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齐美尔艺术思想的多重面貌:从艺术哲学到艺术社会学
0.00     定价 ¥ 86.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20346900
  • 作      者:
    张丹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7-01
收藏
作者简介
  张丹(1987-),黑龙江省哈尔滨人,哲学博士,现为延安大学文学院文艺理论与外国文学教研室讲师,硕士生导师,延安大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委员。201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师从刘东教授,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曾获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前往德国弗莱堡大学哲学系进行联合培养。先后主持延安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教育部、省教育厅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数项,并在《中国学术》《当代文坛》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篇。当前主要学术研究领域为艺术社会学、解释学,专注于18世纪至20世纪德国美学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伴随着当代艺术现象的复杂变化以及当前诸多社会学专家对艺术领域的日益关注,传统的美学与艺术哲学不得不面临这样的问题: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如何保证其自律性?艺术自律的艺术社会学如何得以可能?若要回应这样的问题,重新回顾德国学者齐美尔的艺术思想将会大有裨益。
  《齐美尔艺术思想的多重面貌:从艺术哲学到艺术社会学》基于对齐美尔艺术思想的理论探源,分别立足于艺术哲学的视角、社会历史的视角、“交互效用”的视角以及社会学的视角对齐美尔的艺术思想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力图将齐美尔艺术思想的多样性呈现出来,并尝试为人们重新建构艺术与社会的关联、开展艺术哲学与艺术社会学的平等对话提供契机。
展开
精彩书评
  ★《齐美尔艺术思想的多重面貌:从艺术哲学到艺术社会学》对德国社会学思想的早期奠基人齐美尔的艺术思想,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回顾与反思。在社会学研究向度日渐深入艺术研究领域的当代学术界,对于齐美尔思想的钻研与澄清,具有非常关键的意义。张丹对齐美尔美学思想的解释,尽管是试探性的,但也可以说是自成一家之言。它标志着中国学术界对于齐美尔及其艺术论述的更为专业的探究。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刘东教授
  
