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安托瓦内特(1755-1793),法国王后,路易十六之妻,奥地利女皇玛利亚·特蕾西亚之女。1793年10月16日在法国大革命中被处死。茨威格在深入研究分析史料的基础上,以缜密的心理洞察力,从人性的角度描写了她的一生。在茨威格笔下,她既非保王派所说的纯洁无瑕的伟大圣女,也不是革命派攻击的下贱娼妇。而是“一个性格平庸的人……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并不特别聪明,也不特别愚蠢;既非烈火,亦非寒冰;没有从善的特别力量,也无作恶的坚强意志……一个不好不坏的女人,没有心思去做恶魔,也没志向去当英雄。”
第一章 雏儿出阁
哈布斯堡王室和波旁王室,几百年来在德国、意大利、佛兰德斯的几十个战场,为争夺欧洲霸权而拼死搏杀;终于双方都筋疲力尽。在最后关头,两个争战不已的宿仇终于认识到,它们不知餍足的妒忌,只是给其他王室扫平了道路;从英伦三岛一个异教徒的民族已经将利爪伸向世界帝国。信奉新教的勃兰登堡边疆区侯国已发展成一个强大的王国。半是异教徒的俄罗斯打算把势力范围延伸到无限辽阔的境地;法、奥两国的统治者和外交官开始反躬自问——永远总是太迟了一点——彼此保持和平,不是比一再开启战端,进行灾难深重的战争游戏,让那些不虔信上帝的暴发户们从中渔利要好得多吗?路易十五宫廷里的舒瓦瑟尔,玛利亚·特蕾西亚女皇的顾问考尼茨,订立了一个同盟。为了让这同盟持久有效,而不仅仅存在于两次战争间的喘息时间,他们建议,哈布斯堡和波旁两个王室应该建立血亲联系。哈布斯堡王室任何时候都不缺乏年已及笄的公主;这一次也有一大批不同年龄的公主可供挑选。起先大臣们和路易十五都在考虑,尽管国王已是祖父的身份,对他的品德也颇有微辞,仍想迎娶一位哈布斯堡王室的公主。但这位笃信天主教的国王迅速逃离蓬巴杜夫人的卧榻,溜进另一位宠姬杜巴里夫人的眠床。而约瑟夫皇帝第二次丧偶,成为鳏夫,也毫无兴趣和路易十五的三位年齿已长的公主之一结为连理,——于是自然不过的结合乃是第三种,让路易十五的孙子,那位正在长大成人的王太子,法兰西王国未来王冠的继承人和玛利亚·特蕾西亚的一位公主联姻。1766年,年方十一的玛丽·安托瓦内特就已被公认为可以当真考虑的人选;奥地利大使在5月24日在上书女皇时着重指出:“国王已经以一种方式明确表示,女皇陛下尽可把此项目视为业已确认,万无差池。”但是外交官的骄傲在于把简单的事情搞得复杂,尤其使每个重要事件巧妙地百般延宕,否则他们也就不成其为外交家了。两个宫廷之间钩心斗角,阴谋迭现,一拖就是一年、两年、三年,玛利亚·特蕾西亚很有理由心生疑窦,担心她那惹人讨厌的邻居,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就像女皇在火冒三丈时称呼他的:这个妖怪,会以他那狡猾的权术,不择手段地把这个巩固奥地利霸权至关重要的计划,加以破坏。于是她就摆出极端亲切可爱的姿态,使出全部激情,费尽心机,想方设法让法兰西宫廷半推半就地做出允诺,无法言而无信。