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颐和园
0.00     定价 ¥ 88.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00871002
  • 作      者:
    纪录片《颐和园》节目组
  • 出 版 社 :
    中国工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5-01
收藏
产品特色
内容介绍

颐和园,是中国保存完整的皇家山水园林和行宫别苑,也是中国一座皇家园林。

历时近三年拍摄的央视纪录片《颐和园》力图呈现给大家的是一个不一样的颐和园。本书是把形象的《颐和园》变成了文字的《颐和园》,从线性观赏的影片,到可以随时阅览、反复回味的书籍,《颐和园》又被赋予新的生命和价值。您可以忙里偷闲随手翻看,放松身心,也可以好整以暇细读慢品,掩卷沉思。又或者,带这本书去颐和园,以书中文字对照园中实景,揣度当初清漪园君临天下的恢宏气势,领略颐和园前世今生二百多年的风雨沧桑,寻觅园林背后林林总总人物故事的点滴遗迹,参悟山水之间“虽为人作,宛自天开”无双美景的诀窍机关,也会是一种不俗的体验。


展开
精彩书摘
  清漪园为什么不修围墙呢?一方面是由于帝后并不在此处居住,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园林景观设计上的考虑。
  从乾隆朝宗室画家弘旿所绘的《京畿水利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清漪园时期,东堤之外是无垠的田野,点缀着大小园林和村舍。南面是开阔的平原,西堤之外是天然水域和稻田。园林的西面有玉泉山,更远处是西山的群峰。
  为了充分利用这个环境,清漪园不设围墙,使园林的景色与周边的自然景物有机地融为一体,无限深远地扩张出去,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借景。
  对于清漪园来说,最有气魄的造园手法就是借景于山。
  清漪园往西,数十里外的西山可为远景,林木青葱的玉泉山及山上的玉峰塔可为中景,山下的绿野平畴和园林连为一体,可为近景。远中近三景,如水墨画一般,景物由远及近,色彩由淡到浓。
  在远处西山群峰的屏障下,在近处玉泉山的陪衬下,只有58米高度的万寿山小中见大,显得气势非凡。放眼望去,西山群峰和玉泉塔影都凝聚在园林景色之中。借景于山使清漪园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典范之作。
  园林艺术是一个国家甚至一种文化的形象体现,而不同的文化也孕育了不同的园林风格。
  在清漪园之前修建的圆明园中,有仿西式的园林建筑。我们可以看到,西式园林布局工整,严格对称、精于雕饰,可谓巧夺天工。
  而中式园林则讲究顺应自然,把人为雕琢的痕迹尽量隐藏起来,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在万寿山的后山,现在还能看到清漪园时期修建的赅春园的遗址。赅春园沿着自然山势,把建筑分为三层,各层之间用爬山廊或叠石踏步相沟通,利用地势的变化达到建筑高低错落的效果。使整座建筑有了丰富的形态和灵动的空间。
  位于赅春园第三层的清可轩曾经是乾隆的书房,室内靠南侧的整面墙壁都是裸露的岩石,现在我们还能看到石壁上面镌刻的乾隆咏清漪园的诗句。
  这面天然的墙壁和人工建筑浑然一体,为这座书房平添了几分风雅。
  清漪园中的建筑讲究与不同的环境和意境相配合,富于变化,不拘一格。
  园林中的桥有平桥、拱桥、亭桥,形态各异,大小不一。高耸的玉带桥,龙舟通过绰绰有余,低矮的知鱼桥几乎贴近水面。彩虹般的十七孔桥,有150米长,小巧的半桥,一步就能跨过。
  清漪园中有四十多座亭子,各具特色,多姿多彩,它们既是山水之间不可或缺的点景之作,又是人们游园时的歇息之处和最佳的观景场所。
  坐落在十七孔桥东端的廓如亭,是清漪园里最大的亭子。亭子呈八角形,所以又叫八方亭。廓如亭由24根圆形的柱子和16根方形的柱子共同支撑,向上攒尖的重檐使廓如亭显得舒展而又壮观。
  乐寿堂作为清漪园居住生活区的主建筑,是慈禧太后的寝宫。进入乐寿堂西边的一个小跨院,人们会不由自主地低头俯视,地面上用石头摆出的装饰造型酷似一把折扇的扇柄,顺着八根扇骨向前望去,眼前的建筑正是一个扇面的形状。因为形似打开的折扇,所以俗称扇面殿。这大概是园内造型最为奇特的建筑了。它的名字也很奇特,叫作“扬仁风”。相传晋代文学家袁宏做官上任之前,朋友谢安送他一把扇子,袁宏对朋友的用意心领神会,答谢道:“我到任后,一定弘扬仁风,为百姓造福。”
  “扬仁风”就是根据这个故事修建的。而这座建筑奇特的外貌背后,也蕴含了弘扬仁义道德的寓意。
  独特的造园艺术孕育出奇美的景色,清漪园中的美景也常常让乾隆诗兴大发。
  乾隆一生写过42000首诗歌,当中咏清漪园的诗就有1500多首。他还喜欢让同游的大臣和他一起吟诗作赋,在游园赏景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君臣唱和,其乐融融。
  “园中平地、山岗和湖边,树荫遮覆,像天生处处亭楼。珍宝堆聚,巧修成座座宫殿。神力人工,在这里比美竞秀。”
  这首赞美清漪园景色的诗听起来十分特别,原来这是一首译成汉语的藏文诗,它的作者叫土观却吉尼玛,是青海第三世土观活佛,也是著名的藏族学者。
  1763年,27岁的土观奉诏进京,当他第二年到达北京的时候,恰逢清漪园落成。作为乾隆皇帝的御前常侍禅师,土观经常陪同乾隆前往清漪园。那首诗大概就是当时土观与乾隆的唱和之作。
  乾隆时朝,清政府已经实现了对蒙藏地区的完备管理。不少蒙藏的高僧学者在朝为官,乾隆与各宗教领袖关系密切,在相互交往当中,乾隆被尊称为菩萨,而乾隆也喜欢以文殊菩萨的化身来替代自己帝王的形象。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皇帝七十寿辰。这一年,昆明湖里新造了一艘长达四十多米的大船,名叫昆明喜龙舟。九月初三,乾隆皇帝下旨,喜龙舟要做好一切准备,迎接一位从西藏远道而来的贵宾。这位客人就是六世班禅额尔德尼。他亲自来到北京为乾隆皇帝祝寿,成为历史上首位进京的班禅。
  乾隆四十五年农历九月十六日,班禅额尔德尼从绣漪桥乘上插有绣龙旗的喜龙舟,然后,从云辉玉宇码头登岸,到大报恩延寿寺拈香礼佛。
  当时,在皇家建筑中必有各种宗教的佛堂寺庙。清漪园的宗教建筑之多在皇家园林中数一数二。园中各处供奉的佛教、道教、藏传佛教等佛像共有15120尊。晨钟暮鼓,梵音袅袅,香火繁盛,堪称佛国天堂。
  ……
展开
目录
代序 给你一个不一样的《颐和园》 001

第一章 清漪出锦绣 001

第二章 昆明有乾坤 041

第三章 绝艺筑颐和 079

第四章 风雨梦乐园 115

第五章 禁苑演外交 153

第六章 沧桑续文明 187

代后记 从头到脚说《颐和园》 225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