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因为爱过,所以宽容:张爱玲传(一部高度还原张爱玲华丽而苍凉一生的传记)
0.00     定价 ¥ 38.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68264686
  • 作      者:
    张树芬
  • 出 版 社 :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3-01
收藏
作者简介

  王娇,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编剧,词作者。文风古朴隽永,简中有繁。以无尘之心,讲红尘之事。仰慕钱锺书高深广博的文学造诣,欣赏杨绛遗世独立的风华,以淡抒平朴之真情,诉尽一对文坛伉俪六十余载的婚姻智慧。部分散文发表于《天津日报》及新媒体专栏,另有小说作品《中国房市》《凤簪传奇》。

展开
内容介绍

   这世上,有一种爱情,不是千古传奇,不那么哀婉缠绵,而是在恰好的时光里,遇上势均力敌的彼此,然后在岁月的流转中相知相惜,静水流深。

他是文坛才子,她是南国佳人。本书在整体上大致以时间为序,用唯美而诗意的语言诠释钱锺书和杨绛的人生传奇。讲述了钱锺书的年少光阴,青春年华,留学经历;展现其学贯中西、博通古今、出口成章的才情,淡泊宁静、幽默睿智、毁誉不惊的人格;述说杨绛童年的成长、家庭的变迁、求学历程、文学创作,尽显其博学、睿智、宽容、淡定、坚强的才女贤妻风范。从二人的生平经历和文学作品入手,用温情的文字带领读者一起感悟二人的婚姻智慧。


展开
精彩书摘

一生钟“书”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多天性不羁,以笔墨嬉笑怒骂游走于天地之间。而钱锺书,却以淡泊明志为乐,以诸葛公、陶渊明为像,与文学相伴,陪一人相守,一生用机智诙谐的语言调侃生活,以严谨的态度挥写巨著。

  在江南无锡之地,有这样一片青砖朱门的宅院,这里正是钱锺书度过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的钱绳武堂。

  1910年,数代书香门第的无锡钱家,迎来了一位可爱的男孩。其父钱基博为他起名“仰先”,或许,以仰天地之正气,莫忘先祖之刚正,正是钱基博对钱锺书的期望。因为当时钱基博的哥哥钱基成没有子女,按照惯例,钱锺书就被过继给了他的伯父。钱家在婴儿周岁之际,有抓阄看前程的习俗。这天,钱基博在家里摆上几种物品,没想到,钱锺书直接奔向远处的一本书,父亲随即为他改名为“锺书”。

  钱家祖上是累代文人,钱基博的祖父钱维桢,清朝贡生,曾创办江阴全县义塾,与晚清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先驱领导人冯桂芬交往甚密;大伯父钱福炜曾为举人,二伯父钱熙元廪贡生,江南乡试副举人。而钱基博自己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国学大师。家学渊源让钱锺书从小就沉浸在文学当中,也为他后来的造诣奠定了基础。

  钱基博自幼就勤奋治学,手不释卷,曾有人说钱基博“于车尘马足间,也总手执一卷”,文学造就在年少时期便已经显露。16岁的时候,朋友跟钱基博说,可以在《新民丛报》发表文章。于是,钱基博便写了《中国舆地大势论》,此文一出,立刻受到当时的国学大师梁启超的盛赞,钱基博一文征天下。后来,又在《国粹学报》上发表了《说文》,被江西提法使陶大均看到,把钱基博招到自己麾下,成为座上宾,就这样,年仅22岁的钱基博初出茅庐,便一惊天下。

  直隶都督赵秉钧、江苏提督冯国璋都想邀请他做幕僚,乱世之中,深信变革才能救中国的钱基博,认为唯有革命才是自己心中所向,所以,这些机会都被他婉言谢绝了。

  “宁为变革身先死,不为求全苟活中”。辛亥革命爆发后,钱基博任锡金军政分府秘书,并撰有《光复志》。后应苏浙联军总参谋、邑人顾忠琛之聘,又去了安徽任援淮部队总司令部少校参谋。援淮部队改编为第16师,钱基博晋中校衔,任副官参谋,调江苏都督府,随部队驻镇江。可惜,随着宋教仁被刺杀,二次革命的失败,人心涣散,时不与待,钱基博认为凭一己之力已无法力挽狂澜,便决定投身于教学事业,在无锡的一所国小当教员。

