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识别码》精选了160多个关键词,涵括共和国具有代表性的标志、地标、历程、制度、法律、战略、思想等,构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识别码”。通过这些“识别码”,从“标识”“界定”的角度,系统而全面地回顾共和国的历程、展示共和国的形象、总结共和国的经验,从整体上描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的基本面貌,准确地界定共和国的身份和地位。
国歌
国歌,是被一个国家的政府和人民确认代表该国政府和人民意志、作为国家象征、固定在国家庆典等重要场合正式演奏演唱的歌曲,是用来表现一个国家民族精神、歌颂和鼓励民族自信和凝聚力的代表性歌曲。
世界上最早有国歌的国家是荷兰。1569年,荷兰人民高唱《威廉颂》抵抗西班牙统治者。后来,《威廉颂》广泛传唱,深受人民喜爱,最终被定为荷兰国歌。
继荷兰之后,其他国家也相继制定了自己的国歌。这些歌曲,有的是表达爱国情怀的,有的是颂扬某种价值观。美国的国歌是《星条旗之歌》。法国的国歌是《马赛曲》。苏联曾长期把《国际歌》当作国歌。1940年开始征集新国歌。1944年由音乐家亚历山德罗夫创作、诗人米哈尔科夫填词的《牢不可破的联盟》入选。1977年,米哈尔科夫修改歌词,剔除了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成分。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将19世纪“俄罗斯音乐之父”格林卡的作品《爱国者之歌》作为国歌。但它没有歌词,曲调也不上口。2000年,普京总统认为苏联国歌更有气势和感染力,建议恢复原曲作为俄罗斯国歌。由米哈尔科夫创作的歌词从150个预选方案中再次被选中。2001年1月1日零时,新国歌《俄罗斯,我们神圣的祖国》正式启用。
中国在清代以前,闭关锁国,也没有国歌。1880年,曾纪泽提出谱写国歌的建议,并亲自谱写《普天乐》作为“国乐”草案,上呈朝廷,未获批准,仅在海外外交仪式上演奏。1896年,李鸿章作为外交特使赴欧洲访问,需要在欢迎仪式上演奏国歌,便对王建的一首七绝诗加以改编,配以《茉莉花》古曲,临时作为国歌使用,后来成为清朝对外场合的代国歌,称《李中堂乐》。1911年10月4日,清政府“谕旨颁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首国歌《巩金瓯》,由严复作词。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征集国歌,确定了一首《五旗共和歌》。1915年5月,袁世凯把一首《中华雄立宇宙间》的歌曲作为国歌。1919年,北洋政府将《尚书》中的《卿云歌》配上乐曲作为国歌。北伐之后,国民党将1924年孙中山对黄埔军校的训词作为国民党党歌。1930年,许多国民党人提议将该党歌作为国歌。经设立国歌编制研究委员会研究,1937年6月,正式把国民党党歌作为国歌。
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华民族危在旦夕。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电影业公司拍摄了一部名为《风云儿女》的电影。其中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风云儿女》放映后,《义勇军进行曲》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激励着中华儿女走上抗日前线,挽救民族危亡。
1949年,在筹备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过程中,需要制定新的国家标志,为此向全国征集国旗、国徽、国歌。至8月24日,收到有关国歌的稿件350多件。此后又征集一次,至9月21日,共收到应征国歌的稿件632件,歌词694首。讨论过程中,对这些歌曲都不尽满意,于是有人主张暂用《义勇军进行曲》代国歌。但因原歌词中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等词句,有人主张修改一下。张奚若、梁思成认为这首歌曲是历史性的产物,为保持其完整性,词曲最好不作修改,并举法国的《马赛曲》为例。黄炎培先生也赞成不修改歌词。毛泽东和周恩来赞成“安不忘危”的思想,赞同和支持歌词不改。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了4个决议案,其中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在开国大典上,伴随着五星红旗的冉冉升起,《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响起。
1949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对国歌作了如下解释:“义勇军进行曲是十余年来在中国广大人民的革命斗争中最流行的歌曲,已经具有历史意义。采用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现时的国歌而不加修改,是为了唤起人民回想祖国创造过程中的艰难忧患,鼓舞人民发扬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热情,把革命进行到底。这与苏联人民曾长期以国际歌为国歌,法国人民今天仍以马赛曲为国歌的作用是一样的。”
此后17年,《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一直在重大场合唱响。但到“文化大革命”之时,田汉被作为“四条汉子”之一受到迫害,他写的歌词不能再唱,于是国歌只有乐曲而不能唱词了。
1978年,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新的国歌歌词。国歌的作者被注明为“聂耳曲,集体填词”。对新的国歌歌词一直存在不同意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田汉得到平反。从1980年到1982年,宪法修改委员会收到大量意见,建议废除1978年通过的国歌歌词,恢复1949年全国政协一届一次会议决定的《义勇军进行曲》。同时,建议像全国政协一届一次会议那样,作一个决议把国歌确定下来。
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决定,恢复《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撤销本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78年3月5日通过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决定。
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正式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2017年9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规定:“国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一切公民和组织都应当尊重国歌,维护国歌的尊严。”
第一章 国家标识
一、国家 / 2
二、国名 / 5
三、中华民族 / 9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 / 13
五、国歌 / 16
六、国旗 / 19
七、国徽 / 23
八、国土、领土和版图 / 25
九、国籍 / 28
十、语言文字 / 30
十一、人民币 / 32
十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 35
第二章 国家地标
一、首都北京 / 42
二、中南海 / 46
三、天安门广场 / 48
四、人民英雄纪念碑 / 51
五、人民大会堂 / 52
六、国家博物馆 / 55
七、毛主席纪念堂 / 58
八、全国政协礼堂 / 60
九、京西宾馆 / 63
十、钓鱼台国宾馆 / 65
十一、故宫 / 68
第三章 国家道路和指导思想
一、新民主主义 / 74
二、社会主义 / 76
三、改革开放 / 79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81
五、毛泽东思想 / 84
六、邓小平理论 / 87
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90
