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中国历代经典宝库·第三辑21·救世的苦行者:墨子
0.00     定价 ¥ 50.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10875519
  • 作      者:
    周富美
  • 出 版 社 :
    九州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3-01
收藏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墨家在先秦是与儒家相抗衡的学派,兼爱、非攻等思想主张影响深远,值得我们吸收。

2.百家争鸣的代表作,知名学者解读,抽丝剥茧,阅读无障碍。

3.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畅销台湾四十年,一家人共读的经典。


展开
作者简介

周富美,台大中文研究所毕业。曾任台大中文系教授、台湾中山大学中文系兼任教授。2001年自台大退休。著有《墨子假借字集证》、《墨子韩非子论集》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墨子是战国初期一位主张言行合一的哲学家、科学家和实干家。墨子看到战国时代那个崩裂、纷争、动乱的世界,他劳心苦思、摩顶放踵,奔走天下,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想要拯救当时紊乱的社会,让社会走上积极进取、和平光明的境地。他的思想与实践精神,至今仍有启迪的作用。


展开
精彩书评

我们要走向现代,但是我们要了解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要寻求一个中国文化的根脉,怎么样重新生根发芽,帮助我们这个社会迈向更好的现代。

——龚鹏程

 

中华文化,有那么丰富的人生故事,有那么精彩的绘声绘色,有那么有趣的奇想异设。当然也有哲理,但那些哲理又是那么自由、多元,任凭取舍、选择、评判。人们从这种文化中看到的,是一种完整的人生实践,组合成一种刚健恢宏又温文尔雅的生命交响乐。这样的文化,充满生动的质感,也容易让大家了解真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

——余秋雨

 

《中国历代经典宝库》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台湾影响大、水平高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大众学术普及丛书。此后图书一版再版,加印不断,深刻地影响了几代人。大陆九州出版社引进后,经一年多时间编辑,今年起陆续推出简体增订新版。

这套书从25万册古籍旧藏里归纳综合,整理出60部“当代记述较多而常被翻阅的”经典,包括六经及诸子、文艺各领域。当时台湾出版人高信疆、柯元馨夫妇遍邀名家为之疏解,其中有著名学者龚鹏程、傅佩荣、曾永义等,另有知名作家张晓风、传媒界大腕詹宏志参与。60多名专家学者联手,倾力打造,一时风动岛内,家喻户晓。

——《人民日报》2018年04月20日

 

本次丛书的大陆再版,以2014年的台湾版为底本,每一本都由作者或编者做了修订,质量进一步得到完善,且增加了《易经》与《大学·中庸》两本书。装帧设计上也有创新,开本的设计便于携带,更适合青年读者阅读。

——《中国新闻周刊》2018年5月9日


展开
精彩书摘

兼爱

 

“兼爱”是墨学的根本观念,其他学说都由此推演而出。所谓“兼爱”,就是互爱的意思。

墨子认为天下的大害,在于人们的互争;天下的祸乱,都从“不相爱”产生。因为,不相爱则想亏人以自利,人人各思亏人以自利,则攻杀篡夺的事情样样都能做出来,社会岂能有一日安宁?所以,墨子要天下人人视人如己,互相帮助;这样不但利他, 其实也正是利己。

爱人的人,一定会被人爱;憎人的人,也一定会被人憎,这是千古不移的道理。墨子的兼爱,便建立在这相对的伦理观上。墨子以为行兼爱可祛除私心、避免争执、消弭战争。墨子的看法,只要人人相爱,人人摒除自私自利的心,则社会动乱不生,一切的问题都可迎刃而解了。古代社会是阶级社会,阶级与阶级之间互相仇视、争执,社会因此发生混乱。上层阶级又往往安享自己的特权,不顾下层阶级的苦难。墨子出身下层社会,对这种情形看得特别清楚,也特别痛心,所以,他从理论方面改造,提倡平等的互爱。他的兼爱说,破除了阶级之分、人我之分,具有极崇高的理想。

墨子虽通过社会关系谈兼爱,然而对于伦常却未加否定。实行兼爱的终极,可使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由人伦的和谐关系,迈向如儒家所说的“大同世界”。

(一)治国如治病

一个治理国家的人,必定要知道乱是从哪儿起的,才能治理; 如果不知道乱从哪儿起,就无法治理。就好像医生治病一样,一 定要知道疾病的来源,才能对症下药;不知道疾病的来源,便不 能医治。

