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黄帝内针讲义
0.00     定价 ¥ 49.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13255585
  • 作      者:
    刘力红
  • 出 版 社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6-01
收藏
编辑推荐

黄帝内针之传承法脉,流传久远。从杨真海先生开始,打破“代代单传”的传统,开始广传此针以济大众。先后直接传授弟子、学生1000名以上,间接传授学人超过十万人,已经成为当代针灸学术流派中较有影响力的一支。

本教材的编写,为院校和基层的广大学习者及中医爱好者做了简要而系统的梳理,并附上常见病的诊治案例,意在引导大家洞明内针法理,树立内针思维,在实际运用中方能游刃有余,举一反三。

 

黄帝内针是源自《黄帝内经》的针法,以“六经辨证、易学高效、技术安全”为特色,属于经络辨证针灸学派。其代表性学术专著《黄帝内针——和平的使者》于2016年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黄帝内针之法不离阴阳,其理则直系于中,故而其方针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每每皆逢其原。其刺有若《灵枢·九针十二原》之易用难忘,其效则每能如拨刺、如雪污、如决闭、如解结。时下,多以疗效评品医学,黄帝内针之问世,当能为中医展现其鲜活的生命。

    在针灸“各家学说”中,当代常用的针灸学术流派大略分为:

    1. 经络脏腑派:以经典的经络辨证、脏腑辨证、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为辨证特色的针灸学派。

    2. 阴阳应象派:以传统的应象理论、河洛易理、五运六气等为辨证特色的针灸学派。

    3. 专病专穴派:以“特效穴位、穴证相对”为特色的针灸学派。

    4. 生理解剖派:虽基于生理解剖而非中医理论,但临床疗效同样卓著的针灸流派。

    在经络脏腑派里,以“六经辨证、易学高效”为特色的“黄帝内针”,当属纯粹的经络辨证针灸学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黄帝内针——和平的使者》之后,受到了全国各地医生们的欢迎。相当多的医师读者在熟读《黄帝内针》一书 后,体悟六经辨证之理,临床疗效得到很大的提升。这种传承模式即是传承主要路径之一的“文字传承”。中医历史上《脾胃论》《医学衷中参西录》都曾仅靠文字传承就培养了无数临床人才。当然,作为传承模式更深层面的口耳传承(甚至直接传承),则具有更特殊内涵的师承特色,学员的感受自然不同于单纯的读书学习。当然,没有哪种治疗方法可以包治百病,黄帝内针也会碰到很多疑难,甚至碰到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学人们不断深研、精进。


相关图书推荐:

《黄帝内针——和平的使者》杨真海 传讲,刘力红 整理

《黄帝内针践行录》 赖梅生 著


展开
作者简介

刘力红,男,1958年生,湖南湘乡人。现任广西中医药大学经典中医临床研究所首席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扶阳流派传承工作室主任、北京同有三和中医药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曾就读于广西中医学院、成都中医学院、南京中医药学院,1992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在校受教于陈治恒、陈亦人教授,此后师承李阳波、邓铁涛等名师,2006年拜于钦安卢氏门下,依止卢崇汉习医。2014年起,师从杨真海先生修习黄帝内针。著有《思考中医》《开启中医之门》《黄帝内针——和平的使者》及学术论文3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黄帝内针 (简称内针)是源自《内经》的针法,其传承绵密久远,至真海杨师,始公之于众。内针之法不离阴阳,其理则直系于中,故而其方针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每每皆逢其原。其刺有若《灵枢·九针十二原》之易用难忘,其效则每能如拨刺、如雪污、如决闭、如解结。时下,多以疗效评品医学,黄帝内针之问世,当能为中医展现其鲜活的生命。

本教材的编写,为院校和基层的广大学习者及中医爱好者做了简要而系统的梳理,并附上常见病的诊治案例,意在引导大家洞明内针法理,树立内针思维,在实际运用中方能游刃有余,举一反三。


展开
目录

上篇  总 论

第一章 黄帝内针的渊源与传承 3

第一节 黄帝内针的渊源 3

第二节 黄帝内针的传承 3

第三节 理论依据 5

第二章 黄帝内针理法概述 6

第一节 三才、三焦 6

第二节 阴阳 7

第三节 中和 12

第三章 黄帝内针的基本特点 14

第一节 执两用中 14

第二节 随证治之 15

第三节 同气相求 16

第四节 导引 18

第五节 神与形俱 21

第四章  黄帝内针总则 26

第一节 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 26

第二节 同气相求 27

一、三焦同气 28

二、经络同气 32

第三节 阴阳倒换求 47

第五章 黄帝内针用针规范 49

第一节 “三二一”规范 49

第二节 穴外定穴 51

第六章 黄帝内针用针注意事项 53

第一节 进针方法及特点 53

第二节 用针禁忌 53

第三节 晕针等的处理及预防 53

 

 

 

下篇  各 论

概  述 57

第一章 头部 59

第一节 三焦定位及同气 59

第二节 循行经络及同气 59

第三节 针治法则 60

第四节 医案示例 60

第五节 练习题 62

第二章 眼部 63

第一节 三焦定位及同气 63

第二节 循行经络及同气 63

第三节 针治法则 64

第四节 医案示例 64

第五节 练习题 66

第三章 耳部 67

第一节 三焦定位及同气 67

第二节 循行经络及同气 67

第三节 针治法则 68

第四节 医案示例 68

第五节 练习题 69

第四章 鼻部 70

第一节 三焦定位及同气 70

第二节 循行经络及同气 70

第三节 针治法则 71

第四节 医案示例 71

第五节 练习题 73

第五章 唇口 74

第一节 三焦定位及同气 74

第二节 循行经络及同气 74

第三节 针治法则 74

第四节 医案示例 75

第五节 练习题 76

第六章 面部 77

第一节 三焦定位及同气 77

第二节 循行经络及同气 77

第三节 针治法则 78

第四节 医案示例 78

第五节 练习题 80

第七章 颈项 81

第一节 三焦定位及同气 81

第二节 循行经络及同气 81

第三节 针治法则 82

第四节 医案示例 82

第五节 练习题 84

第八章 咽喉 85

第一节 三焦定位及同气 85

第二节 循行经络及同气 85

第三节 针治法则 86

第四节 医案示例 86

第五节 练习题 88

第九章 肩部 89

第一节 三焦定位及同气 89

第二节 循行经络及同气 89

第三节 针治法则 90

第四节 医案示例 90

第五节 练习题 92

第十章 腰部 93

第一节 三焦定位及同气 93

第二节 循行经络及同气 93

第三节 针治法则 94

第四节 医案示例 94

第五节 练习题 96

第十一章 胸部 97

第一节 三焦定位及同气 97

第二节 循行经络及同气 97

第三节 针治法则 98

第四节 医案示例 98

第五节 练习题 100

第十二章 腹部 101

第一节 三焦定位及同气 101

第二节 循行经络及同气 101

第三节 针治法则 102

第四节 医案示例 102

第五节 练习题 104

第十三章 手部 105

第一节 三焦定位及同气 105

第二节 循行经络及同气 105

第三节 针治法则 106

第四节 医案示例 106

第五节 练习题 108

第十四章 足部 109

第一节 三焦定位及同气 109

第二节 循行经络及同气 109

第三节 针治法则 110

第四节 医案示例 111

第五节 练习题 112

附录:常用急救 113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