八、科学发展观 / 91
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93
十、党的基本路线 / 96
十一、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 98
十二、人民当家作主 / 101
十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 104
第四章 国家制度
一、共同纲领 / 108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111
三、国家性质 / 116
四、国家结构 / 118
五、行政区划 / 120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 122
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124
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127
九、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130
十、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 133
十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 135
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 138
十三、五年计划 / 140
十四、计划经济 / 142
十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145
十六、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 147
十七、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 150
第五章 国家政权
一、公民 / 154
二、政府 / 156
三、国家主席 / 158
四、国务院 / 161
五、监察委员会 / 163
六、人民法院 / 166
七、人民检察院 / 168
八、尊重和保障人权 / 170
九、政治体制改革 / 172
十、政府机构改革 / 177
第六章 国家领导力量和群团组织
一、中国共产党 / 182
二、中国共产党章程 / 184
三、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 / 186
四、改革开放后历次党代会 / 188
五、中共中央 / 191
六、中央军委 / 193
七、中央纪委 / 196
八、中共地方组织 / 198
九、中共基层组织 / 201
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203
十一、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 206
十二、全面从严治党 / 208
十三、共产党员 / 213
十四、领导干部 / 215
十五、党校和干部学院 / 218
十六、民主党派 / 221
十七、工会 / 223
十八、共青团 / 226
十九、妇联 / 228
第七章 国家战略
一、综合国力 / 232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 / 234
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237
四、“三步走”发展战略 / 239
五、小康社会 / 242
六、“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 245
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 247
八、科教兴国战略 / 249
九、人才强国战略 / 252
十、可持续发展战略 / 254
十一、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 / 257
十二、全面深化改革 / 259
十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262
十四、新发展理念 / 264
十五、五大文明建设 / 267
十六、生态文明建设 / 269
十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272
十八、创新驱动战略 / 275
十九、扶贫开发战略 / 278
二十、乡村振兴战略 / 281
二十一、“互联网+” / 283
二十二、国家安全战略 / 286
二十三、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 289
二十四、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 / 293
二十五、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295
第八章 国家精神
一、共和国的精神典范 / 302
二、工业学大庆 / 306
三、农业学大寨 / 308
四、向雷锋同志学习 / 310
五、学习焦裕禄 / 313
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 315
七、精神文明建设 / 318
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320
九、革命遗址 / 323
十、文化遗产 / 326
十一、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 327
第九章 国家科学文化和社会生活
一、向科学技术进军 / 332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334
三、高考制度 / 337
四、中国科学院 / 339
五、中国工程院 / 343
六、中国社会科学院 / 346
七、建设创新型国家 / 348
八、国家科学技术奖 / 352
九、文化 / 356
十、双百方针 / 358
十一、京剧 / 360
十二、央视春晚 / 362
十三、国家大剧院 / 365
十四、新闻联播 / 369
十五、国球 / 370
十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373
十七、户籍制度 / 376
十八、住房制度 / 379
十九、离退休制度 / 383
二十、中国传统节日 / 385
二十一、法定节日和纪念日 / 389
二十二、法定工作时间 / 392
第十章 国家对外开放
一、对外开放 / 396
二、利用外资 / 400
三、经济特区 / 404
四、开发开放浦东 / 408
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411
六、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 414
七、“一带一路” / 416
第十一章 国家防务和军队
一、中国人民解放军 / 422
二、军衔制、薪金制和义务兵役制 / 426
三、历次裁军 / 429
四、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 / 432
五、中国的航空母舰 / 433
六、阅兵仪式 / 436
七、国防和军队改革 / 440
第十二章 国家统一
一、“一国两制” / 446
二、两岸关系 / 450
三、香港回归 / 455
四、澳门回归 / 459
第十三章 国家对外关系
一、外交关系 / 464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466
三、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469
四、三个世界理论和“一条线”战略 / 471
五、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473
六、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 477
七、政党外交 / 479
八、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482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