(二)乱起于不相爱

墨子眼看着战国时代国与国、家与家、人与人之间种种混乱的情形,感到很痛心。他曾经仔细地考察过这种种混乱的根源, 得出了一个答案,那就是:起于“不相爱”。

臣子对国君为什么会不忠呢?因为臣子自爱而不爱君,所以损害国君的利益而自利。

儿子对父亲为什么会不孝呢?因为儿子自爱而不爱父,所以损害父亲的利益而自利。

弟弟对兄长为什么会不敬呢?因为弟弟自爱而不爱兄,所以损害兄长的利益而自利。

这些“不忠”、“不孝”、“不敬”都是违反伦理的事,起源就是“不相爱”。

反过来看:

如果国君只爱自己,而不爱臣子,于是损害臣子的利益而自利,所以对臣就不惠爱。

父亲只爱自己,而不爱儿子,于是损害儿子的利益而自利, 所以对儿子就不慈爱。

哥哥只爱自己,而不爱弟弟,于是损害弟弟的利益而自利, 所以对弟弟就不友爱。

至于盗贼的窃抢、大夫的互争、诸侯的互攻,道理也大致相同。

盗贼只爱自身,而不爱人身,所以戕害别人而自利。

大夫只爱自己的家,而不爱别人的家,所以侵扰别人的家而自利。

诸侯只爱自己的国家,而不爱别人的国家,所以攻打别人的国家以自利。

这一切的乱事,可不都起于“不相爱”吗?

人人只爱自己便造成了自私自利,而自私自利的结果,必然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争执和伤害。

(三)兼相爱、交相利

墨子是位讲求言行合一的人。一种理论如果实行起来,不能造福国家百姓,他便认为没有倡导的价值。他批评一件事情,也 必定找出它的好与坏的原因,好的加以赞扬,不好的则加以改善。

上文已经说过:墨子对于世上的一切乱事,找出了一个根源——“不相爱”。因此,他想出了一个补救的方法,那便是“兼相爱”。

墨子说,如果想反对别人的意见,一定要提出可以替代它的新意见来;假如只为反对而反对,提不出任何可以代替的意见, 那就等于以水救水,以火救火,一点用也没有。所以墨子主张以“兼相爱,交相利”替代“别相恶,交相贼”。

墨子认为如果天下的人都能相爱,爱别人如同爱自己一样, 哪会损害别人,专做自私自利的事呢?人人都能如此,那么,还 会有不惠、不忠、不慈、不孝、不友、不敬的事情发生吗?把别 人的家视同自己的家,把别人的国视同自己的国,还会有盗贼的偷窃、大夫的争夺、诸侯的攻伐吗?假如天下的人都能相爱而相 利,人与人不相损害、家与家不相侵凌、国与国不相攻伐,那么, 天下不就安宁无事了吗?所以,墨子劝导人们“兼相爱,交相利”。

 

非攻

 

“非攻”是反对攻伐的意思。

墨子眼见当时诸侯互相攻伐,战祸惨烈,因而提出“非攻” 之论。

“非攻”是墨子学说中最重要的具体主张,“非攻”其实是实践“兼爱”的实务之一,“兼爱”是“非攻”理论上的依据。“兼爱”的目的在祛除个人心理的偏私,“非攻”则在消弭国际间的战斗。

“不兼爱”是天下一切罪恶的根本,而天下最大的“不义” 莫过于“攻国”了。杀死一人要判死刑,杀死百万人,却反而变 成英雄,备受人们称颂,天下公理何在?墨子一再强调:天下人无论怎样高谈仁义道德,若不肯“非攻”,便是“明小物而不明大物”(只明白小道理而不明白大道理),不知“义”与“不义”的分别了。

墨子主张非攻,儒家也反对战争。但儒家非攻,专就义与不义的问题而言;墨家非攻,在义与不义之外,还谈利与不利的问题。

战争,无论在物质、精神、性命各方面,都是莫大的浪费。

墨子说攻战的不利,有个很妙的譬喻,就是“大国之攻小国,譬犹童子之为马也”(见《非攻下》及《耕柱》,前文第一章第四节亦说及),说大国攻小国,就像小孩子骑竹马一样,用自己的腿跑,累的还是自己的腿。被攻的固然损失惨重,攻人的也一样讨 不到便宜,损失也是无法估计的。虽然每一场战争必有获胜的, 然而循环往复,最后皆受其祸。所以,战争不仅不义,而且也无利。

