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百年法国纪录电影史
0.00     定价 ¥ 52.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301303474
  • 作      者:
    [法],居伊·戈捷
  • 译      者:
    康乃馨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7-01
收藏
编辑推荐
  《百年法国纪录电影史》是了解纪录片的优秀读本。
展开
作者简介
居伊·戈捷(Guy Gauthier),法国著名电影学者,曾是《图像与声音》(Image et son)、《电影杂志》(La Revue du cinéma)、《电影月刊》(Mensuel du cinéma)等电影专业杂志的撰稿人,也为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勒内·阿利奥、克利斯·马克等人撰写过多部专题著作。
展开
内容介绍
  法国纪录电影在历史环境及技术发展的影响下,逐步完成了自我建构。它每十年都会做出独特的贡献,形式上也在不断翻新。纪录片新浪潮在从默片到有声片过渡的历史时刻出现,引发了世界性的创作热潮,这一时期的创作摇摆于民众主义与和先锋派之间。战后法国纪录电影进入动荡时期,尤其是在短片领域;20世纪60年代的“直接革命”与巴黎及蒙特利尔息息相关;70年代则关注于对鲜活记忆的挖掘、探索以及“战斗电影”;80年代的制作繁荣促使了“创新”纪录片的急剧增长,使法国成为容纳世界各地纪录片导演的国度。
展开
精彩书摘
阿涅斯·瓦尔达:拾穗者

阿涅斯·瓦尔达带着自己的数码摄像机(不过,她也未曾放弃过合作拍摄的方式)走遍了整个法国,为了追寻那些拾穗者的身影,他们始终重复着这一动作,它已凝结在绘画艺术中,成为不朽的象征。从北部的马铃薯田到南部的橄榄园,她不断接触那些拾穗乃至拾荒的人,受生活所迫,他们游离在富裕社会的角落,有些是出于必需,有些则是出于挑战。所有人都是社会的边缘者,昭示着繁荣景象下的断层。瓦尔达将自己作为纪录片导演的工作方式也比喻为拾荒,她同样在打破常规,寻求新的题材;尽管未曾言明,但这种方法近似于克里斯·马克在一篇关于吉洛杜的文章中的描写,是对被所谓“高雅”艺术所不齿的主题进行的重新发掘和评价,“高雅”艺术将其视作铅之于金。
《拾穗者》的拍摄遍布法国,从北部到博斯、汝拉、普罗旺斯、 东部的比利牛斯地区、巴黎郊区,以及巴黎城中。从1999年9月至2000年4月,团队合作拍摄历时27天,每组分为4—7天进行。瓦尔达本人进行了为期十余天的非连续拍摄,有时持续2—3小时,通常在下午2点至4点间,影片拍摄末期尤其如此。由她独立拍摄的镜头有15分钟,影片总长82分钟。
这部电影是一部“主观”的纪录片。它诞生于许多不同的境遇中,影片的情绪与脆弱相连,并不稳定;同时也与小型数码摄影机镜头下的新面孔,以及“拍摄自己眼中所见的自我”这种强烈愿望联系在一起:我的双手枯槁,头发尽白。另外,我也希望能将自己对于绘画的爱好表达出来。这一切都在片中互相呼应,紧密相连,同时也没有背离影片希望探讨的社会主题:混乱与废料。谁来拾荒?我们如何在他人的残余物中生存?影片的出发点总是与某种情绪相连的。在这部影片中,当我们看到如此之多的拾荒者,他们拾捡着集市结束时遗留的废料,或是巨型商店的供货集装箱里丢弃的残余物,情绪便油然而生。一旦看到这群人,我们自然会想到把他们拍摄下来,如果没有他们的同意,影片便不可能完成。如何见证他们的生活,又不对其造成妨碍?……
由于法语中没有与“公路片”(road-movie)对应的专有名词,我可以说,我拍摄的是一部“公路纪录片”。
两年后,阿涅斯·瓦尔达拍摄了影片的后续,片名十分简洁明了:《两年后》(Deux ans après, 2002)。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纪录片:词与物

第二章 早期年代:探索期(1895—1920)

第三章 疯狂年代:先锋派与民众主义(1920—1930)

第四章 艰难时世(1930—1945)

中期总结

第五章 短片的胜利(1945—1960)

第六章 直接时代(1960—1970)

第七章 新大陆(1970—1985)

第八章 寻找作者的真实:坐标(1985 年及以后)

附录 “不可或缺”的法国纪录片一览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