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之狐”隆美尔元帅战争纪实,二战德军三大文件之一,帝国zui年轻的元帅隆美尔与英美盟军在北非和欧洲战场出神入化的战斗!
★法国战役中率领“魔鬼之师”,非洲战场上变身“沙漠之狐”,隆美尔元帅的制胜秘诀与为将之道。
★任正非推荐阅读的战略思维经典。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宏观思维建议看一点历史和哲学,我曾推荐看三本书。有三位德军将领留下的三本书,对德国二战战略有非常深入的思考。第yi本:古德里安的战争回忆录;第二本:隆美尔的《战时文件》;第三本:曼施泰因的《失去的胜利》。 ——华为创始人、总裁 任正非
英国大战略家李德·哈特整理德军名将隆美尔元帅二战期间的战时文档,讲述了隆美尔在法国战场、非洲战场和盟军诺曼底登陆前所负责的作战指挥经历,罕见揭露“沙漠之狐”在当时的特定思维和内心世界,以及德军高层的运转机制。
对我们了解二战中德军的一些决策内幕,尤其是许多重大战役的计划制订过程及其实施,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沙漠战争守则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所有战场上,也许只有在北非,战争可以采取最“进步”的形态。双方都使用完全摩托化的部队,在一望无涯、毫无障碍的沙漠上,可以获得梦想不到的最大可能性。只有在这个战场上,摩托化和战车战争的原理才得以充分应用,甚至还可以做进一步的发展。只有在这个战场上,双方的主要部队曾经进行过纯粹的战车战。虽然偶尔也有静态的战斗,但是无论如何,运动战总是整个战争中主要的阶段——它完全以机动的原理为基础。
就军事方面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事实。因为当我们在波兰和西欧作战时,敌人都是受累于他们的非摩托化步兵师,因而在战术的自由上受到了许多牵制——尤其是退却的时候。当我们在法国实行突破之后,敌人的步兵就完全被我们的摩托化兵力迂回消灭了。因此,他们毫无其他办法,只好让预备队在我们的攻击兵团压迫之下消耗殆尽,勉强争取时间好让他们的步兵可以撤退。
对于一个摩托化和装甲化的敌人,非摩托化的步兵师只有在占领预设的阵地时,才派得上用场。一旦这个阵地被透入或是被迂回,逼得他们非退却不可,那么就变成了摩托化部队任意屠杀的对象——因此他们只好死守阵地,战到只剩一人一弹为止。在全面的撤退中,步兵会引起很多的困难。在1941—1942 年间的冬季,当我们撤出昔兰尼加时,许多的步兵单位就都成了我们的包袱。若非我方装甲部队特别英勇的表现,则这些步兵早已断送在大沙漠里。这就是以前格拉齐亚尼失败的原因:当时大部分的意军都是非摩托化的步兵,在摩托化的英军追击之下,马上就溃不成军。而意军的摩托化部队,为了保护他们的步兵,遂不得不与英军交战,结果也是同归于尽。
在这种纯粹摩托化的战争当中,可以归纳出一些原理,这和其他一般战场上所用的原理完全不同。这些原理在将来也可以当作一种规范,只要在使用全部摩托化部队时就可以应用。
在一个平坦而便于驾驶的沙漠地形中,包围住了一个完全摩托化的敌人后,接着就会想把他们围歼掉,但这是作战中不易达到的一个目标。因为任何一个完全摩托化的部队,假使他们的编制实力还算完整,而且又位于一个适当的地形上,那么要想突破这个临时的包围圈并不会很困难。由于他们机动性强,指挥官可以马上集中兵力,在包围圈上选定一个适宜的地点攻击突围。在沙漠中曾经有很多这样的战例。
所以,假使要想使被围的敌人毁灭的话,其可能的条件有下列三项:
(一)因为燃料缺乏,使摩托化部队丧失了机动性,或者是被围部队中包括着非机动化的单位,且又是必须加以顾虑的。
(二)指挥不当,或是指挥官已经决定牺牲某一部分的实力,以救出其他的部分。
(三)战斗力早已瓦解,有崩溃和解体的现象。
