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产业组织:理论与经验研究
0.00     定价 ¥ 56.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21806656
  • 作      者:
    杨蕙馨,等
  • 出 版 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7-01
收藏
作者简介
  杨蕙馨,博士,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山东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所所长。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和评审专家,教育部“第五届高校青年教师奖”人选,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山东省政府企业管理专业泰山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首席专家,全国五一巾帼标兵。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山东省比较管理研究会会长。主要研究方向是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战略与企业成长的交叉研究。
  先后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奖,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4项,山东省社会科学重大成果奖1项、一等奖3项,研究成果《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产业组织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长期专注中国产业组织与企业成长方面的现实重大问题研究,带领团队获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作为首席负责人的团队2013年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2017年获得滚动资助。
展开
内容介绍
  《产业组织:理论与经验研究》力图通过构建一个中国企业进入退出过程的模型,来阐明中国企业进入退出的类型,并将模型应用于汽车制造业和电冰箱制造业这两个重要产业中的企业数量和企业财务状况的统计计量检验,指出企业在进入退出方面的协调问题会导致过度进入,而紧随过度进入之后就是经营不成功企业的退出。对中国的市场条件和企业的进入退出类型与过程进行计量经济研究的文献并不多见。弄清楚是什么因素促使厂商进入、什么因素会导致厂商退出、又是什么因素阻止厂商退出,对于研究产业组织理论的经济学家和政府管制者都是十分重要的。本文的目的并不在于具体计算和度量特定产业中的均衡厂商数量,也不在于阐明中国的产业组织现状如何,而是旨在考察中国企业进入退出发生的原因,探索为什么中国过去不能制定出能够被企业积极贯彻执行的公共政策。
展开
精彩书摘
  《产业组织:理论与经验研究》:
  第三,国有资本的稀缺性决定了国有企业必须有选择地退出。经济学上的稀缺并不是指资源在绝对数量上的多寡,而是指相对于人们不断上升的需求来说,用以满足这些需求的手段(即有用资源)相对不足。而资源的有效配置要求人们在稀缺资源的多种用途中权衡比较,根据轻重缓急做出选择,找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配置。对国有资本而言,资源配置问题其实就是“要把力气用在刀刃上”的问题,要将有限的国有资本投入到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领域,起到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控制作用,国有资本应摒弃那些进入壁垒低、竞争性强、国有资本难以发挥效益的竞争领域,只有突出重点、注重质量的配置才是有效率的配置。所以,国有资本应该只保留在那些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领域,也就是说国有企业需要做强,而不是单纯的数量多。
  2.国有企业退出途径
  一是制度性退出,即通过改变国有企业的制度安排把国有企业变为非国有企业,具体途径可以通过拍卖、出售等方式进行;二是结构性退出,即还国有企业本来面目,让其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具体途径是将原有国有企业单一所有制形式通过资产重组和股份制改造成为多种经济成分混合所有的企业形态,并通过生产要素的进入与退出完成结构调整;三是终极退出或破产,即企业在法律受理的破产程序之内宣布完全解体,资产全部变卖、逐一偿还债权人,以达到优胜劣汰、保护债权人权益的目的。
  3.国有企业退出壁垒
  国有企业的退出壁垒和中国的经济体制、经济制度是密切联系的,古汉文的研究认为,国有企业退出至少有三个基本约束:一是“非常福利”的正反馈机制;二是业已形成的“分享格局”;三是持续的就业压力。这三个基本约束决定了国有企业将国有资本转让或出售给企业经理人员及职工,即采取“内部置换型”路径退出较为切实可行。
  江小涓对退出障碍的定义中实际上已经指出了她论述前提下的退出壁垒来源于资产专用性、工资刚性以及社会保障不完善等因素,于是,她提出一系列的援助退出政策以促进过度竞争以及能力过剩行业中国有企业的退出。
  杨蕙馨在分析制度性退出壁垒时也是结合中国经济转型期国有企业的退出展开的,她认为转轨时期影响国有企业退出的主要原因有三:政府出于政治上和社会稳定上的考虑阻碍亏损企业的退出,追求“稳定压倒一切”;地方政府出于经济上考虑阻碍企业的退出,这主要源于财政上的需要;政府领导人显示自己政绩的需要。
  4.国有企业退出援助与强制性退出
  当前,我国许多国有企业面临的困境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有着直接的联系,虽然市场机制的作用方式就是通过竞争优胜劣汰,但是,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一部分特别困难的企业退出,在一些变化剧烈的时期,尤其是这些变化致使一些人数众多、谈判和集体行动能力较强的阶层的利益受到损害时,若不能采取措施对这些受损者进行适当补偿,变化的过程就会受阻,社会的稳定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在涉及行业性、区域性的结构调整时,为使国有企业顺利退出,国家有必要采取退出援助政策。具体来讲,这些政策包括:设立产业调整援助基金,援助企业的退出和转产行为;通过受益者提供的补偿援助退出企业;对企业员工失业和再就业问题制定特别政策;对区域性调整的成套援助措施。
  在极端情况下,政府还可以采取强制退出措施。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传统产业,如机械、纺织、轻工、有色冶金和化工、军工等。这些行业具有沉淀成本大、退出壁垒高的特点,是现有国有企业自身难以跨越的,必须依靠外界力量的推动。纺织业的限产压锭就是我国实行退出援助与强制退出相结合比较成功的行业。在我国纺织业改革过程中,政府一方面对纺织业采取压锭、人员分流政策,以消除过剩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加大对纺织业的扶持,如提高出口退税率等。“在一系列措施引导下,曾经是国有工业中困难最大、亏损最严重的纺织业终于在1999年扭亏为盈。”
  ……
展开
目录
第1篇 进入退出研究
第1章 从进入退出角度看中国产业组织的合理化
1.1 思考产业组织政策的一个新角度
1.2 中国产业组织合理化的政策含义与基本思路
1.3 需要弄清楚的几个问题
1.4 中国产业组织合理化的政策结论
第2章 中国企业的进入退出:1985~2000年汽车与电冰箱产业的案例研究
2.1 引言
2.2 理论分析
2.3 数据和计量分析
2.4 讨论
2.5 结论与政策含义
第3章 进入退出壁垒与国有企业亏损:一个产业组织理论的解释
3.1 进入退出壁垒及其分类
3.2 制度性进入壁垒与国有企业亏损
3.3 制度性退出壁垒与国有企业退出
3.4 经济转轨过程中的过度竞争与国有企业亏损
3.5 结论
第4章 进入退出与国有企业的退出问题研究
4.1 进入退出
4.2 进入退出壁垒
4.3 进入壁垒失效
4.4 不同产业的进入退出与同有企业退出
第5章 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由静态到动态的变革
5.1 马歇尔冲突与单向线形SCP范式的修正
5.2 新奥地利学派与竞争性市场过程
5.3 演化经济学与产业组织演化
5.4 产业组织演化研究展望

