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浙江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丛书:徐二男卷
0.00     定价 ¥ 38.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51420945
  • 出 版 社 :
    浙江摄影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3-01
收藏
编辑推荐
  皮影戏(Shadow Puppets),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徐二男于1995年4月参加斜桥皮影班复出后,在桐乡乌镇收了陆小萍(女)为徒。主要代表作有《闹龙宫》、《蜈蚣岭》等开台戏和《聚宝盆》、《鸾凤箫》、《五里桥》、《十五贯》等正本戏演出。
  本书讲述了徐二男的生平事迹和个人成就。
展开
内容介绍
  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相关情况是一项良心工程,也是抢救性工程,记录者要对历史负责,充分采集传承人的相关信息,确保真实性,体现完整性,达到传承性。为了梳理“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的资源,进行部分成果转化,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撰了本书,以传承人为分卷,一人一书,形成系列。丛书以传承人、传承人弟子及相关人员的访谈口述、项目实践、传承教学为主,项目概述、文献记录、新闻报道等为辅,图文结合。
  本书介绍了海宁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徐二男的生平事迹和个人成就。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项目概况
  一、历史沿革
  皮影戏起源于北方,自靖康之变后,宋室南迁,北方皮影戏艺人亦随皇族南来,临安(杭州)遂成江南皮影戏发展之地,当时隶属杭州的海宁率先出现皮影戏演出。皮影戏本为宫廷及官府中的高雅表演,演出团体来海宁后逐渐融人民间,衍变成以娱乐目的为主的皮影戏草台班子。在演出过程中,台词唱词逐步改用海宁地方语言,还将民间曲调“阿拉腔”(海盐腔)吸收入戏,将这一北方戏种改变成了海宁地方戏。至明、清时,海宁乡村皮影戏演出渐成盛势,以县治盐官为中心,延伸至长安、斜桥、郭店、周王庙等地。清代海宁人吴骞在《拜经楼诗话》中提及:“影戏或谓仿汉武帝时李夫人事,吾州(海宁)长安多此戏。”同邑人查岐昌在《古盐官曲》一书中也曾有诗:“新年影戏聚星缸,金鼓村村闹夜窗。艳说长安佳子弟,熏衣高唱弋阳腔。”从以上著述中可见当时长安一带皮影戏演出的盛况。
  清末民国初年,海宁皮影戏又呈盛势。据近期调查,20世纪30牟代,,活动在海宁农村的皮影戏班有数十个之多,皮影艺人达数百人,较为有名的有盐官城北邱兆兴、木香陈玉林、路仲张九元、辛江沈金松、郭店马廷峰、斜桥郎阿堂、周王庙魏州利等班子。1937年后日军侵占时期,海宁皮影戏几近匿迹。1945年抗战胜利后,皮影戏恢复演出。至20世纪50年代初,皮影戏演出活动又渐趋衰落。
  1956年6月,在杭州组建地方国营浙江省木偶皮影艺术队,皮影队以海宁艺人魏柏荣等为主要成员。1958年4月,皮影队管辖权下放海宁,改名浙江省皮影剧团,驻地在海宁县硖石镇。1969年下半年,浙江省皮影剧团解散。在此期间,尚有部分皮影老艺人组成临时戏班,在海宁农村演出传统皮影戏,至1966年停演。1979年,由海宁文化馆人员牵头,组织尚存老艺人成立斜桥皮影剧团,排练录制传统皮影戏唱腔和剧本片段,后因经费问题暂停活动。1989年,重新组建斜桥皮影戏班。1996年,于杭州宋城风景区演出。1999年,于桐乡乌镇坐场演出。2003年2月,组团赴新西兰演出。2004年,以徐二男为领队的海宁皮影剧团进驻海宁盐官观潮景区民俗风情馆演出。同年11月,沈圣标创建江南皮影艺术团。海宁皮影戏不断发展和传承至今。
  二、表演形式与特征
  传统皮影戏以纸幕架子为舞台,用皮偶作角色,贴近纸幕进行操作表演,用灯光照射产生光影作用,以达到演出效果,表演形式可分为前台表演和后台伴奏(敲帮)两部分。
