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廉吏青文胜传》:
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从隋朝初创到清末至今,持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时间,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中最重要的选官制度之一,在历史上影响深远。不仅选拔了大批“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英人才,而且留下了大量的科举文献,包括各种进士登科录、进士题名录、会试录、乡试录、同年录、进士履历便览等公务员招考,这些文献,是我们了解古代,通过科举而仕宦的官僚士大夫的出身、籍贯和家庭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弥足珍贵。
朱元璋草莽出身,对那些有文化的衣冠之族感到害怕,开国之初,就立下了“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的目标,试图通过一场科举定乾坤,使士人都走上为明王朝效力的路途,有所谓“开科取士,则读书者有出仕之望,而从逆之念自息”的说法。于是继元朝科举之弊后,科举制度又焕发了新的生机,并日趋完善、走向成熟。
洪武三年八月,新王朝举行了第一次科举。在全国各直隶、省举行乡试,洪武四年二月,在南京举行首科会试,录取进士120名。连同各省的举人,立即予以授官。这是明朝科举取士的先声,随着这次科举也诞生了《明洪武四年进士登科录》这部文献。
洪武三年(1370),全国各省举行乡试,洪武四年二月,在南京举行会试,青文胜的父亲仁公于元至正初考取进士,授予四川省夔州府知府官职。朱明大一统后原职留用,后因病辞官在家养病。年青的青文胜从小在父亲的耳濡目染的熏陶和教导下,谨尊祖训、家训;“做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做官:为官一方,造福为民;为子:以孝为先,尊老爱幼;为臣:忠君爱国,勤政为民”。他耳闻目睹了民间百姓的疾苦,哪些贪赃枉法的官吏,地方豪绅鱼肉百姓、横行乡里,一个个为富不仁,使穷苦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当时的条件下要改变民众的疾苦,只有两种,一是有钱、二是有权;钱,自身虽说是衣食无忧,要改变这种状况自己是无能为力;权,也对,他想只要有了权就可以做维护百姓的守护“神”。现在朝庭正兴科举制度,为了百姓和国家,立志一定要发奋苦读,寄希望通过科举考试早日高中,当一官半职,保护黎民百姓们应有的权利,维护国家和民众的利益。
青文胜从小聪慧过人,在私塾学堂读书时,有一帮纨绔子弟,仗着家里有钱有势仗势欺人,欺压哪些穿戴破旧衣裳的学友们,在课堂之上有私塾先生压着他们不敢,可是每天上学和放学的路上,自然而然地家庭条件差一点的同学结伴走在一起,哪些纨绔子弟也是结伴而行,骂他们是小叫花子,穷光蛋,身上有屎臭……等贬低人格的语言侮辱他们。青文胜看在眼里,心想他们都是些欺善怕恶之辈,又不好得罪他们,又要治一治杀杀他们的威风……,怎样才能使他们心服口服呢?福人们福有理,可是穷人们也穷有理呀。
每年的金秋八月,在私塾放学回家的乡间小路两边的柑树、橘树……等果树枝头,都挂满了金黄色的果实,轻风一吹,果实的飘摇散发着一股诱人的果香,回味让人馋涎欲滴,同学们不约而同的说:“好香啊”,有些馋嘴同学说:“真想吃上一口”。
哪些纨绔子弟,总是经不住果香的诱惑,有人提出“摘一个偿一偿看”。
其他人都说:“好,摘一个吃”。
之后几个人一拥而上,他们不管不顾农夫们好好地篱笆,把它扯乱将哪些竹竿到处丢弃,把地里的庄稼也踩死了一大片,橘树上的橘子也所剩无几……。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