第2篇 入世与中国产业组织研究
第6章 入世后进口对中国产业组织的影响
6.1 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的变化对我国进口的影响
6.2 进口对我国市场结构的影响
6.3 进口对我国企业行为和绩效的影响
6.4 提高竞争力是我国企业的根本
第7章 入世后中国企业的进入退出问题研究
7.1 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理论
7.2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决定企业的进入退出
7.3 在进入退出的重新洗牌中打造竞争优势
第8章 加入WTO后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组织的影响
8.1 加入WTO对我国吸收FDI的影响
8.2 加入WT0后FDI可能的变化趋势
8.3 加入WT0后FDI对我国市场结构的影响
8.4 加入WT0后FDI对我国企业行为的影响
8.5 加入WT0后FDI对我国市场绩效的影响
8.6 小结
第9章 入世后进口对中国汽车制造业产业组织的影响
9.1 加入WT0对中国进口的影响
9.2 中国汽车制造业产业组织分析
9.3 入世后进口的变化对中国汽车业的影响
9.4 提高竞争力是中国企业的根本出路

第3篇 集中度、规模与市场结构
第10章 集中度、规模与效率
10.1 完全竞争市场与效率最优
10.2 集中度与效率
10.3 规模经济与范同经济
10.4 规模与效率
10.5 垄断、竞争与效率
第11章 关于规模经济的含义及估计
11.1 规模经济与市场需求
11.2 单一产品的规模经济
11.3 工厂水平上的规模经济
11.4 多工厂水平(多种产品工厂)上的规模经济
11.5 估计MES的方法
第12章 横向并购:我国房地产业集中度演变与发展路径研究
12.1 引言
12.2 相关文献回顾
12.3 我国房地产业集中度的变化
12.4 美国房地产业的发展路径
12.5 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路径
第13章 新常态下中国汽车制造业集中度演变研究
13.1 文献综述
13.2 中国汽车制造业集中度的演变
13.3 中国汽车制造业集中度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13.4 中国汽车制造业集中度演变的实证分析
第14章 市场结构、技术创新与彩电企业竞争力:从国内彩电价格战谈起
14.1 中国彩电业价格战的历程
14.2 企业定价行为与企业利润率
14.3 供大于求格局下的市场结构、技术创新与价格策略
14.4 问题与出路
第15章 市场结构与中国汽车制造业市场绩效:假说与检验
15.1 文献综述
15.2 中国汽车制造业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的分析
15.3 中国汽车制造业市场结构与绩效关系的检验
15.4 研究结论及建议
第16章 合作性竞争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基于全球汽车产业的经验研究
16.1 引言
16.2 研究假设
16.3 数据来源、变量测量与模型选择
16.4 数据分析结果
16.5 结论与启示
第17章 合作性竞争行为与合作性竞争绩效的关系:联盟结构的中介效应分析
17.1 问题提出
17.2 研究假设
17.3 数据来源、变量测量与模型选择
17.4 数据分析结果
17.5 结论与启示

第4篇 企业组织研究
第18章 技术进步与组织变迁
18.1 规模制造技术与层级组织
18.2 柔性制造技术与矩阵结构
18.3 信息技术与网络组织
18.4 知识经济与团队组织
18.5 企业组织结构的自然选择
18.6 企业组织变革
第19章 2002~2009年中国百强企业分析
19.1 百强企业的产业分布
19.2 百强企业的所有制分布与集中度
19.3 百强企业的地区分布
19.4 百强企业的成长性
19.5 百强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吸纳就业
19.6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第20章 2010~2014年中国百强企业分析
20.1 引言
20.2 百强企业规模分析
20.3 百强企业经济效益分析
20.4 百强企业产业分布
20.5 百强企业所有制分析
20.6 百强企业地区分布特征
20.7 问题与建议
第21章 有关企业规模界定的评析
21.1 企业规模的界定
21.2 企业规模界定的评析
21.3 几点思考
后记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