除了(一)(二)两项是其他战场上常有的现象以外,要想把被围的敌人消灭在包围圈内,其唯一的先决条件就是要先在交战中予以重大的打击,瓦解他们的组织力量。我想把一切以消耗敌人抵抗力量为目的的作战,都定名为“消耗战”(Battles of Attriton)。在摩托化战争中,对敌军物资的消耗和对敌军组织的破坏,才是一切作战的直接目标。
在战术方面,进行消耗战时,必须用最高度的机动性,下列几点特别值得注意:
(一)最主要的努力就是要在空间和时间方面,使己方的兵力能够集中,同时更要设法找到敌人的“空隙”,趁机分割敌人的兵力,以便把他们逐一消灭。
(二)补给线特别敏感,因为所有的燃料和弹药,以及一切战斗所必需的物资,都得经过它运到战场上去。所以,一方面应该尽可能地保护自己的补给线;另一方面更应该尽可能扰乱敌人的补给线,甚至切断它们。因为物资的补给是战斗的最基本先决条件,所以必须加以最优先的保护。
(三)装甲(战车)部队是一个摩托化军团的核心。其他的部队只是辅助性质,都跟着它转。所以对于敌人装甲兵力的消耗战,应该尽可能地使用战防单位来担负。自己的装甲兵力应该留作最后打击之用。
(四)侦察报告应该在最短的时间之内送到指挥官的手里。他应该马上做决定,并且尽快付诸实行,因为反应的速度足以决定会战的结果。摩托化部队的指挥官在作战时,应该尽量接近他们的部队,而且应该把通信工具带在身边。
(五)为了获得奇袭的效果,使敌人感到迅雷不及掩耳,我方的意图一定要尽量保密。为了使敌人的指挥官狐疑不决、犹豫不前,应该善用一切欺敌的手段。
(六)一旦敌人被击败,应该尽量追击以扩张战果,速度第一。并设法彻底摧毁敌人的战力,使敌人永远没有重整兵力的机会。
出版说明
编者赘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三大名将回忆录重印前记
德国三大名将再版前记
导言
本书地图代号对照表
隆美尔文件的故事
第一部 1940 年的法国战役
第一章 马斯河上的突破
第二章 合围
第三章 索姆河上的突破
第四章 向瑟堡追击
第二部分 非洲战争的第一年
第五章 格拉齐亚尼失败的前因后果
第六章 第一回合
第七章 1941 年的英军夏季攻势
第八章 1941 年的冬季战役
第三部分 非洲战争的第二年
第九章 加扎拉和托布鲁克——作战的准备
第十章 向埃及境内追击
第十一章 主动权的丧失
第十二章 与时间赛跑
第十三章 成败关头——阿兰哈法
第十四章 无希望的会战——阿拉曼
第十五章 阿拉曼的回顾
第十六章 大撤退
第十八章 回到突尼斯
第十九章 在两条火线之间
第四部分 意大利
第二十章 1943 年的意大利
第五部 侵入战
第二十一章 1944 年的侵入战
第二十二章 末日
第二十三章 天已经黑了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宏观思维建议看一点历史和哲学,我曾推荐看三本书。有三位德军将领留下的三本书,对德国二战战略有非常深入的思考。第yi本:古德里安的战争回忆录,对如何用新技术改变战争模式以及德国进攻苏联的战略有细致的思考和讨论;第二本:隆美尔的《战时文件》,这个日记是英国大战略家李德·哈特亲手整理的,看这些内容才能琢磨出如何在运动中集中兵力,在点上突破进而取得全局胜利以及领会当将军的真谛;第三本:曼施泰因的《失去的胜利》,要领悟他决战欧洲大陆的战略是怎么构想出来的,马奇诺防线是怎么被废掉的,他构想这个战略所依据的战略原则是什么。 ——任正非(华为创始人、总裁)
尽管我们在战争中互相厮杀,但请允许我说,他是一位伟大的将军。 ——丘吉尔(英国前首相)
隆美尔对世界的影响,固然是由他的“剑”所造成的,可是其影响的威力却要靠他的“笔”来加以发挥。在历史上再找不到另外一位指挥官,其对战役的记载,可以和隆美尔的记载同样生动有力和有价值。 ——李德·哈特(英国现代战略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