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社会思潮研究》:
1907年,无政府主义作为一个独立派别从革命派中分化出来,这几乎是在日本和巴黎同时展开的。在东京的张继、刘师培、何震、汪公权等人,发起成立了“社会主义讲习会”,并出版《天义报》半月刊(1907年6月10日创刊);而在巴黎的张静江、李煜瀛、吴敬恒、褚民谊等人,则出版了《新世纪》周刊(1907年6月20日创刊)。《天义报》和《新世纪》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宣传无政府主义的刊物,但它们都没有维持太长时间。《天义报》出版至1908年4月停刊,刘师培将其改成《衡报》,后出版至1908年10月彻底停刊,其主要代表人物张继在1908年逃往巴黎,刘师培夫妇则回国,该派别最终消失。《新世纪》周刊虽然比《天义报》维持时间更长,但也仅仅出版了三年,在1910年5月21日停刊。上述两地的无政府主义派别,在政治一文化取向上也有所差别。巴黎派由于其西方中心的取向,虽然也以瓦解资本主义制度、改造人心、创建自由的新社会为终极目标,但是他们承认“反满”革命的进步意义,肯定科学的进步会带来道德的进步,相对比较温和。同样主张消灭私有制度、废除国家,建立共产主义的东京派,对于西方文化的扩张性和工业资本主义的本性,却有高度的疑虑。“刘师培所构想的社会革命是以农民为主体,反映出他对农民自发革命潜能的信念;并且他所理解的无政府共产社会,虽不拒斥科技与工业文明,却是以俭朴的田园生活为雏形。”①因而文化倾向上更具有颠覆性实质。
巴黎与东京的无政府主义者对于国内政治影响甚微,一个新无政府主义的热潮再度兴起则是辛亥革命之后。辛亥革命虽然造成了民国的建立,但并没有改变政治失序的状况,毋宁说政治失序和道德失序同时并进。这一时期无政府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刘师复。民国之前,刘师复就从事了无政府主义的宣传和暗杀活动,但系统地宣传无政府主义思想并组织有影响的团体,则是在民国建立后。1912年他在广州发起成立了“心社”,这是一个以净化个人道德为宗旨的团体,但在其对社友的戒规中却出现了很多无政府主义的主张,比如,“不婚姻”“不称族姓”等。他还成立了“晦明学社”,出版《晦明录》,专门宣传无政府主义思想。1913年8月“心社”“晦明学社”被查封。1914年7月,刘师复又在上海发起成立了“无政府共产主义同志社”,继续宣传无政府主义。1915年,刘师复因病去世,之后“无政府共产主义同志社”及其宣传活动又继续了一段时间,但直到五四运动爆发.都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五四运动时期出现了传播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又一个高潮。这主要体现在:第一,宣传无政府主义思想和组织无政府主义活动的团体开始大量出现。1916年,“群社”成立;1917年,“实社”成立;1918年,“平社”成立;1919年,“进化社”“社会主义同志会”“真社”分别成立;1920年又分别有“奋斗社”“安社”7个无政府主义团体成立;1922年出现了18个无政府主义团体;1923年出现了40个无政府主义团体。据统计,五四时期出现的无政府主义团体大约有70余个。第二,宣传无政府主义的刊物和书籍大量出现。据统计,五四时期出现的刊物总数达70多种,较有影响的有《进化》《互助》《民钟》《奋斗》等;书籍也达35种,比较重要的有刘师复的《无政府浅说》《无政府主义讨论集》等。第三,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比较有影响的代表性人物,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出发撰写文章宣传无政府主义。比如黄凌霜等的“正统无政府主义”、朱谦之的“无政府虚无主义”、郑太朴的“中国式无政府主义”等。
我们分析无政府主义思潮的谱系,不应该跳过对“新村运动”或“工读互助运动”的相应研究。①虽然新村主义成为与社会实践运动相配合、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乌托邦主义思潮,是日本武者实笃创办《新村》杂志提倡新村主义,又经过周作人等社会名流的大力介绍,在20世纪20年代才真正开始的,但是,其先声却早在辛亥革命前后就已经在革命派人士包括一批具有不同程度无政府主义倾向的人物中酝酿了。如江亢虎在宣传“社会主义”的著述的同时,曾计划将崇明岛作为“社会主义研究”的实验基地;革命党人沙淦和太虚也曾经想在崇明创办新村;著名的无政府主义者张继曾经在法国体验过类似新村的“鹰山共产村”的生活,他后来和刘师培等在东京发起“社会主义讲习会”,实际上是宣传无政府主义的乌托邦。而刘师复在从事暴力活动之余,也曾经设想在新安的赤湾创办半耕半读的新村。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