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意识形态建设研究》:
三、意识形态转型视域下“革命话语”的当代省思
邓小平同志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大的革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新时代,我们党必须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既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和发展的内在需要。”可见,“革命”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话语,不仅在新中国成立的过程中产生过强大作用,而且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极大地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也不容置疑地成为当今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的重要历史推动力。然而,近年来“告别革命论”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这表明对于革命话语的当代理解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种种事实表明,对于这种思想层面的乱象,仅仅作出道义上的谴责批判显然是不够的,还应该追根究底地进行深层次的理论追问,即认真思考“革命”话语本身的历史变迁及其时代价值。
(一)意识形态转型与“革命”话语的当代境遇
有观点认为,意识形态是以社会全体成员普遍意识的假象而存在的统治阶级个别意识,因此无产阶级借以发动群众的“革命”意识形态并不具有真实性。实际上,这种观点把意识形态概念和革命话语理解得简单化、狭隘化了。从历史进程来看,意识形态概念并非马克思的首创,而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产物。法国大革命时期思想家德斯蒂·德·特拉西最早明确提出了意识形态的概念,它是一种在反对宗教神权与封建专制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观念体系。从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来看,意识形态概念从诞生时起就体现了该时代的主题——革命。革命性特征可谓现代意识形态概念与生俱来的独特基因。对此,当代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伊格尔顿认为,意识形态“是精神层面上进行的资产阶级革命。它立志从平地上开始重建精神,解剖我们接受和组合感觉材料的方式,以使我们介入这一重建过程并使它朝我们所希望的政治目标前进”。
事实上,马克思对于意识形态概念革命性特征的关注,不过是对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中革命内涵的继承,并在此基础上作出的独特发展与创新。他揭示出,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往往“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其原因是“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以此获得广大群众的支持。从这里可以看出,在阶级社会中,以全社会代表名义出现的阶级在其发展初期往往与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是一致的,因而属于革命的阶级。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