她以职业媒婆不辞辛劳的劲头和办外交时坚韧卓绝、不屈不挠的耐心,接二连三地派人把公主的诸般优点向巴黎报告;她对公使们极尽礼贤下士之能事,加上众多礼物,以便他们最终能从凡尔赛宫取来一份具有约束性的求婚建议书;玛利亚·特蕾西亚此时更多的是作为女皇,而不是作为母亲,考虑问题时更多的是考虑“皇权”的增长,而不是她女儿的幸福。她的公使向她提出警告,向她报道,王储毫无天赋:智力极为有限,举止极为粗鲁,感觉极为迟钝。这样的警告,女皇也毫不在意。皇女何必须要幸福,她只要变成王后就够了。玛利亚·特蕾西亚越是心急火燎地催着签订协约和婚书,处世有方的路易十五国王越是感到优越,态度矜持沉稳。三年之久,国王让奥地利宫廷不断把年幼的皇女的肖像和有关她的报告送来,宣称在原则上倾向于赞同这一通婚计划。但是那解决一切问题的求婚的话语他却始终没有说出口来,他不愿被捆住手脚。
这笔国家之间买卖的浑然不觉的抵押品,十一岁、十二岁、十三岁的安托瓦内特娇嫩地日益长大,出落得举止优雅,身材窈窕,无疑是个美人坯子,在美泉宫的房间里、花园里和兄弟姐妹们游戏疯玩;很少读书学习,很少受到教育。应该管教她的女傅们、神父们,她都会用她那自然而然的爱娇神气和灵巧敏捷的欢快情绪,十分巧妙地把他们搞得服服帖帖,听她摆布。这样她就可以什么课也不上,自由自在地玩耍。玛利亚·特蕾西亚女皇忙于处理繁杂的国事,无法认真地关心她这帮孩子每个人的学业。有一天她发现,这个未来的法国王后已经芳龄十三,还不会正确地书写德文或者法文,最起码的历史知识和一般教养,也全都没有具备,着实大吃一惊。音乐成绩也好不了多少,尽管给她上钢琴课的老师不是一般人,而是格鲁克。现在已到最后关头,得把缺下的东西补上,把这玩疯了的懒惰成性的安托瓦内特培养成一个颇有教养的淑女。对于未来的法兰西王后而言,尤其重要的,是跳舞要跳得端庄高雅,法语要说得流畅纯净。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玛利亚·特蕾西亚急急忙忙地聘用了享有盛名的舞蹈大师诺韦尔和当时正在维也纳访问演出的一个法国剧团的两名演员,一个负责发音,另一个负责唱歌。可是法国公使刚把这条消息报告给波旁王室,从凡尔赛就传来一个愤怒的暗示:一位未来的法国王后不能让一帮戏子给她上课。于是又匆匆忙忙地开始进行新一轮的外交谈判。因为凡尔赛已把建议成为王储未婚妻的教育视为自己的事情。经过长时间来来回回的一番周折,终于由奥里昂主教推荐,把一位名叫维尔蒙的神父派到维也纳去充当公主的导师。多亏维尔蒙神父,我们拥有了关于这位十三岁的皇女最早的一批可靠的报告。“她的一张俏丽迷人的脸庞,汇集了可以想象得出的爱娇优雅。诚如人们所希望的,她若长大成人,定将拥有高贵的公主应该具备的一切魅力。她的性格和她的心情都超群出众。”正直的神父,谈起他女学生实实在在的知识和学习的热情来,要谨慎得多。年幼的玛丽·安托瓦内特玩心太重,不会专心,丢三落四,灵活敏捷,情绪欢快。尽管悟性极强,可是丝毫也没用心思考任何严肃的题目。“她的智力远远超过人家的估计,可惜直到十二岁还没有习惯于全神贯注。小公主有些懒惰,相当轻率,使我给她上课相当困难。我开始用六周时间讲授文学的概况,她领悟得很好,判断也很正确。但是我没能打动她更加深入地去钻研这些题目,尽管我感到,她完全具备这样做的才能,最后我终于认识到,只有在娱乐的同时,才能对她进行教育。”
