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从真实到艺术:讲好纪录片的影像故事
0.00     定价 ¥ 39.8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68046992
  • 作      者:
    刘仕杰
  • 出 版 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1-01
收藏
编辑推荐
纪录片是对现实世界的客观记录,也是作者对这个世界的感悟和理解的体现。纪录片并非单纯或简单地拍摄、记录真实现实,我们透过它还能发现其中隐藏的丰富世界。让人们迸发出更多、更深刻的思考,纪录片的魅力正在于此。客观记录与主观表达的有机融合共同铸就了纪录片的思想内核。导演通过制造暗示、悬念、节奏或者比喻的影像效果及镜头之间的并置隐喻关系直接深入事物表象的深层,表达导演对于现实的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
展开
作者简介
刘仕杰,作家、文案策划人、资深媒体人、创意写作与内容营销专家,阿里巴巴、桂龙药业、同仁堂药业、汇仁药业等多家知名企业营销顾问,上海华文创意写作中心甘肃省创意写作基地创始人,文旅IP嘻夫子操盘手。主要从事创意写作与内容营销,现已累计策划出版写作类、科普类、文学类、旅游类、医学类畅销图书百余本,发表文案、漫画、微剧本、纪录片等互联网十万+营销作品万余篇。译有《罗伯特议事规则》,著有《软文营销:10万+文案创意人的实战心法》《信封里的民国:高山流水遇知音》《信封里的民国:欲作家书意万重》等畅销书,在期刊媒体上发表稿件数百篇,策划出品多部喜马拉雅、懒人听书畅销音频作品,拥有多项写作类、广告类、文化旅游类专利。
展开
内容介绍
纪录片用影像记录生活、社会乃至历史,但其内在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需要有“故事”作为支撑。《从真实到艺术:讲好纪录片的影像故事》是一本实用性指导书籍,主要从“影像故事”的角度切入,系统、全面、详细地介绍了纪录片制作中涉及的写作性问题,探讨制作纪录片的“内力外功”,告诉你如何讲好内容经济时代的影像故事,让你的纪录片在众多同质化的作品中脱颖而出。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章“寻找”故事:纪录片的选题
对于从事纪录片创作的人来说,重要的是要能够从大量可能拍摄的线索中判断什么是好题材。好题材实际上是那些具有较高的内在价值的题材,其内在价值可能体现在题材蕴含的信息量、审美价值以及受众吸引力等等。
2.1 什么样的选题有“价值”?
对于纪录片创作而言,选择好的题材是成功的基础。“选定了一个好的题材等于纪录片的创作成功了一半”这一观点深得诸多纪录片编导的认同。
2.1.1 值得拍摄
纪录片界有一句话,叫做“今天的记录就是明天的历史”。具有历史文献价值的题材是值得拍摄的。我们说纪录片是以图像编撰的历史,它的首要功能是记录。所以在判断纪录片题材的价值时,首先要分析题材记录的对象知识含量的多寡以及是否具备历史性意义。题材有历史性价值和信息含量,对于纪录片是至关重要的。那么,题材的历史性和知识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纵观人类发展史,其中不乏刻骨铭心、让人伤痛的战争灾难,也不乏惊心动魄、令人心驰神往的科技突破与运动瞬间,这些都具有历史性和知识性,记录历史能够帮助人类自我反省,同时也为后人保存了珍贵美好的影像和记忆。曾获奥斯卡佳纪录片奖,并被著名电影理论家巴赞称为“异常美妙和动人的一部影片”的《“康一蒂基号”历险记》,就记录了挪威航海家托尔·海尔达尔及其同伴,乘坐一条自制的小木筏,从南美秘鲁出发,横渡太平洋,抵达波利尼西亚群岛的全部航行过程。影片记录了人类征服自我、挑战自然的勇气和毅力,对于我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具有很好的参考意义。其他诸如人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次事件,比如第1次核爆炸的过程,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的瞬间等,还有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跨越,比如游泳横渡海洋,徒步到达南极,一场惊心动魄的比赛等。像这些人类历史上的从未有过或者打破历史常规的行为,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历史意义。
我国纪录片史上曾经出现过《百万雄师下江南》、《红旗漫卷西风》、《大西南凯歌》、《大战海南岛》、《解放西藏大军行》、《新中国的诞生》《长征·生命的歌》、《让历史告诉未来》、《解放》、《较量》等一批反映中国历史或中国革命历程的纪录片;还有一批表现伟人事迹的纪录片,比如《周恩来外交风云》、《邓小平》等;还有展现当代社会变迁和风貌的纪录片,如《香港沧桑》、《澳门岁月》、《挥师三江》、《中华之门》等。前一类题材的纪录片,是对新中国诞生的艰辛历程的真实反映,这些题材所留下的历史烙印已经深深烙入一代人又一代人的心中,对我们铭记历史、反思当下、展望未来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伊文思说过一句话:“纪录片把现在的事记录下来,就成为将来的历史。”即使不是以往的历史事件,其历史文献价值也可能极为重要。后一类客观记录当下发生重大事件的纪录片同样如此,这种客观而真实的记录,不仅对当代人,而且对后人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当今的时代注重知识、注重科技,时代的特征决定了我们在纪录片创作的过程中,不得不考虑知识含量的因素。例如《周庄系列》不仅介绍了周庄的地理风貌和秀丽的江南小镇景色,同时也介绍了曾经在周庄居住过的名人,以及与周庄相关的历史上发生过的故事和事件。独特的地点、独特的文化形态、特殊的人生经历和不寻常的事件,凸显出影片的拍摄价值。地理知识的介绍加上历史故事的呈现,加重了影片本身的信息含量,也为影片的内涵和丰富提供了良好的素材。类似的还有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制作的纪录片《庐山风云》,也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历史文化内涵。还有一些纪录片比如《欢乐的新疆》、《丝绸之路》、《话说长江》、《黄河》、《蜀道》、《唐蕃古道》、《黄金之路》、《沙与海》等等,影片本身就是介绍人文地理知识,在不长的篇幅里知识含量相对更高。同样,很多纪录片反映了人类科技进步的过程,比如我们在央视《科技博览》栏目上看到的许多纪录短片,就属于这种知识介绍型,在这类具有知识性的题材中,信息量是判断题本价值的主要尺度和评价标准。

