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管理经验驳杂的信息时代,无数企业渴望找到与自家企业有类似起点及经历的知名企业,并借鉴其优秀的管理经验,以期获得成功。但是,因管理者的思想局限、创新意识淡薄等因素收效甚微。本书的初衷,是从改变管理者的管理思想入手,增进创新意识,进而使管理者找到适合自己的制胜之路。
本书是苏勇教授以管理学理论联系社会生活和企业经营中的实践所撰写的专题文章。全书共分为东方管理、管理创新、品牌之道、文化致胜四篇。“东方管理篇”聚焦以中国为主的东方管理学如何在西方的管理学界取得一定话语权,并尝试建构东方管理学理论体系,在管理学领域建立文化自信。“管理创新篇”具体论述中国近年来优秀企业在管理实践中的创新举措,例如海尔的“人单合一”等。“品牌之道篇”主要阐述中国企业在品牌创建方面的得失,并进行分析。“文化制胜篇”具体论述中国企业如何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并主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等。
企业管理的“道”与“术”
研习企业管理多年,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管理企业,可谓有“道”亦有“术”。
什么是“管理之道”?就是管理的思想、理念、原则,它实际体现的是管理者深刻掌握管理思想和原则之后,在组织管理实践中总体掌控,驾驭的思想和能力。作为一个领导者,不仅要管好一人、一事、一时,而且要深谙管理之道,深刻领会管理的思想、原则与精髓,这样才能切实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引领企业激流勇进。中国企业为什么很难做强、做长、做大?除了有市场环境不充分、市场机制不健全、外部环境不利等因素之外,就管理能力而言,往往在企业做到一定程度后,企业领导者之思想、理念和全局掌控能力受到制约,那么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就不能很好应对企业所面临的复杂局面。所以每一个组织主要领导者,必须深刻掌握“管理之道”。而所谓管理之“术”,则指的是具体管理技巧、方法和手段。如物流怎么做、渠道怎么理、营销怎么搞、现金怎么流、人力资源怎么安排等。这些也需要了解和掌握,但通常企业领导者可以通过他人去管理这些方面,从而使企业运作优良。
“道”在中国文化中有很多种解释,可释为道路、道理、原则、本原等。《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都是说,“道”为世界上最
本原的物质,其他物质皆由“道”这一本原的物质生发出来。道又是很奇妙的东西,有其很深奥的哲理,非一般人所能解释,所以能生万物。世上万物如果离开了“道”,就会失去本质,失去方向,失去目标。而虽然人人都说自己会管理,你只要给他权力,让他管理,无人会说自己不行。但其实不然,要真正掌握管理之道,并在实践中运用自如,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而要掌握管理之道,必须要有六方面的良好心态。
1.避免功利
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创造和获取利润天经地义。但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在研究和学习管理之道时,却要摈弃功利心。正如宋代诗人陆游所言:“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不要想今天听了课或是看了书,明天就能赚大钱,后天就能将企业做大。只有彻底摒弃功利心,才能学到真知识。
2. 虚怀若谷
作为企业管理者,能够想到要研习管理之道,大都为商海能人。“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虽是老生常谈,但真正做到却实属不易。所以必须虚心,虚怀若谷。“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学习他人长处,研究别人的经验,并把他人的成功经验转化为自己可应用的理念和方法,在实践中加以很好的运用,这对自己的事业会有莫大的帮助。
3. 零基思维
零基思维是管理学中一个术语,是指我们每个人要常常将自己归零,清空,这样才能往头脑中装进更多的内容,更好地充实自己,并且打破以往的思维定式,张开创新的翅膀。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往一个瓶子里放东西,先放较大的石块,看上去满了,但石头满了可以放小石头,再可以放黄沙,再可以放水等。各种各样的东西可以不断放进去。所以无论多么成功的人,如果要想学到更多的知识,就要经常把自己归零,如果听到这个知识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听到那个理论想我早就知道了,怀着这样的心态,那将一无所获。