墨子以功利主义来救世,所以最重“实用”与“实利”,凡事皆从最有利于多数人民方面打算。他认为战争只是少数野心家得利,而对大多数人是有害的,所以必须反对它。但是,墨子反对战争,却也不是全面地反对;他反对侵略性的“不义战”,然而赞助“防守”,他主张以防守阻遏侵略,换取和平。这正是他彻底“实用主义”的地方。他也赞成“有义”诛“不义”,如禹伐有苗、汤诛桀、武王诛纣。因为这是代天行罚,是为民除害、是为最大多数人造最大的幸福。

 

与儒者的论战

 

墨家是反对儒家的,《非儒》是对儒家的总攻击,其他与儒者的辩难,散见《耕柱》、《贵义》、《公孟》、《鲁问》诸篇。但《非儒》不是墨子所作,也不是墨子的语录,而是作于墨家后学;《耕柱》等篇则是墨子的言行记录。这些都是我们介绍这个主题的依据。

(一)儒学的弊病

《淮南子》曾说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墨子与孔子倶出于鲁,而鲁为周文郁郁的代表;墨子年代既在孔子之后, 且与孔子再传弟子年辈相当。那时儒学正盛,墨子受儒者之业的熏陶,不是不可能的事。

然而,墨子既受儒家教育的熏陶,又何以要反对儒家呢?

《淮南子》说是因为墨子不满意儒家提倡礼乐,以及厚葬久丧, 太重繁文缛节,伤财而又劳民的缘故,所以反对儒家。这些意见, 都可以在《墨子》书中找到。《公孟》记载:

墨子对学者程繁说:“儒家的道理,有四点足以毁坏天下:

第一,儒者以为上天不神灵,鬼神不神明,而对天鬼不尊敬, 所以天帝和鬼神都不高兴。这种理论足以令天下毁坏。

第二,儒者主张厚葬久丧,制作极厚的棺椁,做许多的衣服棉被去装殓死者。送殡的人极多,出殡像搬家一样热闹。并且,父母妻子死,守丧三年,哭泣不已,以致居丧者身体虚弱,必须搀扶着才能够站起来,拄着拐杖才能够行走,耳朵也听不清楚,眼睛也看不明白。这种做法也足以令天下毁坏。

第三,儒者喜欢弹琴唱歌、击鼓跳舞,喜欢学习音乐、爱好逸乐。这种作风也足以毁坏天下。

第四,儒者以为命由前定,富贵贫贱、寿考夭折,固然是命中注定;便是国家的安危治乱,也都有命,不是人力所可勉强的。居上位者如果相信这话,一定不再努力治事;下面的人民如果相信这话,也一定不肯勤奋务业。这种理论也足以让天下毁灭。”

可见墨子反对儒家的只是这四点,而不是儒学的全部。

程繁说:“先生这样毁谤儒者,未免太过分了!”

墨子说:“假使儒者本来没有这四件事,而我这样说,那就是我在毁谤他们;现在,儒者实在有这四种弊病,而我这样说,就不是毁谤他们了。我不过将我所听到的讲出来罢了。”

墨子确实认为儒家这四件事足以危害社会,毁灭天下,所以才如此认真而严厉地攻击。

针对儒家这四种弊病,墨子提出了“天志”、“明鬼”、“节用”、“节葬”、“非乐”、“非命”的主张。墨子说批评人家的学说不好,必定要有新的、好的学说去代表它。所以,墨子的批评是积极的,是建设性的。

墨子勇于接受挑战。他告诉程繁说应该商讨的就商讨,应当争辩的就争辩,别人用力攻击你时,你就用力地抵御,这便是墨子的作风。墨子与儒家学者以及时人的论战,便这样热烈地展开了。


展开
目录

【导读】仆仆道途的苦行者

前言

第一章    一个苦行者的形象

第一节    行义的精神      

第二节    坚毅的性格      

第三节    言行合一   

第四节    义行实录     

(一)在楚国 

(二)在齐国 

(三)在鲁国  

(四)在卫国 

(五)结语  

第二章    与儒者的论战

(一)儒学的弊病 

(二)不抹杀孔子 

(三)古言古服 

(四)述而不作  

(五)君子若钟 

(六)答非所问 

(七)不能兼爱 

(八)行譬狗豨 

(九)乱天下的贼  

(十)强执有命

(十一)丧葬的叫花子

(十二)矛盾的礼

(十三)儒者强过婴儿吗?

