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中国化研究
0.00     定价 ¥ 69.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20341370
  • 作      者:
    袁琳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4-01
收藏
作者简介
  袁琳,女,1974年12月出生,湖北恩施人,法学博士,副教授,现就职于湖北民族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研究、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等。先后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省部级课题的研究,在《社会主义研究》《求索》《人民论坛》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展开
内容介绍
  《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中国化研究》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致力于回答“建设什么样的社会、怎样建设社会”的问题,通过全面系统地梳理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在中国从认识到接受,再到实践发展与丰富创新的历史过程,分析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指出当代中国社会建设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为指导,在目标上注重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社会的公平正义、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和社会的自由发展,在措施上要认清国情、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力加强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依靠劳动人民和具备世界眼光,强调以民生建设为根本来推进社会建设,注重社会体制、社会结构与社会规则建设方面的实践创新,加强社会治理,加快社会事业的发展。
展开
精彩书摘
  《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中国化研究》:
  第一,协调中国共产党与非党人士之间的矛盾。
  早在1937年5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一文中就指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包括资产阶级等一切同意保卫祖国的人,中国共产党人的目标是建立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它包括无产阶级、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及一切国内同意民族和民主革命的分子”。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共产党在执政的边区进行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尝试。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毛泽东强调,抗日民主政权,不是资产阶级或无产阶级一个阶级的专政,而是抗日民族与民主的政权,包括了无产阶级在内的各革命阶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边区建立抗日民主政权,要吸收大量的共产党外人士,共产党员只能占三分之一,中间派要占三分之一,进步的左派人士占三分之一。通过“三三制”,协调了中国共产党与非党人士之间的矛盾。
  第二,协调地主与农民、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边区多在偏僻的农村,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十分突出,为争取地主成为抗日民族的一员,必须解决好这一矛盾。全面抗战爆发之前,共产党就宣布,停止没收地主的土地,保障了地主的土地所有权。但是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必须削弱,因此在抗日根据地实行了减租减息政策,农民在地主减租减息后交租交息。通过减租减息政策,有效地缓解了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对于资本家与工人之间存在的矛盾,根据边区的实际情况,几乎没有官僚资产阶级,主要存在的是民族资产阶级。共产党在边区的政策,一方面保障民族资本家有利可图;另一方面扶助工人,保障工人吃饭穿衣的权利。毛泽东指出,解放区要使“农民普遍取得减租利益,使工人和其他劳动人民取得酌量增加工资和改善待遇的利益;同时又使地主还能生活,使工商业资本家还有利可图”。
  第三,协调党政军与民众之间的矛盾。
  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扫荡”,国民党反动政府对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导致根据地资源匮乏,军民生活困难,出现了党政军与民众之间相互争夺利益的矛盾。
  边区政府号召,党、政、军、民组织起来,开展大规模的生产运动,自己动手,发展经济,保障供给。陕甘宁边区的军队、机关、学校马上行动起来,开始开荒种田、纺纱织布、饲养牲畜、建设各种工厂生产枪炮、衣被、文具等各种物资。王震带领八路军三五九旅开进荒无人烟、野狼成群的南泥湾,不到三年,将荒原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实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目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在频繁的“扫荡”中,一面战斗,一面生产,农业、工商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许多部队机关和学校达到了粮食、蔬菜、衣服以及其他生活物资的部分自给或全部自给,实现了“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的目的。
  同时,边区政府实施了“精兵简政”政策,发布《中央关于精兵简政的通知》《陕甘宁边区简政实施纲要(草案)》等文件,先后组织了三次大规模的“精兵简政”运动,适当紧缩部队,缩减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但是不能削弱军队的战斗力。相反,更应该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增强部队的战斗力。通过缩减人员数量,从而大大减少了军队、政府机关的消费性支出,减轻了民众的负担。
  ……
展开
目录
一 导论
(一)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二)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三)概念界定
1.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2.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中国化
3.社会建设
4.当代中国社会建设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重点
3.研究难点
4.研究方法

二 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中国化的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中国化的理论背景
1.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建设思想
3.其他相关的国外社会建设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中国化的实践基础
1.先进中国人初识马克思主义时期的实践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实践
3.社会建设初步探索时期的实践
4.改革开放时期的实践

三 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一)启蒙时期:先进中国人初识马克思主义(1917-1927年)
1.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对理想社会模式的追求(1917-1921年)
2.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理想社会模式的初次尝试(1921-1927年)
(二)奠基时期: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社会建设探索(1927-1949年)
1.全面抗战之前社会建设的局部实践(1927-1937年)
2.全面抗战之后社会建设的局部实践(1937-1949年)
(三)探索时期:中国共产党全国执政的社会建设探索(1949-1978年)
1.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全方位社会建设的尝试(1949-1956年)
2.全面社会建设探索时期的社会建设新实践(1956-1966年)
3.社会建设曲折时期的挫折与发展(1966-1978年)
(四)发展时期:中国共产党全面社会建设的不断深入(1978年至今)
1.总体小康社会之前社会建设的发展(1978-2000年)
2.总体小康社会之后社会建设的创新(2000年至今)

四 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中国化的理论内涵
(一)社会建设的目标
1.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3.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
4.实现社会的自由发展
(二)社会建设的措施
1.认清国情——前提
2.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物质基础
3.大力加强法制建设——重要保证
4.不断加强党的建设——领导力量
5.依靠劳动人民——依靠力量
6.具备世界眼光——重要条件

五 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理论思考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中国化产生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
2.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内容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
1.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是坚持与创新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三)从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理解当代中国的社会建设
1.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
2.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
(四)从现代化角度考察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中国化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
1.中国的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中国化
2.中国的现代化与当代中国的社会建设

六 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实践创新
(一)坚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为指导
(二)民生建设是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根本
(三)社会体制是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核心
(四)加快社会结构建设,完善现代社会体系
(五)从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共同发展到加强社会治理
(六)创新社会规则体系
(七)加快社会事业的发展

七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