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罗近溪哲学思想研究
0.00     定价 ¥ 59.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010201993
  • 作      者:
    蔡世昌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2-01
收藏
作者简介
  蔡世昌,男,1974年生,甘肃武威人。2001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获硕士学位,师从牟钟鉴教授。200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博士学位,师从陈来教授。为华北电力大学思想政治理论部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在《中国哲学史》《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等刊扬发表论文数十篇。于2012年英年早逝。
展开
内容介绍
  《罗近溪哲学思想研究》以“罗近溪哲学思想”为专题研究对象,不同于一般的思想-文化史的考察,而是侧重于从哲学史的角度考察罗近溪哲学思想的发生、发展和完成。作者采取历史与逻辑相统一、资料与观点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罗近溪《语录》和《文集》的深入解读,从纵横维度展开对罗近溪哲学思想的深入探讨,即从纵的方面理清罗近溪哲学思想的形成、发展与成熟阶段的不同特色,勾勒出从王阳明到王艮到罗近溪的内在发展线索;从横的方面力图挖掘罗近溪哲学的内在义涵,重新建构罗近溪哲学的体系,并注重从明代中晚期知识人学术交流活动频繁、三教趋于融合的大的背景下考察罗近溪与中晚明阳明学的关系,评价罗近溪哲学在泰州学派和宋明理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展开
精彩书摘
  《罗近溪哲学思想研究》:
  芬格莱特(Herbert Fingarette)反对从心理角度解释仁,不同意把仁诠释为“美德”、“全德”、“一种精神状态”、“一种态度和情感的复合”、“神秘的统一体”(mysticentity),主张应从与礼的关联中来把握仁:“礼与仁是同一事性的两个方面,各自指向人在其担当的独特的人际角色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的某一个方面。礼指导我们注意有关品行和各种关系的传统的社会模式;仁则指导我们关注那些追求行为模式从而保持种种社会关系的人。礼也指符合其社会身份的特定行为,这种行为是恒常准则的榜样;仁则指表达个人取向的行为,表示他对于礼所规定的行为的服膺。礼又指称这种行为是公开的和可以区分的有序行为模式;仁则指称这种行为是某个行动者的一个不可分割的姿态,指涉他的独特性和个人性,以便与实施这个行为的独特个体和这个特定行为的独特境遇相联系。”
  郝大维(David L.Hall)和安乐哲(RogerT.Ames)在《孔子哲学思微》(Thinking Through Confucius)一书中谈到上述观点时,认为以陈荣捷和杜维明为一方,以芬格莱特为另一方,代表了把仁解释为“外部的”和“内部的”两种看法,认为他们对这个概念本身都注意得不够。郝大维和安乐哲援引布德堡的观点认为,仁从字形来看是人、二两部分合成的,这一象征性符号也透露了仁的概念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中庸》、《孟子》说“仁者人也”,“成己仁也”,仁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人的品性的转化,既指理想的人格,又指人的品性实现的过程。因此,安乐哲、罗思文主张译“仁”为“令人信服的人”(authoritative person),认为“仁是一个完整的人,即在礼仪角色和人际关系中体现出来的,后天所获得的感性的、美学的、道德的和宗教的意识。”“仁不仅体现在精神方面,而且还具有物质指向:比如人的举止与态度,手势和肢体语言。”
  郝大维与安乐哲的洞察无疑是睿智的。事实上,仁的意义是如此的复杂,以至于任何一种界定都是片面的。如果我们从儒学发展史上来看,仁的意义本身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和丰富的过程,孔子以仁为全德,孟子解仁为人心,二程以仁为生理,朱熹总指上述仁说为生生之理,使仁的哲学又达到了新的高峰。正如陈荣捷先生指出的,朱熹以生生解仁是对孔子以来各家仁说的最高、最准确、最深刻的概括,因为它揭示了仁的观念的真义,仁的本质特征是:仁不仅具有社会性,即对他人的关心、爱护和帮助,更重要的是,它是生命、是创造。仁即创生,是生生不息,它体现了宇宙最根本、最普遍的法则,即创造的法则。
  近溪的仁说继承了朱熹生生之仁的观点,并注重“仁者人也”、“仁人心也”诸命题的发挥,将仁体、知体、乐体打并为一,可谓儒家仁说的集大成者。近溪的仁说具有以下七个层面:一、仁的形上学面向:仁是生生之德;二、仁的道德面向:仁为全德;三、仁的生存论面向:仁者人也;四、仁的心性论面向:仁人心也;五、仁的本体一工夫面向:克己复礼说;六、仁的境界面向:仁体、乐体融合为一的境界;七、仁的政治哲学面向:仁者人也。因此,任何一种对仁的界定,如果忽略了其中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完整的。
  ……
展开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生生论
第一节 生生与乾坤
一、“先天未画前”之悟
二、“生生之谓易
三、精、神、气
四、“乾知大始”与“坤作成物”
第二节 生生与心性
一、心性之悟
二、复其见天地之心
三、以生言性
第三节 生生与仁
第四节 生生与动静
第五节 生生与费隐

第二章 心性论
第一节 心
一、心与知
二、心之精神与知觉
三、心之虚灵与发窍
四、心与意
五、道心与人心
六、觉心与迷心
第二节 性
一、“天命之谓性”说
二、“形色天性”说
三、性善说
第三节 心与性

第三章 仁说
第一节 仁与人
第二节 仁与心
第三节 仁与知
第四节 仁与乐
第五节 “克己复礼”与“天下归仁”
一、“克己”即“能己
二、“复札”之复即“复卦”之复
三、“归”是“天下大众本心
第六节 仁说的意义

第四章 学庸说
第一节 中庸说
一、中庸
二、未发与中
三、戒慎
第二节 大学说
一、明亲与止于至善
二、知止与定静安虑得
三、格致与诚正
第三节 《大学》与《中庸》的贯通合一

第五章 “赤子之心、不学不虑”说
第一节 “赤子之心、不学不虑”说的提出
第二节 “赤子之心、不学不虑”说的内涵
一、“赤子孩提之知能
二、“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三、“不学不虑”即“不思不勉
第三节 “赤子之心、不学不虑”说的驳难与辩护

第六章 “孝弟慈”说
第一节 “孝弟慈”说的提出
第二节 “孝弟慈”说的内涵
一、孝弟慈即天命之性
二、孝弟慈即良知良能
三、孝弟慈即仁
四、孝弟慈即明明德于天下
第三节 “孝弟慈”说的意义

第七章 工夫与境界
第一节 本末先后
一、制欲与体仁
二、敬以直内与义以方外
三、由仁义行与行仁义
四、博文与约礼
五、尊德性与道问学
六、知言与养气
七、尽心与存心
八、信与疑
第二节 有无动静
一、光景与天明
二、当下即是与追往逆来
三、浑沦顺适与为善去恶
四、不识不知与顺帝之则
五、化感为寂与归寂通感
第三节 物我同仁
第四节 生与死

第八章 罗近溪与中晚明阳明学
第一节 罗近溪与江右王学
第二节 罗近溪与王龙溪
一、自性本用与随缘应用
二、从有入无与从无入有
三、狂者胸次与仁者气象
第三节 罗近溪与泰州学派

附录 罗近溪先生年谱
征引与参考书目
后记
出版后记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