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20世纪中国社会思潮研究
0.00     定价 ¥ 96.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21801149
  • 作      者:
    高瑞泉
  • 出 版 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4-01
收藏
作者简介
  高瑞泉,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曾先后担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人文学院院长、人文社科学院院长。兼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主编。出版著述十余种,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五次获得教育部或上海市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展开
内容介绍
  《20世纪中国社会思潮研究》通过对20世纪中国诸多社会思潮的综合研究,试图达到以“通观”为目标,重新认识由于中国崛起而备受关注的“中国道路”或“中国经验”;或者说,通过研究与社会史密切结合的社会思潮所表现的观念世界的转变,对现代化的“中国道路”或“中国经验”作整体性的观念反思。
展开
精彩书摘
  《20世纪中国社会思潮研究》:
  1907年,无政府主义作为一个独立派别从革命派中分化出来,这几乎是在日本和巴黎同时展开的。在东京的张继、刘师培、何震、汪公权等人,发起成立了“社会主义讲习会”,并出版《天义报》半月刊(1907年6月10日创刊);而在巴黎的张静江、李煜瀛、吴敬恒、褚民谊等人,则出版了《新世纪》周刊(1907年6月20日创刊)。《天义报》和《新世纪》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宣传无政府主义的刊物,但它们都没有维持太长时间。《天义报》出版至1908年4月停刊,刘师培将其改成《衡报》,后出版至1908年10月彻底停刊,其主要代表人物张继在1908年逃往巴黎,刘师培夫妇则回国,该派别最终消失。《新世纪》周刊虽然比《天义报》维持时间更长,但也仅仅出版了三年,在1910年5月21日停刊。上述两地的无政府主义派别,在政治一文化取向上也有所差别。巴黎派由于其西方中心的取向,虽然也以瓦解资本主义制度、改造人心、创建自由的新社会为终极目标,但是他们承认“反满”革命的进步意义,肯定科学的进步会带来道德的进步,相对比较温和。同样主张消灭私有制度、废除国家,建立共产主义的东京派,对于西方文化的扩张性和工业资本主义的本性,却有高度的疑虑。“刘师培所构想的社会革命是以农民为主体,反映出他对农民自发革命潜能的信念;并且他所理解的无政府共产社会,虽不拒斥科技与工业文明,却是以俭朴的田园生活为雏形。”①因而文化倾向上更具有颠覆性实质。
  巴黎与东京的无政府主义者对于国内政治影响甚微,一个新无政府主义的热潮再度兴起则是辛亥革命之后。辛亥革命虽然造成了民国的建立,但并没有改变政治失序的状况,毋宁说政治失序和道德失序同时并进。这一时期无政府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刘师复。民国之前,刘师复就从事了无政府主义的宣传和暗杀活动,但系统地宣传无政府主义思想并组织有影响的团体,则是在民国建立后。1912年他在广州发起成立了“心社”,这是一个以净化个人道德为宗旨的团体,但在其对社友的戒规中却出现了很多无政府主义的主张,比如,“不婚姻”“不称族姓”等。他还成立了“晦明学社”,出版《晦明录》,专门宣传无政府主义思想。1913年8月“心社”“晦明学社”被查封。1914年7月,刘师复又在上海发起成立了“无政府共产主义同志社”,继续宣传无政府主义。1915年,刘师复因病去世,之后“无政府共产主义同志社”及其宣传活动又继续了一段时间,但直到五四运动爆发.都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五四运动时期出现了传播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又一个高潮。这主要体现在:第一,宣传无政府主义思想和组织无政府主义活动的团体开始大量出现。1916年,“群社”成立;1917年,“实社”成立;1918年,“平社”成立;1919年,“进化社”“社会主义同志会”“真社”分别成立;1920年又分别有“奋斗社”“安社”7个无政府主义团体成立;1922年出现了18个无政府主义团体;1923年出现了40个无政府主义团体。据统计,五四时期出现的无政府主义团体大约有70余个。第二,宣传无政府主义的刊物和书籍大量出现。据统计,五四时期出现的刊物总数达70多种,较有影响的有《进化》《互助》《民钟》《奋斗》等;书籍也达35种,比较重要的有刘师复的《无政府浅说》《无政府主义讨论集》等。第三,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比较有影响的代表性人物,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出发撰写文章宣传无政府主义。比如黄凌霜等的“正统无政府主义”、朱谦之的“无政府虚无主义”、郑太朴的“中国式无政府主义”等。
  我们分析无政府主义思潮的谱系,不应该跳过对“新村运动”或“工读互助运动”的相应研究。①虽然新村主义成为与社会实践运动相配合、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乌托邦主义思潮,是日本武者实笃创办《新村》杂志提倡新村主义,又经过周作人等社会名流的大力介绍,在20世纪20年代才真正开始的,但是,其先声却早在辛亥革命前后就已经在革命派人士包括一批具有不同程度无政府主义倾向的人物中酝酿了。如江亢虎在宣传“社会主义”的著述的同时,曾计划将崇明岛作为“社会主义研究”的实验基地;革命党人沙淦和太虚也曾经想在崇明创办新村;著名的无政府主义者张继曾经在法国体验过类似新村的“鹰山共产村”的生活,他后来和刘师培等在东京发起“社会主义讲习会”,实际上是宣传无政府主义的乌托邦。而刘师复在从事暴力活动之余,也曾经设想在新安的赤湾创办半耕半读的新村。
  ……
展开
目录
导论
一、重新理解中国经验
二、19世纪的遗产
三、革命世纪的思潮变迁与知识分子
四、20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五、本书的基本结构
第一编

第一章 从“反满”共和到社会革命
一、“排满”共和:20世纪早期的革命思潮
二、向着“无何有之乡”
三、探寻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与实践

第二章 文化激进主义的兴衰
一、清末民初传统文化批判的兴起
二、狂飙突进的新文化运动
三、对文化激进主义的反思

第三章 公共思想激进史的哲学分析
一、线性化的进步主义信念
二、平等主义的衍化
三、功利主义的兴起
第二编

第四章 政治自由主义潮起潮落
一、从戊戌到辛亥:政治自由主义的萌芽
二、运动与理论的双重进展:“人权运动”
三、蛰伏后的高潮与沉寂

第五章 文化自由主义
一、一场知识分子运动
二、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从文化的视角看
三、现代政治与传统文化

第六章 自由主义者的哲学探索
一、中国自由主义的哲学基线
二、认识论研究中的推进
三、理想人格如何构建
第三编

第七章 比较视野中的中国保守主义特质
一、秩序、理性与保守主义
二、20世纪中国保守主义的精神特质

第八章 变革进程中的政治与社会秩序
一、民族竞争中的国家秩序
二、变革中的权威与秩序
三、君主与教主

第九章 理性的伦理生活与中道
一、理性的礼俗与伦理生活
二、新文化保守主义的方法论

第十章 文化保守主义的哲学基础
一、理性主义对抗经验主义
二、人文理性主义的新建构
三、儒家教化的哲学证成
四、人文理性的分解与政道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