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丰田&软银从0到1的思考法
0.00     定价 ¥ 42.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218134352
  • 作      者:
    〔日〕林要,[Hayashi,Kaname]
  • 出 版 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6-01
收藏
作者简介

〔日〕林要(Hayashi Kaname)

1973年生于爱知县,在东京都立科学技术大学(现首都大学东京)学习期间,曾沉迷于航空系的“创造”与“飞行”。大学毕业后,他进入丰田公司,因表现突出被提拔为F1的开发人员赴欧深造,又因“从0到1”的创新思考理念为团队获得贡献奖。之后,他又担任丰田总公司汽车的开发经理,在协调公司各部门工作以及推进项目前进的时候,深感领导力的重要性。当时,孙正义刚刚开设接班人培训机构——“软银学院”,他有幸加入并从孙正义身上学习到了如何培养领导力。这期间,其与孙正义的思想理念——“普及与人心灵相通的人形机器人”产生了共鸣。

2012年,林要进入软银公司,并担任人形机器人首席开发者。2015年6月,他开发的Pepper机器人一经上市就博得了每月以1分钟售完1000台的高人气。同年9月,他辞职并于11月成立机器人风投公司“GROOVE X”,为开发出适合新生代家庭的机器人,开始了“从0到1”的新挑战。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叙述了作者在丰田汽车公司参与新车开发的全过程。起先,作者因精湛的技术被提拔赴欧进修,依靠独特的“从0到1”创新思考理念归纳出40项规则贡献给团队,并取得显著成果。而后,他又担任丰田汽车总公司开发经理,深切感受到领导力以及做事技巧的重要性。随后,他又转入软银集团,再次凭借“从0到1”思考理念,成功地进行了技术革新。作者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和职业感悟,告知我们“从0到1”思考理念在创造新事物的过程中的应用和实施。


展开
精彩书摘

 第2章 “潜意识”是从0到1的关键

 01   越是“不满”,就越能走向从0到1

——“不满”“不协调”中隐藏着令人吃惊的从0到1

“不满”是重要信号

很多人的内心都充斥着不满,我们一般会给这样的人负面评价。

的确,我们讨厌无论做什么都抱怨、不满的人,工作上总是抱怨的人不会取得惊人的成果,经常抱怨就是在向自己持续灌输消极情绪。虽说如此,但我们不该否定我们感觉到的不满的本身,世人常常说要“理性思考”“理性不满”,但在精神层面上的这种“合理的不满”并不常见。更确切地说,越是能够感觉到这种不满的人,就越有可能实现从0到1。

“感觉不满”是灵敏地感知人世间“不协调”零件的证据。这是一种灵敏的感受。我们感到“少了什么”“多了什么”都是因为出现了不合理、不方便的与当下不符的情况,因此才会觉得不满或不协调。只要我们将那个少了或者多了的“东西”变成最适合的形式就好,况且当你能够消除不满或不协调时,就能做到从0到1。

这么说来,不满或不协调是从0到1的重要信号。

为此,我很珍惜日常生活中感觉到的不满或不协调。例如,我非常讨厌不知为何变得厚实的钱包,如果是因为里面装了太多钱才变得厚实起来还好,可里面明明没有钱,只是因为银行卡或者其他东西让我的钱包厚实了起来罢了。变厚的钱包很重,放进裤袋中也不好看,尤其是带钥匙扣的钱包更是麻烦。最糟糕的就是钱包丢的时候,必须和四面八方取得联系,去办理各种麻烦的手续,还要去银行、信用卡公司……挂失原证件且重新办理各种新证件(包括驾驶证)等。所以,每当我手里拿着厚实的钱包时,心里总是感觉不安。

向下挖掘“不满”就会产生灵感

  一天,我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我为什么非要带着钱包走路呢?”于是,我突然意识到,那是因为我不能证明“自己就是自己”。

这是怎么回事呢?

银行里存着我的钱,但是,我不能证明有银行账号的“林要”和现在正在饭店收银台付款的我是同一个人,所以,我只能带着现金到处走。为了证明我和在信用卡公司注册的“林要”是同一个人,我也要带着信用卡走路。带钥匙也是这样,就是为了证明房主“林要”和我自己是同一个人。

也就是说,如果不依靠“现金”“信用卡”“钥匙”等物品,我仍有办法证明自己,我就不需要带这些东西了,那样的话,只要用我自己的身体作证明就好了。如果能够想到比银行更加方便、安全的技术,我的不满就能得到完美的解决,我不知道全世界的人是否都有这种意识,但肯定会有与我想法相同的人。

这就是从0到1的开始。

认准这一点的我,开始验证已有的认证技术问题,并为解决此事而申请特许,我还为此制订了商务计划,准备在软银学院进行研讨。我不擅长站在人前讲话,也不擅长举办研讨会,但这次的研讨会是从我自己的切实情感出发的,我能带着自己的真实感受去讲述,而且孙正义校长也会莅临研讨会,还会选择其中的企划案做商业研讨。