4. 分享经验
宇宙世界,气象万千。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企业处于不同行业和地区,都有成功高招和失败教训,虽然有些经验和经历和自己的企业不尽相同,但“他山之石,可以为错”。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都有其深刻的背景和内涵,如果我们深入了解,将使自己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少走弯路,以更低成本获得更大成功。所以我们要多研究不同企业的各种案例,不仅是成功案例,也可以是失败案例,从中获得各种收益。
5. 归纳总结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泛滥,我们每天接触到许多知识,也会接收许多似是而非的信息。有一个统计数字,说现代人每天光广告就要接触到 250 余条。别的且不说,仅微信等新
媒体上的信息就难以数计,但如果我们不进行及时的归纳、总结,就不能将所接受到的知识和信息进行梳理,从中归纳提炼出有用的内容。
6. 提升感悟
著名管理大师德鲁克告诉我们:“管理是一种实践而不是一种科学或一种专业”。而管理这种实践活动,需要有正确的理念加以指导,“ 做对的事情”才能把成本降到最低。因此每一个管理者要善于思考,将所有学到的东西经过大脑的深思熟虑,提升自己的感悟。管理学从实践中来,将现象提升为理论或者理念,然后再运用于实践,并加以检验。从“术”提升为“道”,再用“道”来指导“术”的实施。
深谙管理之道,精研管理之术,这才是一个真正的企业家。
东方管理
管理学——百年回眸与世纪展望
管理学本土化与东方管理学
金融危机下东西方管理思想的融合
巨变与赋能——互联网时代管理变革与创新
企业管理的“ 道 ”与“ 术 ”
拓展管理学研究新领域
中国管理学发展中的文化自信
中国文化传统影响企业文化的两面性
管理创新
“ 人单合一 ”内涵究竟是什么
“ 人口红利 ”失去之后中国企业的应对之策
从“ 时空之旅现象 ”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脆弱的巨人:“ 泰坦尼克 ”为何沉没
当 MBA 遇上读脸考勤仪
顶身股与人力资本
独辟蹊径——中小企业创新之路
管理学如何“ 本土化 ”
国企员工持股,想说爱你不容易
匠心与创新——读《匠人》《匠人精神》二书有感
科学、艺术还是技术——论管理的本质
扫码打赏服务员,你愿意吗
赏樱热带来的体验经济思考
随性而有创意——互联网时代的工作特点
永远从 0 到 1
勇于打破对西方管理学的迷思
怎样看待“ 新薪酬观 ”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持续创新
中央首次为企业家发布文件透露出什么信号
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家精神,是要看能否培养出更多企业家——张瑞敏的企业家精神新说
激活“ 90 后 ”新生代员工潜能的十条建议
企业组织发展的期望
如何让员工从“ 我需要干 ”变成“ 我想要干 ”
如何认识“ 独角兽 ”企业
从“ 砸冰箱 ”到人单合一,张瑞敏未忘“ 创新创业 ”初心
品牌之道
“ 苹果 ”是否依然香甜
创建优秀的金融服务品牌
工匠精神的土壤,还缺些什么
国产大飞机,缺乏一个响亮品牌
老树如何发新枝——上海传统品牌创新的若干思考
麦当劳中国公司改名,需要那么轰动吗
企业发展要强大不要“ 虚胖 ”
唯有不断创新方能永立潮头
文化产品的品牌塑造
营销伦理——商家急需补上的一课
中国品牌让我欢喜让我忧
文化制胜
30 亿元罚单彰显以法治促开放
打车软件的商业伦理之惑
好雇主的标准是什么
何谓契约,谁之责任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苹果“ 后门 ”为谁而开
企业安居计划意味着什么
企业如何履行社会责任
如何遏制国企腐败
星巴克的“ 父母保险 ”与谷歌的“ 死亡福利 ”
宜家“ 夺命柜子 ”的“ 商业伦理命门 ”
用优秀文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中国企业文化与文化传统
重构商业伦理需要长期努力
做一个有原则的人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