  ★《齐美尔艺术思想的多重面貌:从艺术哲学到艺术社会学》,较为深入地回顾和反思了德国社会学思想奠基人齐美尔的艺术思想。尤其是对齐美尔关于艺术与社会之关系的思想的探讨,为我们提供了中国学界所知不多的一些材料和有益的认识,有助于拓展我们的视野以及对相关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方维规教授
展开
精彩书摘
  《齐美尔艺术思想的多重面貌:从艺术哲学到艺术社会学》:
  齐美尔当然不否定理念可以或应当成为艺术的塑形对象,但他更强调,艺术自身价值的高低并不取决于理念,否则艺术随时面临被其他表现理念的形式取代的危机,理念的确有助于丰富艺术的内涵,但并不因此而成为人们评判艺术自身观赏价值的决定性因素。
  接下来,我们再来简要地看看齐美尔是如何理解艺术品与真实/真理之间的关系的。基于前面的讨论,我们到此或许会按照某种惯性给出这样一种推理,即在齐美尔这里,“真”一定不能成为艺术品的终极目的,因为,这意味着艺术会被其他寻求“真”的形式取代,总之,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就只是因为它有自己的目的,它是自为的存在。齐美尔的确认为,艺术只有作为“一个为自己而在的王国”才能保证自身的独立性与特殊性,可这并不意味着齐美尔完全排斥了“真”成为艺术的某种目的。
  齐美尔对艺术品和“真”的思考体现在他对自然主义艺术的研究中。早在1986年《社会学的美学》中,他就意识到了真、真实在艺术中的重要性。在他看来,艺术与我们日常经验到的真实或现实以及自然截然不同,因为“一切艺术都改变我们自身原初的且自然地用以洞察真实的视域”,然而,他也承认:“尽管要成为艺术就只有超越直接的源自真实的印象之壤,但一切艺术都要从这直接的源自真实的印象之壤中汲取养分;艺术正是以一段内在的、无意识的反应进程为前提才能使我们确信艺术的真和重要性。”在此,齐美尔虽谈到艺术势必会超越真实,但同样的,他并没有从根本上完全否定艺术与真实之间的关联。相反,他认为真实是艺术在展开塑形前必不可少的养分来源。值得注意的是,他在此也已经提出了“艺术的真”的问题,即无论怎样,“艺术的真”总要经过一个反映进程才能被呈现出来,这意味着它已然和现实世界中为艺术提供养分的那个原初的真实不同了。
  相似的观点直到他在1913-1914年开设的艺术哲学的课程中还一再被提到,即“许多不被称作自然主义者的艺术家也像那些被我们称为自然主义者的艺术家一样仔细并深入地观察真实”。这就进一步说明,真实或者现实并非与艺术无关,相反,它们其实是许多艺术家开展艺术活动的前提。那么,自然主义艺术的问题是什么呢?在齐美尔看来,它的问题显然不是对真实的观察或对真实的表现,而是对真实的过度接近,换言之,自然主义艺术,诚如齐美尔早就发觉的那样,“想用简单的形式摆脱与事物的距离,力求接近事物,直截了当地表述事物”,这种苛求自身精密地模仿客观事物的态度最终导致自然主义艺术势必会把那种近乎于科学的、理论的真当成艺术自身的目的,这不仅引发了艺术由此而丧失自身独立性的问题,还暴露出了自然主义者对艺术的真和理论的真的混淆,而这种混淆在齐美尔看来正是自然主义倾向得以出现在艺术中的主要原因,就此,齐美尔特别对艺术的真和理论的真进行了分别的澄清。在他看来,“理论的真是一切元素的协调一致,即一切元素和谐地凑集到我们的思考着的我的统一体中”,也就是说,客观事物的真最终涉及的是认识主体和认识对象之间的关系,而当自然主义者要求艺术去模仿客观事物以获得真实的时候,他所要求的不过是自身作为一个认识者去模仿他所感知到的认识对象而已;然而,艺术的真指的是“由作品申的一切可感部分构成的协调一致,这些可感部分构成的协调一致全都源自一个艺术家的心灵”,在此,虽然艺术的真看上去和理论的真一样都在达成一种统一或协调一致,但它们的细微差异在于,艺术的真涉及的并非艺术家作为认识主体同其认识对象之间的关系,也不涉及艺术品和其表现的对象之间的关系,而只涉及艺术家,确切地说是艺术家的心灵和艺术品之间的关系,在此意义上,每个经由艺术家的心灵而构成的统一的艺术品都可以因其作为“多样性的统一”而成为真,反之,所谓的“非真(Unwahrheit)”则是因为我们感受不到艺术家为那些可感部分提供了统摄它们的“一个心灵的根”。
  ……
展开
目录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第一章 齐美尔艺术思想的理论探源
第一节 德国19世纪中后期的精神趋势
一 新康德主义的兴起
二 社会学研究的起步
三 为艺术而艺术思潮的传播
第二节 认识论的根源
一 康德的先验认识论
二 黑格尔的精神发展理论
三 叔本华对历史方法论的批判
四 小结
第三节 艺术研究的多重视角
一 民族心理学视角
二 生物学和生理学视角
三 社会历史视角
四 美学与哲学视角

第二章 作为独立王国的艺术
第一节 重点范畴与观念的辨析
一 自律作何解释?
二 对艺术的必要澄清
三 艺术:一个为自己而在的王国
第二节 独立的艺术王国何以可能
一 重审艺术的目的
二 艺术的生成
三 艺术是“第三种东西”
第三节 接受与反思
一 理论层面
二 现实层面
三 回到齐美尔

第三章 互动中的艺术与社会
第一节 艺术社会史何以可能?
一 历史:一种怎样的实在?
二 艺术史的建构
三 社会与历史中的艺术
第二节 从交互效用看艺术对社会的功用
一 何为交互效用?
二 社会作为一件艺术品
三 艺术作为社会的听诊器
第三节 接受与反思
一 艺术社会史的建构:以豪泽尔为例
二 艺术鸟托邦与社会批判理论: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例
三 回到齐美尔
……

第四章 走入社会学视野的艺术
第五章 对齐美尔艺术思想的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