  前台表演,由上手、下手两位演员坐台操作演出。上手坐右侧“出将”门,凡戏中主要角色皮偶多由上手掌握;下手占左侧“人相”门,戏中的配角皮偶多由下手操作。上、下手演员既操作人物动作,又作念词、说唱等表演,配合完成整个剧本情节表达过程。
  后台伴奏,由三至四名鼓乐手坐于影幕之后,配合前台上、下手演员操作(即皮偶的动作)来演奏点鼓(乐队指挥)、锣鼓、唢~呐、笛子、胡琴等乐器,同时担任人物呼应及帮唱长腔和声(故称“敲帮”),增强演出效果。皮影戏演出过程中,前台表演与后台伴奏人员均不与观众见面,进行“幕后操纵”。
  海宁皮影戏表演的特征为皮偶大都作侧面单眼只手并脚形状,上战场的“武靠”皮偶因需手执长兵器格斗方有双手双脚。各类人物或动物皮偶全凭演员双手操作和配以道白唱腔而进人角色,变成灵动的人物偶像。皮偶角色可分为生、旦、净、丑等类型,除旦角和特型人物外,其余男性角色可一头多用,即身子和头像可拆卸分离和装配组合,演出前可根据人物类型插配成各种不同角色。
  海宁皮影戏用传统的“中州音”作为剧中正面人物的念词和道白,而诙谐滑稽者及下人则用海宁方言说台词。唱腔以“弋阳腔”“海盐腔”为主旋律,配以流传在民间的小曲小调,演出既正统庄重,又生动活泼,深受观众喜爱。海宁传统皮影戏历史上曾作为草台班子在民间演出,某些唱词和台词可由演员现编现演,因此便被称为“路头戏”,没有留下文字剧本,全凭口传身授收徒传承。
  三、传承与发展情况
  2006年5月,海宁皮影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此后,徐二男、王钱松、沈圣标、张坤荣等人被列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海宁皮影戏传承工作受到市文化部门重视。于2008年成立的海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即以做好皮影戏、硖石灯彩等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为重点,具体通过签约收徒、建班培训、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教授技艺的方式传承海宁传统皮影戏。此外,市文化教育部门还在斜桥镇中心小学创建皮影戏教学基地,开设皮影戏人物造型、表演等专门课程,由老艺人传授技艺,从小学生抓起,培养新一代皮影戏传承人。经十余年努力,目前,海宁皮影戏系统已有四名学员基本完成学业,可作临场独立表演并挑起大梁,尚有两名学员学成造型艺术,已绘制有众多传统皮偶人物,并担任辅导老师向学生传授技艺。
  2009年,由海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组织建立传统皮影戏录音录像班子,经徐二男口述皮影戏本,录音后通过整理、编剧、排练、录像、制盘等程序,将传统皮影戏本制成可永久保存的音像和文本资料,以便代代传承。至今,在通过排练收集资料的同时,海宁皮影剧团成员既学得了诸多的表演技巧,又掌握了百余本(出)传统皮影戏,稍做排练后即可上场演出,使继承工作有了新的发展。
  ……
展开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项目概况
一、历史沿革
二、表演形式与特征
三、传承与发展情况

第二章 人物小传

第三章 口述访谈
一、出生穷苦家,随父学皮影
二、遭遇大变故,束发勇担当
三、重组皮影班,景区演戏忙
四、多方同努力,传承在路上

第四章 周边采访
一、徐二男同事杜劲生访谈:他对皮影戏有深深的感情,他热爱这个事业
二、徐二男同事陆旭瀛访谈:徐老师基本功很扎实,做事很认真
三、徐二男同事苏雪其访谈:徐二男的特点就是记性非常好,他肚子里有几十部上百部戏
四、皮影戏编剧沈瑞康访谈:他对发扬光大海宁传统皮影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五、海宁市文化馆副馆长周郁斌访谈:他认为皮影戏的传承主要靠人,有人接班才能传承好
六、徐二男长子徐金明访谈:父亲总觉得应该把自己仅存的宝贵技艺全数传承下去
七、徐二男孙女徐紫薇访谈:我爷爷生活的全部就是皮影戏。我要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八、徐二男徒弟高娟琴访谈:在平时排戏的时候,他要求我们不能有半点马虎
九、徐二男徒弟张靓访谈:他确是手把手地教我,特别是学武打戏

附录
后记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