(十四)无客而学客礼

第三章 对孔子的批判

(一)孔子参与白公之乱 

(二)孔子报复齐景公 

(三)孔子是大力士  

(四)孔子伪善 

(五)孔子心术 

(六)结语 

第四章 墨子十论

第 一 节  兼爱     

(一)治国如治病 

(二)乱起于不相爱 

(三)兼相爱、交相利 

(四)仁人的使命 

(五)兼爱难行吗?

(六)兼爱是梦想吗?

(七)夏禹的兼爱 

(八)商汤的兼爱 

(九)文王的兼爱  

(十)武王的兼爱 

(十一)选择兼爱的朋友 

(十二)选择兼爱的国君 

(十三)兼爱犹如投桃报李 

(十四)人类是一个整体 

(十五)爱的心量无限 

(十六)“志”、“功”有别 

(十七)爱人不外己 

(十八)兼爱的理想  

第 二 节  非攻   

(一)“窃盗”与“侵略”

(二)“杀一人”与“杀千万人”

(三)“义”的混淆 

(四)攻伐无利 

(五)打仗该在什么季节? 

(六)战争是野心家的工具 

(七)野心家的狡辩 

(八)武力能收服民心吗? 

(九)贤君须能“上中天之利,中中鬼之利,下中人之利”

(十)当今的君主多好攻战 

(十一)攻战不利天、不利鬼、不利人 

(十二)攻战如同孩童骑竹马 

(十三)“攻”与“诛”

(十四)立义名、成大功、得厚利 

第 三 节  尚贤   

(一)尚贤使能是为政者要务 

(二)如何增多贤人? 

(三)圣王的尚贤使能 

(四)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五)任贤的“三本”

(六)贤人的作用 

(七)尧举舜、汤举伊尹、武丁举傅说 

(八)假如贤人不在左右 

(九)以聋子为乐师 

(十)职事的浪费 

(十一)历史的印证 

(十二)富贵为贤,得天之赏  

(十三)富贵为暴,得天之罚 

(十四)尚贤为政,可定天下 

第 四 节  尚同     

(一)国家的起源 

(二)上同而不下比 

(三)乡长一同乡之义 

(四)国君一同国之义 

(五)天子一同天下之义 

(六)天子上同于天 

(七)用五刑管束人民 

(八)为民兴利除害 

(九)尚同当辅以尚贤 

(十)天子视听如神 

(十一)尚同而家齐国治天下平 

第 五 节  节用   

(一)增加财富 

(二)衣服、房屋、甲兵、舟车的制造  

(三)节用的方法 

(四)节衣服 

(五)节饮食 

(六)节宫室  

(七)节舟车 

(八)节蓄私 

(九)人力资源 

(十)以时生财  

第 六 节  节葬   

(一)仁人如孝子 

(二)什么人合乎仁义?

(三)厚葬久丧不能使国家富足 

(四)厚葬久丧不能使人口增多 

(五)厚葬久丧不能使社会安定 

(六)厚葬久丧不能禁止大国攻小国 

(七)厚葬久丧不能使上帝鬼神赐福 

(八)节葬短丧的方法  

(九)尧舜禹三圣王的葬礼 

(十)骇人听闻的恶俗 

第 七 节  非乐   

(一)音乐能拯救天下吗?

(二)音乐使人荒废正事 

(三)兴乐丧国 

(四)勤力始可生存 

(五)对好乐者的惩罚 

(六)圣王不作音乐 

第 八 节  天志   

(一)得罪于天则无可逃遁 

(二)以天志为法则 

(三)怎样就是顺从天志?

(四)上天怎样兼爱天下的人?

(五)天喜欢什么?厌恶什么? 

(六)天高于天子 

(七)义出自至贵至智的天 

(八)“天德”与“天贼”

(九)不仁不祥的人 

第 九 节  明鬼   

(一)信鬼神能使天下治 

(二)鬼神不容置疑 

(三)杜伯复仇 

(四)句芒神赐福 

(五)庄子仪显灵  

(六)祐观辜受神诛 

(七)死羊触断中里徼的脚 

(八)古代圣王对鬼神的信仰 

(九)先王书上的记载 

(十)祭祀的功能 

第 十 节  非命   

(一)有命说的害处 

(二)确立三表法 

(三)向历史求证据 

(四)义人在上,天下必治 

(五)淆乱天下的邪说 

(六)祸福不是命定 

(七)“勤力”的哲学 

第十一节    结语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