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化类节目《朗读者II》同名图书,共分三辑,本书为第二辑。全书共收录62位朗读者的珍贵访谈,71篇古今中外经典文本。董卿专为本书读者录制“为你朗读”。书中“走进朗读亭”版块定格真挚心声,“导演手记”分享幕后故事。全书嵌入AR技术,149张照片链接1400分钟视频。
札记·等待
等待是我们和时间之间的一场博弈。我们凭借着智慧和耐力,与未来做一个交换。等待的不可知性是一份考验——一天一天、一步一步走向希望或者失望。
安娜·卡列尼娜呼喊着:“我是人,我要生活,我要爱情!”于是她在等待当中燃烧了自己。《城南旧事》中的“长亭外,古道边……问君此去几时还”,这是英子和她的同学们在伤感的歌声当中,等待成长。“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是五十岁的孟郊写下的诗句,也恰恰在那一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等来了和母亲的团圆。
等待仿佛是生命当中的一个常态。我们经常会等一个电话,等一趟地铁,等着新年的愿望能够实现,等着和相爱的人久别重逢。世间很多美好的事物并非是触手可及的,经过了时间的酝酿和打磨,等待的结果才会显得更加珍贵。当然也会有一些等待是在和幻灭苦苦做着抗争,经过漫长的等待,用时间等来光明。
除非到达终点,没有人能够评价等待的价值。人生的意义在于,因为希望,所以等待;更在于,因为选择了等待,所以看到了希望。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自2017年第一季播出后,《朗读者》反响热烈、好评如潮;今年播出的第二季,立意更巧妙新颖,视野更开阔宏大,内容更扎实丰富,形式更生动亲民,做到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获得更加广泛的社会关注。基于第一季节目编撰的《朗读者》图书,已经成为广大读者竞相捧读的畅销书,很多青少年读者通过阅读,了解到这些嘉宾的人生故事,开启经典阅读的旅程。《朗读者》的成功启示我们,电视文艺工作者只要坚定文化自信,勇于坚守、善于创新,真正做到用心用情用功,就能够用诚意和创意打动人心,就能够做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就能够跨越“高原”攀上“高峰”。
——慎海雄(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党组书记、台长)
文学是一面镜子,优秀的文学会映照出我们的文化和信仰。我想对《朗读者》说一声感谢,你们创作了一档如此尊重书籍、尊重文学、尊重思想的节目,这是意义重大的事。它非常吸引我,我希望有机会到现场去观看。
——丹·布朗(美国作家)
我觉得《朗读者》非常像《诗经》里的《国风》。大地上有许多生命,大地上有许多风,风在那里自由地流动。风是这个大地上所有生灵发出来的声音,有人把它们合起来,就是《国风》。《朗读者》把朗读还原到我们的日常生活里,这是我*喜欢看到的。让我们做一个理想主义者,好好读书,读到*后,我们是人见人爱的老头,人见人爱的老太太。
——毕飞宇(作家)
在这个泛娱乐化的时代里面,《朗读者》不但幸存下来,而且茁壮地成长,是一个幸事。这证明在我们的内心,其实还是有这样一种微光,希望能够跟文学在一起,跟阅读在一起。当每一个朗读者的人生带入到《朗读者》中的时候,它就开始变得丰盈起来了。它不再是一个形式,它是一个态度,有自己的人文关怀,记录了当下。
——陆川(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