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文库”丛书是由国家财政支持的中国文史出版社重点图书项目,旨在宣传人民政协、宣传政协委员。《我的港澳情怀:走过的路和思考》即为此书之一种。
在书中,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原常务副主任、党组副书记陈佐洱对自己从事三十余年的港澳工作进行了回顾与思考:讲述了在香港回归前夕,参与中英谈判的历历往事;回忆了姬鹏飞、鲁平、李后等老一辈从事港澳工作的点点滴滴;记述了港澳回归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港澳形势及工作的与时俱进,同时还对“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深入思考。
本书对港澳局势的解读,既高屋建瓴,又鞭辟入里,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展现了一位资深港澳工作者对国家对港澳深沉的爱、炙热的情,对职责对使命的勇于担当、积极作为。
天香桂子落纷纷
——忆南怀瑾老师的爱国情怀
刚赴港参加了纪念香港回归20周年的系列活动,又来到秀拔奇伟的武夷山下,为闽港澳大学生夏令营授课。
坐落在景区边松竹林中的一家岩茶厂,请我和福建省国际友好联络会宋会长一行喝茶。好客的茶艺姑娘冲泡了大红袍中的素心兰、岩香妃、肉桂……博得我们一次次赞赏。这时,茶厂的老板手握一支金黄色纸包出现了,说:“我给你们品尝一种独一无二的茶,是用五六种岩茶专为南老——南怀瑾先生拼配的大红袍。”我接过纸包看,上面果然有熟悉的老师墨迹“瑞泉号”三个字,左下落款是“九四顽童南怀瑾”加红色印鉴。
“你见过南怀瑾先生吗?”我问。
“没有。”黄老板遗憾地说,“我们是通过他的弟子供茶,南老觉得比台湾铁观音更对口味,还为茶题写了名号。”
这款茶果然别致,不仅香清色浓味醇,茶水似乎发亮,咽入喉后,满嘴甘味生出一股奇妙的灵气,让我陷入神驰念想。我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有幸拜会南老师的,那是一生中一个最困难的时刻。
坚尼地道 一花一叶
1995年冬,我出任中英联合联络小组中方代表驻港已近两年。虽然南老师在香港潜光隐耀,但他的“亦儒非儒”“是佛非佛”“推崇道家又非道家”,集中华文化之大成的才学,早已如雷贯耳,而且对他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贡献,我也曾从时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的汪道涵先生那儿略有所闻。我托请一位与南怀瑾相熟的朋友引见,附电话号码的便笺,递上数月却无回应。不料11月底,我竟收到了他的邀请。
那时,我揭露末代港督彭定康临撤退前假充“好人”,实则是给香港未来“埋钉子”——他以每年27%的速度连续五年大幅提升社会福利,而且扬言要再提升五年。我指斥这是个阴谋,好比在崎岖山路上开高速赛车,用不了多少年可能“车毁人亡”。我的言论遭到了恼羞成怒的彭定康和一众港英高官强烈反击,一周内炮制上千篇大小文章围攻我;更使我难受的是,一批不明真相的老头儿老太太也被挑动,举着破轮胎到中英联合联络小组中代处门前“抗议示威”。在这面对内外压力的艰难时刻,我接到了南怀瑾办公室的来电,先生决定约见我。
我惊喜地得悉,原来南先生的会客场所与中英联合联络小组谈判楼同在一条坚尼地道上,仅隔了四栋楼宇,谈判楼是28号,一座筑在小山包上的意式二层小楼;南先生的会客公寓是36号B,第四层楼。
