徽省和江苏省,这两个省横跨了两岸。这迢迢河道有三分之二奔流于山地间一条绵延不断的峡谷中,而峡谷的任何一处都不比河床更宽。直到河道的下游,也就是剩下的三分之一处,峡谷变宽,河水流经一片冲积平原,大体上沿着峡谷南线流动。不过在湖北和江西省交界的石灰岩地域,也就是九江港北方,扬子江从山间横穿而过,冲出了自己的河道,流过英文地图上名为马鞍山和鸡头山的陡峭崖壁,最后重新出现在江阴的三角洲河段上,再往下110英里便抵达扬子江入海口。江流在宜昌峡谷离开山岭,此处离其入海口仅1000海里,再往下约50英里,上游的卵石和砂砾便让位给了松软的冲积河岸。尽管有雄伟的堤坝力图使河水留在河道内,但冲积河岸的轮廓线每个季节都在变化。这样的河岸始于商业枢纽沙市上游不远处,沙市坐落于湖北平原中部,在宜昌下游83英里处。顺便说说,沙市也是我们被禁止贸易的重要市镇之一,而我们的蒸汽机船在所谓开放口岸间航行时,常常要经过这里。沙市的贸易量至少是宜昌的十倍。我们发现,夏季洪期中,这里的河水比周边乡野高出10到15英尺,以6海里/小时的速度奔流。北岸的大堤一直延伸,直至接近汉口,但南岸的堤坝年久失修,在目之所及处都已向洪水敞开了怀抱。这就形成了一片广阔的内海,河水和洞庭湖的湖水混在一起,以至于无法分辨其疆界。由此处流往下游河床的水量相对来说便不值一提了。
  对比重庆(四川)和徐家汇(上海附近的耶稣会观象台)三年里的同期气压数据,并从贝德禄先生的相关主题论文所列举的约4000项观察结果中选取数据,我们可以发现这两地的海拔只差630英尺,这个高度差几乎小到令人难以置信。现在,这河水往下流经大大小小的险滩——这些险滩阻碍着重庆与宜昌间全程400海里的河道——河流的平均速度不小于6海里/小时,同时,就这两地间的距离而言,每英里14英寸的落差实在算不上大。所以这400英里的落差总共是467英尺,而剩下的163英尺被留给了宜昌和海洋间的1000英里路程。河床的纯天然巨大落差位于前半程的上游河段。在川西与西藏的羊肠峡道内,奔涌的山间急流令船只无法通行,贝德禄先生估计此地的河床落差不会小于每英里6英尺。屏山位于目前帆船通航的最顶端,离海1700海里。从这个城市开始,下游的后半段河水相对来说较为平静。但正如布莱基斯顿船长所言,河水的平均速度仍然是尼罗河与亚马孙河的两倍,是恒河的三倍。
  这位观察者还测量得出,在6月份,从宜昌每秒流经的水量为675800立方英尺;而据皇家海军舰艇“大黄蜂号”上的格皮博士所言,同期汉口的每秒流量接近100万立方英尺。水量的增长源于洞庭湖水与汉江的汇入,后者是宜昌与汉口两地间唯一的真正支流。我们可以注意一下,相比于这些数字,我们亲切的老泰晤士河在入海处的每秒流量大约是2300立方英尺。以格皮博士对汉口的每月观察数据为基础,用布莱基斯顿船长提供的6月份宜昌数据来计算,我们会发现宜昌河段全年的平均每秒流量为56万立方英尺,这说明这个城市的水量是伦敦泰晤士河的244倍,而它离海还有1000英里远。
  ……
展开
目录
序章
第一章 扬子江河谷地貌
第二章 上海到宜昌
第三章 宜昌及其市郊
第四章 峡谷中
第五章 夔州
第六章 丰都与涪州
第七章 重庆(一)
第八章 重庆(二)
第九章 重庆(三)
第十章 又见峡谷
第十一章 回到宜昌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