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榕戏剧表演创作谈:实践斯氏体系的成果与经验》:
新的起步
参加《龙须沟》的排练、演出,我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问题,也学到了很多东西。我扮演的赵大爷是个老泥瓦匠,这样的形象在以前的舞台和银幕上很少。导演焦菊隐要我们从劳动人民的生活中去寻找创作依据,排演前布置演员到龙须沟体验生活,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新的课题。
开始我不知从何下手,错把调查分析当成了主要目的。我当时没有深入下去交几个知心朋友,也没有在比较中寻找自己的思想差距,因而感到体验生活和扮演人物很难结合在一起。我在龙须沟指名寻找老泥瓦匠,和个别人交谈后发现对方思想保守,和剧本中敢于抗拒反动统治、能说服教育思想落后者的赵大爷有很大差距,于是感到了惶惑,甚至对剧中人物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后来一篇题为“论电影艺术的党性”的论文,对我颇有启发。文中提道,“应该认识到以前这些人物生存其间的社会所产生的缺点,找到他们在长期反动统治桎梏之下的具体的人类品质,有坚强的韧性和对于物质幸福的渴望,这才是真实的一面……”龙须沟有一位王大爷,性格开朗,笑容满面,群众关系很好。因为他不是泥瓦匠,也不具备剧中人那样的倔强性格,我就没有和他深入接触。我想在生活中找到一个职业、性格、思想、年龄和剧中人完全一样的人,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即使能够找到,倘若照样去模仿,在舞台上也不会创造出一个活生生的形象来。
这段体验生活对我来说收获不大,进入排演后我只得借助于一套程式化的表演手法。焦菊隐导演对旧套子的陈腐演技深恶痛绝,他见我伸着两臂摆来摆去,便责问道:“你在干吗?在抓蚊子吗?”他提醒我首先要找到人物的共性,“这一些人”的特点是什么,进一步再挖掘“这一个人”的特性。他说:“在表演赵老头时不要只抓住他说人劝人的一面,而忽略了他个人的日常生活,否则任何动作或技巧也不能使这人物活在面前……”他启发我如何观察生活:例如泥瓦匠因为要站在房顶上干活,腿脚都扎得很利索;身上总是特别干净,因为沾上灰泥会被人看作不会干活;常年持砖的劳动使他双手粗大,五指不易并拢……
从此,我每天早离家一小时,排演以前到朝阳大街闹市上进行体验生活的补课。见到那些吃早点的、卖菜的、摆摊儿的老人,我就盯住不放,观察他们的神态、手势,模仿他们的语调、步态,和他们攀谈,尽量使自己成为他们中间的一员……到最后化妆彩排时,人物基本上得到了肯定。站在化妆室的镜子面前我自己也感到惊奇:“原来赵老头是这样一个人!”
关于剧中人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我从作者本人身上得到了启发。老舍先生出身于城市贫民,新中国成立后他立即从美国赶回祖国。他对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新人新事无不热情歌颂,心中像是燃着一把熊熊的烈火……我想赵老头的思想情感也应是这样的,但我对人物具体的思想活动还不能掌握。有一个时期为了加强内心体验,开场前半小时,我预先钻进布景搭的小屋里,去寻找潮湿和闷热的感觉。假想昨日大雨涨沟、脏水灌屋的情况,寻找几天来打摆子、没活儿干、没饭吃的自我感觉……没想到在出场之后,竟把台词都忘了!导演要我注意处理好和大杂院里每个人物的不同关系,我这才逐步从个人情绪转移到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心理行动上去。
这次创作对我来说是个新的起步。我开始认识到生活的重要性,它既是创作开始的出发点又是最后表演的着眼点。舞台上的人物形象源于生活,又不等同于生活。艺术创造要求提炼集中,这样才能给观众留下鲜明的印象。认识生活要靠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提高修养素质,否则即使下到生活中去也会收获不大。因此演员要有两个基本功:一个是表演生活的基本功;一个是认识生活的基本功。生活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个人的经历有限,理论的修养就很重要。所以说生活、修养、技巧,是演员创造形象的三项必不可少的条件。
1984年5月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