一进门,就看得见大玻璃窗外郁郁葱葱的香港公园,转身面对的是庄严美丽的大幅彩墨国画,几乎满墙壁都是画面上的一池荷叶莲花,画作的左上方恭正隶书着禅意深邃的十个字“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后来才知道,画和字是老师的高足、两位台湾艺术家所作。老师应该很欣赏这幅画,从香港的坚尼地道到庙港的太湖大学堂,都在会客厅里挂着它。也许老师希望每一位来客都能用心感悟到,大千世界里的一花一叶虽然渺小,但同样涵盖着时空间万有之共性,不必执迷于因个体现象而起的种种烦恼。
第一次拜会,南老师就让我和他坐在“茂盛的荷花池”对面。我正襟危坐,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神清气朗的老师,倾诉作为外交官维护至高无上的国家利益和未来中国的香港特区利益的艰难,以及由此遭遇的憋屈。他点着支烟,微微笑着,有时点一点头,那种小说里描写的仙风道骨,令人如沐春风。
接下来我聆听他的教诲。他直入正题,侃侃而谈,分析当下香港局势,肯定我的立场观点,全非老夫子式的说教。他领我站了起来,走到客厅朝海的窗户前说:“收回香港是何等艰难的世纪大事。你对英国人不要客气,但有的时候也要忍一忍,心气要高,心态要平和。要和香港的记者们多些联系,经常请他们喝喝茶……”
在他的言谈中常常妙语连珠,还有精彩的旁征博引。见我反应迟钝时,就操起纸笔写下明示。此后与老师交往的17年里,这样的互动一以贯之。为此,我得幸珍藏了老师的除亲笔信函、赠我著作扉页上题称的“陈佐洱老弟”外,另有20余件墨宝。
例如为我励志,他曾写下明末清初“岭南三忠”之一陈邦彦之子陈恭尹的诗句,“海水有门分上下,江山无界限华夷”,用诗人对南宋陆秀夫在珠江出海口崖门抱帝跳海的悲壮凭吊,隐喻今日珠江口上的香港200余岛仍被洋夷强占的屈辱史实。陈的诗基调悲壮,感慨遥深,我至今记得老师一字一字书写、讲解的情景,更加觉得肩负参与收回香港和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重大责任。
谈笑间 胡虏灰飞烟灭
大约是1997年的6月下旬,由于连续五个昼夜艰苦谈判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头部队能否以及怎样提前开进香港,以防止7月1日零时出现防务真空问题,有将近一个月未及造访老师。当中英双方达成一致的消息公布于世,我立刻抽空去老师府邸。我要告诉他,几天前,谈判陷入最难僵局的那个深夜,我在会议小休的咖啡时间,独自走出谈判楼,在花园的大榕树下转圈踱步。脚下是车人穿梭的坚尼地道和香港公园,海风吹得头顶上的树叶瑟瑟作响,心绪烦闷的我折身东望老师寓所,多想即温听厉,再接受些提点。如今在中央指示下,经双方努力,取得了圆满结果,应该向老师报喜。
果然,当主宾围聚在“人民公社”晚饭桌旁时,老师让我“做报告”。南老师府上的晚饭历来谁在谁就能上桌,流水席,大锅饭。据说20世纪70年代他在台湾讲学时就对此习以为常。老师总是安排我坐在他右手边的位子。他自己吃得很少,几粒花生米,几筷子小菜、鱼,一小碗粥。他喜欢听学生们自由开放地谈古论今,只有在大家争论不休、莫衷一是的时候,他才会像从云端飘然而下,用炉火纯青的平和语气,一语中的给出个答案,而且往往是幽默的,深入浅出的,带着警语、典故的,这是饭席上最精美、丰盛的精神佳肴。
距离香港回归只剩下屈指可数的日子了,厅堂里洋溢着热烘烘的喜气,话题由我军先头部队将踏上被强占去156年的领土,转到英国的“日落”、香港的明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兴致勃勃地批判背信弃义的“三违反”者彭定康,又为我在两张记事纸上写下宝贵墨宝,一张是“日暮途穷,倒行逆施”——指彭定康为一己私利,搅局香港平稳过渡;一张是将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佳句巧改二字:“谈笑间,胡虏灰飞烟灭。”随着老师收起笔端,在场的所有人一阵哈哈大笑,笑声里尽是扬眉吐气,充满自豪。
全部身心 归根太湖