十年、二十年之后,所有的政治家们也对这位王后连连抱怨,叫苦连天;尽管她智力很强,却懒得思考问题,每次彻底的谈话,她都会百无聊赖地扭头走开;早在这个十三岁的女孩身上,已经表现出了这种性格的全部危险。这种性格的人什么都能干,但是什么也不想当真去干。可是在法兰西宫廷里,自从宠姬争锋以来,一个女人的举止态度比她的性格内涵要重视得多;玛丽·安托瓦内特长得俊俏,能够代表王家风范,性格正直——这就够了,还要求什么。于是到1769年,渴望已久的路易十五致玛利亚·特蕾西亚的信函终于发出。国王庄严地为他的孙子、未来的路易十六国王向年轻的公主求婚,建议婚礼订于翌年的复活节。玛利亚·特蕾西亚深感荣幸,表示赞同;这么多年忧患连连,这位具有悲剧色彩、业已听天由命的女人,再一次经历了一段欢快开朗的时光。她觉得这一来,帝国的和平,进而欧洲的和平都得到了保证;通过驿站信使和特别信使向各国宫廷庄严通报哈布斯堡王室和波旁王室已经永远化敌为友,结成姻亲。哈布斯堡古老的传家箴言,让别人去征战杀伐,而你,幸福的奥地利,去联姻结盟,又一次经受了考验。
外交官的任务已经顺利而圆满地完成。大家这才发现,这仅仅是全部工作中比较容易的部分。因为说服哈布斯堡王室和波旁王室彼此取得谅解,让路易十五和玛利亚·特蕾西亚彼此言归于好,和始料不及的巨大困难相比,真是儿戏一桩。困难的是,把法国和奥地利两国的宫廷礼仪和王室礼仪在这样一种无比庄严、富丽堂皇的典礼中融为一体。双方的最高宫廷典礼官和其他死守规章制度的狂热分子,纵然有整整一年的时间,把婚礼庆典无比重要的记录,各条各款都制定出来,但是对于像中国人一样讲究错综复杂的礼仪,死抠细节的大臣而言,只有十二个月的一年,转瞬即逝。法国的储君迎娶一位奥地利的大公爵小姐——这样的契机将激起震撼世界的礼仪分寸问题。在这里,每一个细节都必须经过深思熟虑,考虑周详,这就需要认真研究几百年之久的文献,来防止多少不可挽回的失误啊!凡尔赛宫和美泉宫的那些风俗习惯的神圣捍卫者们,夜以继日地思考一切,弄得脑袋发烫;两国的公使们夜以继日地为每一份邀请函进行谈判;加急信使带着各种建议和反建议,在两地之间来回飞速奔驰,因为,请诸位设想一下,倘若碰到这样一个崇高的契机,这些尊贵显赫的家族,有一家的等级虚荣心受到伤害,将会引爆什么样难以预料的灾难(比七次战争都更加严重)!在莱茵河左右两岸无数的博士论文里,人们掂量和论述棘手的博士问题,诸如在结婚协议书上,究竟是谁的名字应该放在首位,是奥地利女皇的名字还是法兰西国王的名字,谁该首先签字,该拿出什么礼品,陪嫁如何商定,谁来陪同新娘,谁来迎接新娘,该用多少骑士、贵妇、军官、近卫军骑兵、上等女侍、普通女侍、理发师、忏悔师、医生、文书、宫廷秘书、洗衣妇,参加陪送一位皇女的结婚队伍,直到国境线上。又该有多少同样的人员,该把这位法兰西的太子妃从边境一直接到凡尔赛宫。双方头戴假发的大臣们对于基本问题的基本方针,久久不能达成一致意见。与此同时,双方宫廷里骑士们及其夫人们彼此争吵得不可开交,就仿佛在争夺伊甸乐园的钥匙。大家争来争去,互相攻击,各不相让,争夺谁能有幸陪同新娘的新婚队伍,谁能有幸迎接新婚队伍。每个人都用一大堆羊皮纸记载的古代手抄本的典籍,来捍卫自己的要求。尽管礼宾官像苦役船上的犯人一样玩命工作,要想在一年之内完全解决谁走在前面,谁走在后面,样样符合宫廷的规矩,这样一些有关世界存亡的天大的问题,也不可能:到最后时刻,譬如说阿尔萨斯的贵族觐见这一点就从日程表上删除,“要消除烦琐的礼仪问题,因为已经没有时间来对此进行处理”。