  钱基博以文学盛誉奔波于南北之间,月收入大概在两百块钱左右,而在国小的时候,每个月却只有二十块钱的俸禄,校长觉得很歉疚,钱基博却不以为意地说:“你不要小看我,我家三世为童子当启蒙师,这是我家传之业,我很以之为荣!”钱基博这种淡泊明志的思想也感染着钱锺书。

  清末状元张骞曾盛赞钱基博说:“大江以北,先生无人能及。”这赞誉里,不仅有对其文学素养的肯定,更是对其人品的敬服。钱基博勤勤恳恳地做学问,教育钱锺书也要以读书为己好,为天下好。而后来,钱锺书也确实人如其名,对于书的热爱已经到痴迷的地步,涉猎内容贯通古今内外,真正把读书做到极致。

  可在少年时期,钱锺书有一段时间其实是不爱读书的。杨绛曾说“伯父是慈母一般,钱锺书成天跟着他”,形影不离,伯父上茶馆,钱锺书跟着去,伯父去听说书,钱锺书也跟着去。钱基博怕哥哥生气,不便干涉,但又怕惯坏了孩子,就向钱基成建议把钱锺书送去上学,于是钱锺书在6岁时进入了秦氏小学。可惜后来却因为生了一场病,伯父就不让他再出去念书,而改在家里自己教他识字。那一段时光,钱锺书过得很是逍遥自在。

  一个人可以被禁锢身体,思想却可以保持高度自由。也许,钱锺书与杨绛的相同之处,就是都曾有过这样一段无为而治的教育,在这种教育下,他们所释放的天性,也是彼此吸引的原因。可钱锺书的这段逍遥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就被钱基博的恨铁不成钢打断了。

  伯父钱基成是一位旧式名士,有名士派习气。他每天早上要上茶馆,所以要到下午才教小孩子功课。上茶馆时,钱锺书也跟着去。伯父花一个铜板给他买块酥饼,再花两个铜板向小书铺或书摊租一些通俗小说给他,便把他打发了。钱锺书还经常会跟伯父去伯母娘家,那是一个大庄园,伯母的娘家人都抽大烟,总是半夜吃夜餐,生活无规律。

  不知不觉中,钱锺书就养成了晚睡晚起、贪吃贪玩的性子。钱基博害怕儿子的前途就此断送,但又担心哥哥不高兴,也不方便当面批评钱锺书或者指责兄长,于是提出了让钱锺书进入新式学堂的想法。钱锺书11岁时考取了东林小学,因为一直没有学过数学,所以在课堂上,总是跟不上老师的教学。1920年,钱基成去世,钱基博开始亲自教导儿子。文学诗词、经史子集都一一耐心讲解。

  钱锺书14岁时进入了苏州的桃坞中学念书,桃坞中学是在1902年由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创办的私立学校,主要学科为英文和文学。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要考两张文凭,英文和文学同时及格后才能毕业。而钱锺书的英文学习并不只局限于课堂,他其实不太喜欢教科书,觉得教科书都是教师编写的,不管怎么样写,都是中国式的英语,不够地道,只有阅读原著才能学到地道的语言。钱锺书阅读英文原著时,勤做笔记,有时一本书还会反复阅读,在笔记上不断添补。因此,他的英文成绩一直不错。

  不过,当时在清华大学任教的钱基博却一直对钱锺书的作文不满意。钱锺书15岁返家度暑假,才得知《古文辞类纂》《骈体文钞》《十八家诗钞》等选本,从此开始系统阅读,渐渐地可以代父亲写信、写诗。有一次,商务印书馆请钱基博帮钱穆先生的《国学概论》写序,钱基博想试试儿子的水平,便让他来代笔,钱锺书写好后,钱基博与钱穆先生反复讨论,竟也没有找到一处可修改的地方,他的脸上终于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醉心于文学和英文的钱锺书在数学方面却毫不开窍。1929年的夏天,钱锺书报考了清华大学。入学考试,钱锺书的国文是特优,英文更是满分,可数学成绩只有15分。按照当时清华的规定,只要有一科不及格,就不予录取。但钱锺书的国文和英文成绩都着实优秀,阅卷老师面对这样一位另类的学生,也不敢擅自做主,便将此事告诉当时的校长罗家伦。而罗家伦当年考入北京大学时,数学成绩是零分,他的国文却得到了胡适先生的认可,并最终得到时任北大校长蔡元培的破格录取。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相似的经历,罗家伦也破格让钱锺书进入了清华。正是这样的一个决定,改变了钱锺书一生的命运。

