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晋西北乡村劳动力资源开发与利用/光明社科文库
0.00     定价 ¥ 68.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19447694
  • 作      者:
    李常生
  • 出 版 社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1-01
收藏
作者简介
  李常生,(1969-)男,忻州师范学院历史系教师,历史学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抗日根据地史研究。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有关晋西北根据地人口、劳动力方面的学术性论文有((山西抗日根据地妇女劳动力的开发》《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乡村妇女社会化》《论晋西北根据地安置移难民的社会效应》《刍议晋西北根据地人日性别结构变动》《晋西北抗日根据地乡村劳动力开发与调剂》等十几篇。
展开
内容介绍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晋西北乡村劳动力资源开发与利用/光明社科文库》共分为十五章内容,有20余万字。该书首先对晋西北根据地的自然社会状况进行了概述,其次,对晋西北根据地的人口与劳动力状况进行了分析探究。在此基础上,作者论述了抗战时期晋西北根据地为解决财政困难而开展的减租减息、大生产运动等有关党的方针、政策的实施情况。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晋西北乡村劳动力资源开发与利用/光明社科文库》的重点是对晋西北根据地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分层研究,这一部分作者从安置移难民、对二流子的改造、妇女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劳模群体及其作用、儿童劳动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知识分子的开发与利用、对士绅的开发与利用、民兵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等八个方面展开充分论述。
  全书思路清楚,结构合理,史料丰富。通过对文献的研究,结合充足的社会调查资料,运用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从一个侧面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火热的社会生活场景,丰富了晋西北根据地的研究领域。
展开
精彩书摘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晋西北乡村劳动力资源开发与利用/光明社科文库》:
  1943年,经过整风学习,纠正了不切实际的、学用脱节等办学倾向,重新确定了学校为群众服务,与战争、生产、社会结合的办学方针。教育从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着重解决群众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如朔县教员刘纯和、王国先发现群众不会记变工账、公粮账,他们就教儿童学珠算、记变工账和公粮账等;保德柳树沟学生徐良永学了珠算以后,回家帮助他父亲算好了从变工组分下的粮食。群众的实际问题解决了,对教育的观念也就有所改变,群众更愿意让自己的子弟上学。不少地方在变工互助的基础上办起了民办小学,它既节省经费开支,又使教育更适合农民的要求,因而发展很快。1944年8月,晋西区共有小学676处,到12月小学增到969处。1945年7月,学校有了更大的发展,共计1096处。以1945年7月与1944年8月比较,学校数量增长了十倍。学生的入学率也达到历史最高,1944年据临县、临南、离石、阳曲4个县的调查,学龄儿童1.6万余人,入学率达71.1%。
  干部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从事农村工作的基层人员。他们是中共在乡村社会最基本的依靠力量和革命事业最主要的承担者。然而,由于历史因素和战争的影响,绝大多数农村干部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文化水平很低。如偏关县妇救会九个妇干中有一个是高小毕业,粗通文字者一人,其余七人不识字。②临县、岢岚、静乐、兴县、太原五个中心区县、区、村级干部中,县、区级干部共224人,其中中学7人,占总数3.12%,高小47人,占总数20.96%,粗通文字的132人,占总数的58.93%,不识字的38人,占总数的16.9%。中学和高小文化程度合起来仅有24.08%,而粗通文字和不识字者竟占75010以上。至于村级干部,据统计有56%左右为文盲,有40%多为粗通文字,仅有不到2%的干部上过高小。
  由此可见,县区干部以中小文化程度占多数,村干部以文盲、半文盲居多,如此知识水平对于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的解读和执行显然有很大困难。例如,兴县赵村实验支部举行党员干部素质测验,接受测验的4人,分别是党小组长兼自卫队中队长、交通站长、农救组织委员、支部干事兼工会秘书,四人中有三人不知道党的政策,一人认为“老百姓就是共产党”,支部干事则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共产党”,至于“三三制”更不知所云。①又如花园沟党支部支委向农民党员布置“整顿三风工作”时被问及什么是“整顿三风”,回答是共产党三分之一、国民党三分之一。②高家村干部在公粮收购时连同减租一起计算在内,由于数字计算错误很多,经会计反复涂改后,老百姓认为是任意增减公粮,颇具不满情绪。
  为了提高干部的文化水平,晋西北根据地建立了各级各类干部学校。如抗大七分校、晋西北军政干部学校、成成学院、晋西北抗战学院、晋西北师范学校、青年干部学校、鲁迅艺术学院分院、西北艺校以及晋西北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中学等。各党政机关也把提高干部文化素质作为一项主要任务,有的地区实行奖励办法,以促进干部学习。如岢岚一区奖励两个努力学习的村干部后,经过动员和鼓励,过去不愿学习的,也自己买纸买笔,主动学习起来。各县、区对提高干部文化水平极为重视,举办多期培训班。干部学习后普遍的感受是:过去不识字,通知命令看不懂,吃了大亏。
  妇女工作比较特殊,多数干部不愿意从事妇女工作。为了提高妇女干部的文化素质和工作能力,多次开办妇女干部培训班。1938年底据晋西北11个县的不完全统计,共开办妇女干部训练班33次,训练干部624人。这些干部返回住地后,又在各区开办训练班,建立和充实各级妇救会组织。1939年1月晋西北妇救会筹委会举办全区妇女干部训练班,由各县保送妇女干部50多人受训。学习内容有妇女运动、妇救会工作、政治形势、统一战线、持久战、群众运动等。除妇女运动、妇救会工作由妇救会筹委会人员讲解外,其余课程均请有关方面的负责人讲解。这批干部经过一个半月的训练后,回到原所在县工作,成为各县开展妇女工作的骨干。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晋西北根据地的自然社会状况
第一节 自然环境
第二节 社会环境

第三章 晋西北根据地人口与劳动力的变动
第一节 人口变动
第二节 劳动力变化状况

第四章 晋西北根据地的国民教育
第一节 国民教育的恢复与重建
第二节 国民教育的效应

第五章 晋西北根据地的减租减息
第一节 减租减息政策的成因
第二节 减租减息的过程
第三节 减租减息对生产的推动作用

第六章 晋西北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
第一节 开展大生产运动的起因
第二节 大生产运动的开展
第三节 大生产运动的效果

第七章 晋西北根据地安置移难民的社会效应
第一节 移难民流动情况
第二节 安置移难民的政策和措施
第三节 移难民安置的社会效应

第八章 晋西北根据地对二流子的改造
第一节 二流子的成因及其危害
第二节 改造二流子的措施
第三节 改造二流子的效果
第四节 改造二流子的经验

第九章 妇女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一节 抗战前晋北乡村妇女的生活状况
第二节 开发妇女劳动力资源的政策措施
第三节 发动妇女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第四节 妇女在纺织方面的贡献

第十章 晋西北根据地的劳模群体及其作用
第一节 劳模群体兴起的原因
第二节 劳模群体的形成及特征
第三节 劳模群体的作用

第十一章 儿童劳动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一节 开发儿童劳动力资源的政策措施
第二节 儿童劳动力资源的利用
第三节 儿童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

第十二章 知识分子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一节 知识分子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第二节 开发利用知识分子人力资源的政策和措施
第三节 知识分子的重要作用

第十三章 统一战线政策下开明士绅对晋西北根据地建设的贡献
第一节 开发利用士绅的政策措施
第二节 开明士绅对根据地建设的贡献

第十四章 晋西北根据地民兵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一节 民兵队伍的组建
第二节 开发民兵人力资源的措施
第三节 民兵在抗战中的作用
第四节 开发民兵人力资源的历史意义

第十五章 晋西北根据地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