链接:时代与价值,是指纪录片的选题无论大小都必须能够反映出时代的风貌与
特征:甚至切中时代的隐痛与矛盾,直达社会的本质。纪录片常被称为“一个国
家的相册”,就是要求纪录片能够记录时代、记录历史。

一切艺术美的创造,都是以艺术家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审美感受为发端的。没有审美感受,艺术的创造和其他环节就很难形成。正是在审美过程中,才萌发了创作冲动,产生了要把来自现实生活的体验物化为艺术作品的强烈愿望,从而创作出艺术作品来。
——列夫·托尔斯泰
展开
目录
第一章纪录片是什么?
1.1 纪录片是纪实的艺术
1.1.1 真实还是纪实?
1.1.2 主观还是客观?
1.1.3 再现还是表现?
1.2 纪录片是记忆的镜子
1.2.1 记忆自然的镜子
1.2.2 记忆社会的镜子
1.2.3 记忆历史的镜子
1.2.4 记忆生活的镜子
1.3 纪录片是“制作”好的故事
1.3.1 纪录片的灵魂——故事
1.3.2 所谓“制作”故事

第二章“寻找”故事:纪录片的选题
2.1 什么样的选题有“价值”?
2.1.1 值得拍摄
2.1.2 值得关注
2.1.3 值得分享
2.1.4 值得保存
2.2 选题也要走“捷径”
2.2.1 善于发现
2.2.2 把握渠道
2.2.3 找好落脚点
2.3 选题可别误入“歧途”
2.3.1 盲目跟风
2.3.2 背离真实
2.3.3 主观臆断

第三章“倾听”故事:纪录片的采访
3.1 不打“无备之战”
3.1.1 加强训练,战略要坚定
3.1.2 随机应变,战术要灵活
3.2 采访要“讲形式”
3.2.1 不出镜采访
3.2.2 出镜采访
3.2.3 暗访
3.3 采访要“有手段”
3.3.1 选择合适的话题
3.3.2 捕捉自然的氛围
3.3.3 控制访问的方向

第四章“设计”故事:纪录片的立意
4.1 转轴拨弦三两声——“调查”与“预热”
4.1.1 收集资料,把握全局
4.1.2 绸缪初访,留意关键
4.1.3 挑拣人物,瞄准典型
4.2 未成曲调先有情——“构思”与“表现”
4.2.1 提炼主题
4.2.2 斟酌文体
4.2.3 寻觅风格

第五章“酝酿”故事:纪录片的叙事
5.1 搞清“视角”
5.1.1 限知视角
5.1.2 全知视角
5.2 辨明“技法”
5.2.1自序、她序
5.2.2 顺序、倒叙
5.2.3 详序、概序
5.2.4 明序、隐序
5.3 注意策略
5.3.1 脉络清晰、有物有序
5.3.2 详略得当、虚实相生
5.3.3 细节丰富、主题集中
5.4 把控节奏
5.4.1 有张有弛、内外统一
5.4.2 情节跌宕、悬念丛生

第六章 “谋划”故事:纪录片的剧本大纲
6.1 纪录片也要“剧本”?
6.1.1 “剧本”是制作的“指南”
6.1.2 “剧本”是情节的“纽带”
6.2 如何阐述你的“剧本”?
6.2.1 文案大纲:重在全面
6.2.2拍摄大纲:重在细节

第七章 “修饰”故事:纪录片的编辑剧本
7.1 研究素材,纸上剪辑
7.1.1 研读素材
7.1.2 整理素材
7.1.3 梳理思路
7.2 精雕细琢,深入编辑
7.2.1回忆你的初衷
7.2.2诊断你的问题
7.2.3取悦你的观众
7.2.4 寻找潜在的意义

第八章 “讲述”故事——纪录片的解说词
8.1 解说词为何而来?
8.1.1 为叙事而来
8.1.2 为抒情而来
8.1.3 为补充而来
8.1.4 为提炼而来
8.2 如何把解说词打造得引人注目?
8.2.1 开头有“套路”
8.2.2 主体有“波浪”
8.2.3 结尾有“神韵”

第九章 时间酝酿的精品:经典纪录片赏析
9.1 《我在故宫修文物》
9.1.1 一个看似边缘的选题
9.1.2 一部内蕴优裕的纪录片
9.2 《长征》
9.7.1故事化、影像化的叙事结构
9.7.2宏大的历史叙事与细节刻画的完美结合
9.3 《我们为何而战》
9.3.1 详实的资料汇编
9.3.2 成熟老练的解说词
9.4 《舌尖上的中国》
9.4.1 主题的“预先设置”
9.4.2 个性化的解说与配音
9.5 《我们的孩子》
9.5.1 选择性使用素材
9.5.2 鲜明特征的人物形象
9.6 《鸟瞰中国》
9.6.1 故事化的叙事逻辑
9.6.2 灵活多样的采访形式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