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以后,我奉调回北京。不久,老师也秉持叶落归根的思想,决然迁回内地。
老师侨居海外50余载,其间,为保存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倾囊藏书达数万册,其中包括《四库全书》《大藏经》《道藏》,多为古本、善本、珍本;还收藏有少量佛像、书画、琴剑等,共计600多箱。老师致信说:“这些藏品很珍贵,不仅属于我个人,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产。我已年至耄耋,这些藏品亦当随同我叶落归根,回归祖国内地。”我接信后,当即居中协调。海关对于一般私人藏书通关的确有限制的规定,我建议海关总署作为特例处理,玉成了老师的美好心愿。南老师逝世后不久,依法得以继承的子女们一致宣布将这许多遗物捐赠公益。因此,我又联系了文化部副部长兼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周馆长非常欢迎,并表示可以在国图辟出地方,设立“南怀瑾捐赠文献专区”。
老师回归内地后,定居在吴江庙港镇的太湖之滨,那里的绿化和水质特别好,是上海市自来水工程引流太湖水的咽喉地带。老师决定在这里兴建一座太湖大学堂。设计图初成时,他在图上指点我看,兴致勃勃像个少年人。他不辞辛苦历时六年,看地、看风、看水,规划、筹款、督工,终于让无论规模、设施都堪称一流的太湖大学堂建筑群拔地而起。漫步波光粼粼、细浪拍岸的太湖堤上,联想20世纪50年代老师在台湾基隆陋巷的授课堂,辗转东西南北,直到湖畔这占地280亩的教学基地,真是由衷地为老师的学问成功、人生成功高兴。
而又有谁能想到,若干年后,老师最终在这儿化作一缕青烟,在这儿留下了无价的精神和物质的财富,还有一堆璀璨夺目的舍利子。
辑一 踏上“一国两制”不凡路
接力最后一棒
亲历中英设立特区终审法院谈判
一浪更比一浪高
为“一国两制”竭忠尽职
蔼然可敬的师长
桃李教 自难忘
天香桂子落纷纷
“一国两制”不凡路
猫亲咪咪
辑二 坚定自信迈入新时代
在实施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进一步加强粤港合作
“一国两制”是港澳研究的基本遵循和核心价值
重温习主席指示,放眼春意盎然的澳门
白皮书讲法讲理讲事实,有很高的权威性
配合港澳工作大局,乘势开拓进取
创新时代与深港机遇
宪法和基本法共同构成了香港新的宪制基础
牢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警示,坚决去殖民化,不去中国化
他们内心深处插的是什么旗
要让不敬国家民族、不敬本土祖宗的“港独”分子像过街老鼠一样
“8·31决定”是香港历史上又一个迈向民主政制的里程碑
“占中”是港版“颜色革命”
坚定信念,坚持原则,坚守担当,履行智库、发声、联谊三项职责
更加坚定 更加自信
党的十九大为港澳融入新时代新征程领航指路
辑三 心系港澳 情满港澳
祝您的爱心永远年轻
我是祖国的儿子,港澳同胞的朋友
金钱有价爱无价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认认真真做学问 实实在在为香港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
青年怀抱家国,才能实现自我发展
立足香港、拥抱祖国的心路历程
香港将有更多这样的声音发出
珍爱 遥祝
彭定康是个“一条道走到黑”的搅局者
我与我心中的澳门
十五年的成功实践
翰墨更丰 书香更浓
香港百年沧桑和“一国两制”成功实践
我的港澳情怀:走过的路和思考
附录 “占中”平息后的香港局势和特区政府发表的政改方案
一访陈佐洱:中英谈判最后岁月,最难最急最惊心动魄的内幕
再访陈佐洱:“一国两制”必定胜利,更是一次苦难辉煌的新长征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