倘若国王没有下旨把日程定在十分明确的某一天,奥地利和法兰西那些维护礼仪的官员们,说不定直到今天还都不可能对婚礼的“正确”形式取得一致意见,那么就不可能有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也许也就根本不会有法国大革命。
尽管法奥两国都迫切需要节俭,可是婚礼却依然被双方搞得极尽铺张奢华之能事。哈布斯堡王室不愿屈居波旁王室之后,波旁王室也不愿被哈布斯堡王室比了下去。法兰西驻维也纳的公使馆显得太小,无法容纳一千五百名客人,几百名工人飞速添造附加的房舍。与此同时,在凡尔赛修建了一座独立的歌剧大厅。无论在奥地利还是法兰西,宫廷的供货商、理发师、珠宝商、奢华马车制造商可是交了好运。单单为了迎娶公主,路易十五向巴黎的宫廷供货商弗朗西安,订制了两辆前所未有的富丽堂皇的旅行马车:精致的木料,耀眼的玻璃,车内铺上天鹅绒,车身画上绚丽的图画,四周缀以王冠。纵使花饰繁多,车身弹性十足,轻轻一拉,马车便向前滚动。为王储和全部宫廷侍臣制作了簇新的礼服,缀以昂贵的珠宝。当时最负盛名的硕大钻石彼特,用来装饰路易十五在结婚典礼上戴的帽子,玛利亚·特蕾西亚也以同样的奢华来装点她女儿的嫁妆;大量的花边,统统是在麦欣编织的,使用最为精致的亚麻布、丝绸和珠宝。终于杜尔福公使作为王储派来的求婚使者抵达维也纳,对于特别爱看热闹的维也纳人而言,这可是一场热闹非凡的好戏
……
目录
引言
第一章雏儿出阁
第二章床帏中的秘密
第三章在凡尔赛首次登场
第四章一言之争
第五章征服巴黎
第六章国王驾崩,国王万岁!
第七章一对国王夫妇的肖像
第八章洛可可王后
第九章特丽雅侬
第十章崭新的社交圈子
第十一章长兄访妹
第十二章终为人母
第十三章王后不复受人爱戴
第十四章洛可可剧院遭到电殛
第十五章项链事件
第十六章诉讼和判决
第十七章人民觉醒,王后觉醒
第十八章决定一切的夏天
第十九章朋友四下逃散
第二十章挚友出现
第二十一章是他吗?不是他?
第二十二章凡尔赛的最后一夜
第二十三章君主制的灵车
第二十四章反思
第二十五章米拉波
第二十六章准备出逃
第二十七章逃往瓦累纳
第二十八章瓦累纳之夜
第二十九章回京之旅
第 三 十 章尔虞我诈
第三十一章挚友最后一次出现
第三十二章遁入战争
第三十三章最后的呼喊
第三十四章8月10日
第三十五章庙堂
第三十六章王后孑然一身,形影相吊
第三十七章最后的孤寂
第三十八章贡西哀尔杰里监狱
第三十九章最后一次营救
第 四 十 章无耻之尤
第四十一章审讯开始
第四十二章审判
第四十三章最后的行程
第四十四章哀悼
后记
玛丽·安托瓦内特年表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茨威格在全世界所赢得的声誉实至名归……他*让我欣赏的一点就是其独特的天赋,能够凭借心理上和艺术创作上的技巧令历史上的某些时期和人物形象变得栩栩如生。
评价茨威格毕生的作品并非易事,是得倾其毕生所能方可完成的任务。
——托马斯·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