钱锺书终于踏进了清华的校园,开启了他日后与清华的不解之缘,在清华留下永不磨灭的传奇。


我一直在你身边

  钱锺书回上海后,辣斐德路的钱家已是人满为患,还是钱锺书的叔叔把他家原在楼下客堂搭铺歇宿的两个女佣,搬到了三楼的过道里。原来临街窗下待客用的一对沙发和一张茶几挪开,铺上一张大床,挂上一幅幔子,钱锺书就和杨绛及圆圆挤居幔子背后。白天,客堂照常会客;叔叔做讲堂教孩子们读英文。

  到了晚上,人都散了,这一大间屋子,虽然放满东西,却很清静。幔子可以揭开,杨绛图凉快,可以搭个小铺另睡一边,晚上搭,白天拆。之后,钱锺书的二弟到武昌就业,他的妻子和子女不久也都去了武昌。小妹钱钟霞也到钱基博身边去侍奉父亲了。三弟一家搬往苏州,又搬往无锡,只偶尔回来上海住几天。原本拥挤的一大家,后来只剩下钱锺书、钱锺书的母亲、杨绛和圆圆四人同住。

  钱锺书回上海时,已辞了蓝田师院的职务,因先前他已获悉清华决议聘他回校,满以为不日就会收到清华的聘约,却始终杳无音信。眼见已快到开学的时间,钱锺书生怕两头落空,面临失业的危险,便去向时任暨南大学英文系主任的清华老学长、好友陈麟瑞求职,陈麟瑞想让他顶替孙大雨,说系里的其他同事正好对孙大雨有些意见。钱锺书与孙大雨并不相识,但他坚决不肯夺取别人职位,便一口回绝。多年以后,孙大雨见到钱锺书时,提及此事还满怀感激之情。当年在“孤岛”,失业就意味着全家挨饿,钱锺书自己的工作尚没着落,但他却不肯夺人生计。

  杨绛爱护自己的丈夫,不忍给他一点点的压力,于是找到自己的父亲杨荫杭。

  那时候父亲杨荫杭自杨绛回沪,戒除了安眠药,在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教一门《诗经》消遣,此时便把每周两小时的课让给钱锺书。震旦学院的负责人是一位爱好文学的英国修女,对钱锺书很欢迎,见面之后还为他增加了钟点。

  10月左右,陈福田以清华大学外文系主任的身份,亲来聘请钱锺书回校。但是钱锺书以为,清华既已决定聘他回校,那聘书早就该寄出了,迟迟不发,显然是不欢迎他,既然不受欢迎,又何苦挨上去自讨没趣呢?钱锺书也没和陈福田争执,只客客气气地辞谢了聘请。

  震旦的薪俸不足以维持生活,钱锺书还得兼做家庭教师。他收了一名家境丰裕的拜门学生周节之,束脩总是随着物价涨。拜门学生还不断请老师代为买书,自己并不读,专供老师借阅。钱锺书高兴地在买来的书上一一写上“借痴斋藏书”,还盖上“借痴斋”印章。

  钱锺书一家三口在辣斐德路,一住就是八年,房子虽小,可无论如何,两人有了读书写作、谈心、交友的空间。杨绛后来的几个剧本,都是在这间小屋里完成的。

  时光飞逝,他们在战争的苦难中成长,杨绛早已不是那个糖盐不分的书香小姐,而钱锺书也不再是只会读书写字的文弱书生了。

生活纵然艰苦,但他们却总能自给自足。一家人同甘共苦,总是胜于离别。无论外界如何改变,我一直在你身边。


我们仨好像走散了

  春秋数载,多少风华匆匆谢幕,想要携手几程风雨的心,最终都在岁月里悄然而逝;还未握紧的手,只能慢慢放开;那些尘世浮华如掠影一般滑过,被风吹散,化作泡影。

  送走了圆圆,原本的三口之家就不成家了。以前,钱锺书与杨绛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总是无畏的,因为家里还有个圆圆等着他们替她遮风挡雨;遇到什么苦难,都会想着,还有女儿,苦也是甜的。可圆圆走了,心里的劲儿就松了。

  钱锺书此刻还在医院,杨绛多数也都陪在身边,只是偶尔回去拿换洗的衣服。这一日,杨绛回来,给钱锺书拿些书,翻到《围城》,心里不由得一阵感触。不过才是几年光景,三里河却已经如此冷清,站在屋内,杨绛仿佛还能看见来来往往的客人,看见她和钱锺书一同在写字,看见圆圆笑。

