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论唐宋教育转型:基于宋初科举和学校发展的研究
0.00     定价 ¥ 58.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20346078
  • 作      者:
    卓进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6-01
收藏
作者简介
  卓进,1979年生,湖南慈利人,内江师范学院副教授、博士。先后就读于湖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的教育学专业。长期从事教育学、小学教育专业的中国教育史等课程教学,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中国教育创新。在《教育研究》《教育学报》《高教探索》《大学教育科学》《教育学术月刊》《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等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论唐宋教育转型:基于宋初科举和学校发展的研究》写作发轫于对中国教育创新源泉的历史性思考,“为什么宋代会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和教育的高峰?”作者期望通过探究平平淡淡的宋初三朝科举和学校教育发展来解答心中的疑惑。通过对历史材料的初步研究后,作者尝试性提出:宋代文化和教育的高峰,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结构完成一体化耦合过程中的副产品,是中国由中古社会步入近世社会过程中所迸发出的跨度达数百年的超大型历史转型期的思想文化红利。这就需要放在更长历史周期的社会转型中探究答案,为此,作者在梳理宋初三朝科举和学校发展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梳理了唐宋科举和学校发展的历史情况及其内在的制度变迁机理,并在唐宋教育转型的理论框架下给予阐述。
展开
精彩书摘
  《论唐宋教育转型:基于宋初科举和学校发展的研究》:
  (一)科举出身的主导:唐型官僚贵族学校的衰落
  隋唐中央官学教育在继承魏晋南北朝的学校教育低谷期以后,终于迎来了学校教育的辉煌时期。在科举取士没有成熟以前,皇权政治重视对官学教育的投入,希望通过学校教育的门槛,来均衡调节门阀贵族们的子弟入仕权限。既可以防止门阀贵族子弟无甄别地进入官僚系统,又可以通过学校儒经教育培养人才。此点可以解释隋唐皇权政治振兴以后,对于官学教育寄予了厚望,成就了中古时期的学校教育辉煌。
  唐初科举主要是面向庶族和平民选拔人才以充实官员队伍,最初科举定格于与杂色人流同等的地位,故而由吏部考功员外郎负责即可。科举考试的激烈竞争,也确实选拔了一批优秀人才进入官僚队伍,这使得科举考试的地位逐步提升。武则天在执政以后,出于对自身统治合法性的考虑,对关陇贵族集团实行了排斥政策,传统贵族特权学校自然再也无法垄断重要官职的出身,大量非学校出身的士人进入统治集团,其中科举取士的重要性自然也得到了大幅提高。这可以解释高宗后期到中宗神龙复辟之前,唐代中央官学教育废殆20年的现象。同时,进士科考试加试杂文,这种杂文后来演变为诗赋,由于诗赋本身具有易于甄别考生水平高低的特性,使其地位空前提高,进一步打压了以讲述儒经为主的官学教育的地位。玄宗朝以后的官学教育再次振兴,在科举和学校之间,重心曾一度回到学校。《唐摭言》记载:“开元已[以]前,进士不由两监者,深以为耻。”①可见,在贞观、开元时期,朝廷取士显然是以学校为主,以科举为辅的关系。但自然的平衡让科举的砝码加重,学校教育被科举考试干扰的情况日益严重。朝廷为了应对这种局面,采取的措施是在天宝末年停掉乡贡,以确保中央官学教育,此种政策颁布本身也可以反证唐代中前期,除武则天朝情况特殊以外,政策优先照顾的还是官学教育。
  但随着安史之乱的发生,统治者再也无力恢复庞大的官学教育体系,朝廷日益倚重科举取士。安史之乱一结束,礼部侍郎杨绾的上疏,就引发了一次关于贡举和学校教育恢复工作的大讨论,唐后期朝廷也曾多次希望重振官学教学,但这些努力的成效不佳。其根本原因在于,朝廷已经离不开科举选拔人才的模式,而科举出身占优必然会挤压官学教育的空间。一方面是科举出身对官学毕业出身的替代效应,另一方面是科举考试以诗赋、帖经为主,而官学教育则以儒家经义为主,即使考帖经的明经科,也不过是考察考生的记忆背诵能力,与官学教育基本无关。根据开元十七年(729)国子祭酒杨场的上奏可知,每年明经进士科及第人数不过百人,其间东西国子监三千学员所分得的名额不过一二十人。可见,即使入官学读书,要获得科举出身的概率也是极低的。在这种情况下,官学教育的激励机制必然完全失灵。入国学读书学习的优秀与否,并不是决定学生出路的主要因素,决定学生出路的是能否进入更高级特权的学校,是能否找到荐举关系或其他门路,真正通过勤奋拼搏最终及第的百不过一。在这种扭曲的激励机制下,唐代国学教育出现塌方式的学风败坏和纪律废弛,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唐宋教育转型总论
一 唐宋教育转型的内涵
(一)唐型科举向宋型科举的转型
(二)唐型学校向宋型学校的转型
二 唐宋科举转型的政治基础
(一)科举制成熟的基础之一:分权政治走向集权政治
(二)科举制成熟的基础之二:武人政治走向文人政治
(三)科举制成熟的基础之三:扩大取士重建皇权政治
三 科举制与唐宋学校的转型
(一)科举出身的主导:唐型官僚贵族学校的衰落
(二)配套科举考试:唐宋民间书院的兴起
(三)反思科举考试:宋前期建学运动的兴起

第二章 唐型科举向宋型科举的转型
一 科举管理权限的集中化
(一)唐代科举的详覆和覆试制度
(二)五代科举的详覆和覆试
(三)宋初殿试制度的确立与巩固
(四)宋初殿试制度的完善
二 科举取士数量的扩大化
(一)唐五代至宋太祖朝的科举取士数额相对稳定
(二)宋太宗朝科举取士的骤然上涨
(三)宋真宗科举取士数额的脉冲式高峰
三 科举考试性质的纯粹化
(一)唐代科举中的荐举风气
(二)宋初限制荐举的背景与措施
(三)科举条制细化杜绝考官作弊
(四)纯粹考试制度的形成
四 科举解试制度的规范化
(一)唐代解试制度及其破坏
(二)五代解试制度的初步恢复
(三)宋初对解试制度的规范建设

第三章 唐型学校向宋型学校的转变
一 学校等级属性的平等化
(一)唐中前期等级制官学的极致繁荣
(二)唐中后期等级制官学的长期萧条
(三)宋初遗存等级制的国子监办学属性
(四)宋初国子监的办学不振
(五)宋代面向庶士开放的太学兴起
二 学校儒学信仰的普及化
(一)唐代依学建庙的“庙学”体制
(二)五代至宋太宗时期的孔庙建设
(三)宋真宗朝后的依庙建学
(四)宋初庙学与儒学复兴运动
三 学校民间办学的官方化
(一)唐代山林书院的兴起
(二)唐末五代家族书院的发达
(三)宋初书院兴办的官方背景

第四章 唐宋教育转型的路径特点与动力机制
一 唐宋教育转型的渐进路径特点
(一)宋初教育制度继承性的特点
(二)宋初教育制度渐变性的特点
二 宋初科举制走向成熟的动力机制
(一)唐五代至宋初的贡举人数上涨趋势
(二)大规模考生群体助推了取士数额的扩大
(三)大规模考生群体助推了科举制度的规范
(四)自上而下规范科举的政策性力量
三 唐宋学校发展变迁的动力机制
(一)唐代官僚贵族官学衰落的动力机制
(二)唐宋间书院教育主导的动力机制
(三)宋前期官学教育发展的动力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