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罗素的“中国问题”,中国之“罗素问题”(童世骏)
序二 中国人的确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储殷)
第一章 种种疑问
第二章 19世纪前的中国
第三章 中国和西方列强
第四章 现代中国
第五章 明治维新前的日本
第六章 现代日本
第七章 1914年前的中国和日本
第八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中国和日本
第九章 华盛顿会议
第十章 远东当前各种势力及趋向
第十一章 中西文明对比
第十二章 中国人的品格
第十三章 中国的高等教育
第十四章 中国的工业
第十五章 中国前景展望
附录
译后记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中国哲学家 梁漱溟先生(1893—1988)
*近写就的将西方读者与远东问题联系起来的众多图书中*富有启发意义的一本。
——美国哲学家 约翰·杜威(1859—1952)
罗素在《中国问题》中表达了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赞美,对中国人民的深切同情,以及对中国未来的乐观期待;就我们在当代世界参与国际对话——尤其是与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的对话——的努力而言,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欣赏罗素的这种态度,而是同时要思考,如何在西方找到更多像罗素那样具有同情心和理解力的对话者;如果这样的对话者在客观上越来越少了的话,我们则要思考,如何通过我们更多更好的努力,在国际舞台上更加有效地论证自己的主张,在国际交往中更加广泛地传递自己的善意。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童世骏
罗素这本《中国问题》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中国的发展实践,与西方的崛起必定有所不同,而这种不同、这种特色,需要中国人自己去探索、尝试和凝练。
——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数字经济智库副院长 储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