这一商务计划初期需要巨额投资,因此我放弃了以公司为单位的实施计划,但是这一研讨却在软银学院获得了优秀奖。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因为我的不满或感觉到的不协调而完成的事业计划,与他人产生了共鸣。我也真切地感受到了,我的提案与以市场分析为基础的事业型提案之间的差异。

不要认为“就是这样,没办法”

平时工作中也一样。我很喜欢汽车,只要有机会,不论什么样的汽车我都会乘坐一下,这不仅会令我产生激动、快乐等积极情感,也会让我想办法去消除产生的不满、不协调等消极情感。当然,我还会在平日里思考“怎样才能消除不满”的方法,这为我在丰田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启示。

在Pepper时也是如此。成为开发主管的我,曾因亲自体验机器人而耗费了大量精力,在我这个外行看来,我的体验是“好可怕啊”“虽然技术很厉害,但是我可不想用它们”。所以说,如果我不去体验,我就不会真实地感受到Pepper究竟是怎样的机器人,也就不知道它是否能够被市场所接受。

所以,不要否定不满。那种不重视自己感到的不满,而且还深信“就是这样,没办法”的想法是不正确的。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感到不满而焦躁不安,那只不过是人生中的负面情绪而已,重要的是要以自己感觉到的不满或不协调为契机进行思考:为什么我会产生这种不满?怎样才能消除这种不协调感?

  个人的“不满”与“不协调”最重要

  我认为最有价值的就是个人感到的不满与不协调。我的“钱包”或许是个好例子。

“注意到这件事的只有我自己。”

“可能是在意过头了。”

“我可能是疯了。”

正是这些你所感到的不满、不协调背后,才隐藏着他人没有发现的启示。而这才是通向从0到1的最宽阔的“道路”。如果个人感到的不满或不协调都是内心深处的表现,那么其他人也会有类似的感受。如果能以自己感到的不满或不协调作为线索,察觉到大家感受到的不满或不协调,并找到消除它们的办法,那很多人都会因此感到高兴。

一旦有了这种意识,你的人生就会改变。我们每天都会在生活中感受到无数的不满与不协调,每一个不满都是“珍宝”,我们能从中拓展出很多想法。而令人吃惊的从0到1就隐藏在其中,光是想想就令人兴奋不已。

 02  “限制条件”正是灵感之源

——“自由场所”没有从0到1

有“制约”,大脑才会工作

没有自由就不可能发挥创造性。

我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但我认为这是错误的。更确切地说,在进行创造时最重要的就是“制约条件”。明确这一点是发挥创造性的第一步,最初让我认识到这一点的是某位汽车设计师。那时我正在丰田担任雷克萨斯LFA的负责人,我希望他能做出前所未有的帅气设计,于是就告诉他“不要考虑技术条件,请你自由思考”。我希望他能摆脱制约条件,自由地发挥创造。我认为对于设计师来说,这样工作起来应该很容易,他一定会设计出前所未有的产品。然而,设计工作并不顺利,我等来等去都没等到设计图,就在我感到惊讶时,设计师一脸为难地找到了我,并且对我说:“请多少给我一些技术上的制约条件吧。”

这让我很吃惊。

曾经是空气力学工程师的我,经常会与制约条件作斗争。正因为我体会过制约带来的束缚,所以我才想让设计师不受任何制约地进行思考,然而,设计师却希望要“制约条件”。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但当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时,我终于明白了,我就是因为受到了制约,才最终想到了办法。

对于空气力学工程师来说,汽车就是制约条件。比如,汽车必须要有载人空间,当你从侧面去看乘用车时,它的中央部位一定是隆起的,以空气力学的观点来说,这是产生浮力的形状。然而,LFA却要求我利用空气力学将车体压制在地面上,产生一定的下坠力,而中央隆起的形状正是这一要求最大的制约条件。

正因如此我才会动脑思考。

如果找不到解除这种制约的办法,我就寸步难行。换言之,就是要强迫自己以制约为起点进行思考。比如,让汽车产生下坠力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加装尾翼。但是,想要将LFA变为超高级汽车的想法并没有得到首席工程师的同意,于是,我建议加装活动尾翼。如果这样做的话,车辆后方产生的下坠力会破坏车体平衡。为了让整辆车都产生下坠力,只能利用车体与地面间的气流。

就这样,多个叠加的制约条件使我的“思考点”得以固定下来。而我的大脑在承受各种压力的情况下持续运转,最终想到了解决办法。也就是说,人的大脑没有适当的制约条件,就不能确定“思考点”,也就不知该做什么。

由此,我深刻认识到:制约条件才是创意的源泉。虽然我要承受制约之苦,但仔细想想,正是因为受到制约,我才会用脑努力思考。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