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传身教正己身/家风家教系列》:
隋大业九年(613年),房彦谦随从皇帝到辽东,担任扶余道(今东北地区)监军。后来,因过于耿直,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泾阳县令,69岁病逝于任上。房彦谦为官清廉,所得俸禄大多周济了同事亲友,以至于史书称其为“家无余财”。他曾经和其子房玄龄说:“人皆因禄富,我独以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
房玄龄牢牢记住了父亲的教导。他从小就博览经史,工书善文,18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隋末大乱,李渊率兵入关,房玄龄投靠李世民后,多次跟随秦王出征,出谋划策,典管书记。每平定一地,别人争着求取珍玩,他却首先为秦王幕府招募人才。
贞观前,他协助李世民经营四方,削平群雄,夺取皇位。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贞观中,他辅佐太宗,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又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才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
房玄龄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谋士。唐武德九年(626年)他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房玄龄为中书令。贞观三年(629年)二月为尚书左仆射。贞观十一年(637年)封梁国公。太宗征高句丽时,他留守京师。贞观二十二年(649年)病逝。
房玄龄继承了父亲的优良传统,素俭清白,清正廉明,政绩卓著,深得李世民的信任,任宰相达15年之久,其女为王妃,其子为驸马。
房玄龄虽位高权重,但为官谨慎,治家有方。他经常告诫子女,切不可骄傲奢侈,更不能以本家的威望权势欺凌百姓。为此,他专门收集古今名人家训,逐条书写在屏风上,让子女们各取一套,时刻用这些家训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房玄龄很好地继承了父亲的高风亮节,最终成为唐朝的重臣,一代名相。
曾国藩言传身教
曾国藩教子有方,而其教子的核心即“身教重于言教”。曾国藩很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子女的影响,凡要求孩子们做到的,自己先做到。他在家庭中提倡勤俭谦劳,反对奢侈懒惰,其一生生活俭朴,两袖清风,给子女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曾国藩本人虽位列三公,但他对家人,尤其是子女要求却相当严格。他从不准许子女睡懒觉,认为这是“勤”的最基本要求。也不准子女积钱买田,让他们多读书,多学本事,以后凭自己的本事去实现自身价值。在待人接物方面更是严格要求子女:不准呵斥仆佣、轻慢邻居。女子在家要敬老爱幼,出嫁后更要尊敬公婆,不能仗势欺人。
曾国藩每天自晨至晚,勤奋工作,从不懈怠。他军务、公务虽忙,“凡奏折、书信、批禀,均须亲手为之,很少假手他人”,“每日仍看书数十页”,其勤可鉴。
曾国藩要求子女做的,自己都能身体力行,而且做得很好,这样的教育才更有说服力,使子女们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了一个学习的好榜样。
每当与纪泽、纪鸿等儿女在一起时,曾国藩总是精心指点他们做人之道、读书之方、习字之法,关怀备至。如“看生书宜求速”“温旧书宜求熟”“习字宜求恒”,作文“宜若思”,读书要“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读经典“猛火煮慢火温”以及“读书须勤作札记,诗文与字宜留心摹仿”。他以孔子之道对纪泽、纪鸿因材施教:“泽儿天资聪颖,但过于玲珑剔透,宜从浑字上用些功夫。鸿儿则从勤字上用些功夫。”针对纪泽“语言太快,举止太轻”的缺点,要求“力行迟重”,即“走路宜重,说话宜迟”。
有一次,曾国藩去拜父亲的牌位,让儿子纪泽扶他去花园散步。他对纪泽说:“我这辈子打了不少仗,打仗是件最害人的事,造孽,我们曾家后世再也不要出带兵打仗的人了。”父子俩拉着家常,不知不觉走进一片竹林。忽然,一阵大风吹过,曾国藩连呼“脚麻”,便倒在儿子身上。扶进屋时,曾国藩已经不能说话了。他用手指指桌子,那上面有他早已写好的遗嘱。遗嘱所写皆是对子女的谆谆教诲与殷切期望,字字饱含深情,句句用心良苦。
儿子念完遗嘱,曾国藩使劲伸手指着胸口,纪泽、纪鸿一齐说:“我们一定把父亲的教导牢记在心!”曾国藩脸上露出一丝浅笑,便溘然长逝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