  三里河最热闹的时候,莫过于《围城》重新出版的时候,当时来信的人多,来访的人更多,钱锺书不喜欢应酬,都是杨绛帮着挡驾。

  后来,多家电视台要将《围城》搬上荧屏,钱锺书都一一拒绝了,他觉得小说中的妙趣横生要在电视上体现,并不容易,为此,杨绛还跟钱锺书争执了一番。

  最后,还是在上海电影制片厂的黄蜀芹、孙雄飞、屠岸德等人锲而不舍的央求下,钱锺书最终才同意,将小说改成电视剧。黄蜀芹等人反复阅读这部小说,寻求表达人物特点的手法,花了三年时间,终于写出了电视剧《围城》的改编剧本,又请了钱锺书与杨绛的老友——作家柯灵做文学顾问,才带着剧本再次登门。

  杨绛把他们留下的电视剧本读了两遍,提出了四十多处修改意见,包括如何开头结尾和把握人物性格;在场景选择、道具设置、人物形象和动作的设计上,杨绛也有种种建议。而且,杨绛总觉得《围城》的主要内涵没有被表达出来,于是,提笔写了一句,便是后人传诵的那句:“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电视剧播出后,观众反响十分强烈,拜访钱锺书的人更多了,可都被杨绛一一谢绝。因为那时候,一位美国客人带着儿子来访问钱锺书,可那孩子感冒未愈,钱锺书又素来体质弱,也跟着感冒了,后来又引发了宿疾哮喘。

  杨绛回想着这些,又想起病床上的钱锺书,再想起不知已经去向哪里的圆圆,除了悲痛,就是心疼。

  几年前,钱锺书动过一个输尿管的手术,取出了一颗瘤子和一颗坏死的肾。杨绛精心照顾,一刻也不敢怠慢,可就在圆圆离开的第二年,钱锺书刚刚度过了88岁的生日后不久,他的身体情况突然急转直下。

  本来钱锺书的病情十分平稳,但不知为何,在12月初却突然高烧不止。这不仅使杨绛寝食难安,也牵动着中央领导同志的心。北京医院的专家多次会诊,采取了各种方法,但他的高烧仍持续不退。

  钱锺书望着妻子哀婉的面容,紧握住杨绛的手,在弥留之际,只留下一句“好好活”,就匆匆离世了。

  杨绛自然明白,这一世,两人携手与共,从初尝恋爱滋味到执子之手,从三人成家到乱世风雨相守,已然无憾。

  钱锺书对自己的身后事早已做了最简朴的安排,他给夫人杨绛留下这样的遗嘱:“遗体只要两三个亲友送送,不举行任何悼念仪式,恳辞花篮花圈,不保留骨灰。”

  三里河的寓所,曾是三人的家。可如今,三个人走散了,只剩下杨绛一个人的家,就不是家了。人生如梦幻,此刻的杨绛,就像是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顾望着,徘徊着。

  可她的一生,并不空虚,也不遗憾,杨绛曾说过:“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

  世间百态,万家灯火,无论是何种身份,每一扇窗户内,都是夫妻子女,三个、四个或是五个,各家各异罢了,也终究会走到相聚和失散。


展开
目录

001 / 序言

第一章 南国佳侣浸墨香

007 / 无为而治下的小杨绛

019 / 名震东吴大学的“福星”

029 / 一生钟“书”

035 / 清华园里的“狂才”

第二章 金玉良缘夙世成

043 / 清华系下的红线

047 / 惜墨抵兼金

053 / 嫁个书生走世界

058 / 留在牛津大学的“门牙”

第三章 重洋彼岸苦乐生

071 / 愿为你洗手作羹汤

084 / “不要紧,我会”

095 / 三人成家

109 / 牵挂中情归上海

第四章 山河破碎人无安

117 / 与清华纠缠不清的宿命

128 / 临危受命,继任母校校长

139 / “孤岛”岁月

148 / 我一直在你身边

第五章 一世姻缘亦修行

153 / 和猫“打架”的乐趣

157 / 吵架的约定

159 / 我的爱都写在纸上

165 / 写出比人生更精彩的剧本

172 / 携手进步,互相成就

175 / 妻子、情人、知己

第六章 人生向暖三人行

181 / 终落三里河

187 / 我们的女儿圆圆

199 / 我们仨好像走散了

第七章 旷世文豪魂犹在

205 / 我终归是个零

210 / 笔耕不辍

216 / 生命之火永不落幕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