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五剧第一本①
张君瑞闹道场杂剧
楔子②
(外扮老夫人上开)③老身姓郑,夫主姓崔,官拜前朝相国,不幸因病告殂④。只生得个小姐,小字莺莺,年一十九岁,针黹女工⑤,诗词书算,无不能者。老相公在日,曾许下老身之侄,乃郑尚书之长子郑恒为妻。因俺孩儿父丧未满,未得成合。又有个小妮子⑥,是自幼伏侍⑦孩儿的,唤做红娘。一个小厮儿⑧,唤做欢郎。先夫弃世之后,老身与女孩儿扶柩至博陵⑨安葬,因路途有阻,不能得去。来到河中府,将这灵柩寄在普救寺内。这寺是先夫相国修造的,是则天娘娘香火院,况兼法本长老,又是俺相公剃度的和尚,因此俺就这西厢下一座宅子安下。一壁写书附京师去,唤郑恒来,相扶回博陵去。我想先夫在日,食前方丈,从者数百,今日至亲则这三四口儿,好生伤感人也呵。
【仙吕】【赏花时】夫主京师禄命终,子母孤孀途路穷,因此上旅榇在梵王宫。盼不到博陵旧冢,血泪洒杜鹃红。
今日暮春天气,好生困人。不免唤红娘出来分付他。红娘何在?(旦俫扮红见科)(夫人云)
你看佛殿上没人烧香呵,和小姐闲散心耍一回去来。(红云)谨依严命。(夫人下)(红云)小姐有请。(正旦扮莺莺上)(红云)夫人著俺和姐姐佛殿上闲耍一回去来。(旦唱)
【幺篇】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并下)
【注释】
①全剧共五本二十一折,这是第一本,共四折一楔子。
②楔(xiē)子:戏曲、小说的引子,用来交代情节、介绍人物,元杂剧中的楔子一般指剧目的首曲,同正戏区别开来。王骥德《曲律》有:“登场首曲,北曰楔子,南曰引子。”但“引子”仅指一出戏中一套南曲之引首之曲,与“楔子”的作用并不能相提并论。“楔子”本是木匠用来填充木制品空隙使其牢固的木片,元杂剧中的楔子类似于现今戏剧之“序幕”,可使戏剧情节更完整紧凑。楔子一般放在剧首,但也有放在中间的,徐扶明在《元杂剧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第1版)说:“安排在戏前头的楔子,起着‘序幕’的作用,对剧情开端,作了必要的简练交代;安排在戏中间的楔子,起着‘过场’的作用。”楔子一般用小令,不唱套曲,主唱人也较为灵活。
③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杂。正旦为女主角,正末为男主角,正角之外的角色即称“外”,有外旦、外末、外净等。这里指扮演老夫人的外旦。开,即开场。
④告殂(cú):即死亡。告,告谕,布告。殂,死亡。
⑤针黹(zhǐ)女工:女性所从事的针线、缝纫、刺绣等工作。黹,指刺绣、编结等。
⑥小妮子,元杂剧中一般指婢女,也可以称呼小姑娘,如关汉卿《窦娥冤》第一折张驴儿称呼窦娥为“小妮子”:“美妇人我见过万千向外,不似这小妮子生得十分惫懒;我救了你老性命死里重生,怎割舍得不肯把肉身陪侍?”
⑦伏侍:侍候,照料。
⑧小厮(sī)儿:指自家的儿子,男孩,也指年轻童仆。《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白兔记》:“你身怀六甲,倘若是女,随娘改嫁,倘若是个小厮儿,好歹收留在此,接取我刘家香火。”
⑨柩(jiù):装有尸体的棺材。博陵:唐代郡名,在今河北安平县、深县、饶阳、安国等地。博陵崔氏与 赵郡李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为隋唐时期五大望族。
河中府:唐时行政区,治所在今山西省永济市蒲州镇,因位于黄河中游而得名。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