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如何破?新时代干什么、怎么干、为谁干?当前,党中央重拳出击,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紧锣密鼓出台新政为实干者“松绑”,为实干派“撑腰”。为此,本书紧扣中央新精神,紧跟当前新形势,靶向瞄准党员干部思想作风上的难点、盲点、痛点,总结出新时代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12种新担当、新作为、新干法,以启发和激励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增强本领、转变作风、真抓实干,开创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本书观点新锐,案例生动,见解独到,极具启发性、教育性和实用性,党员干部阅读本书,可以切实达到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的目标。同时,本书也特别适合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相关人员阅读参考。
第一章 想干事
一、干部要想干愿干积极干
不管在哪个层面总结推广改革经验,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根据实际作差别化处理。要激励干部作为,拿出一些专门的举措来,让改革者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
——2018 年7 月6 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指出
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既要想干愿干积极干,又要能干会干善于干,其中积极性又是首要的。党组织对待干部,既要严格管理,又要热情关心。要保护作风正派、锐意进取的干部,真正把那些想干事、能干事、敢担当、善作为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班子中来。
——2016 年3 月7 日,习近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黑龙江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日益深入,党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和措施受到全国上下的一致拥护,但也出现了某些消极情绪、观望态度,在工作中出现了为官不为、懒政怠政、在岗不在状态、怕出事、多干不如少干、少干不如不干等不和谐氛围和声调。针对这一苗头,《人民论坛》做了一次较大范围的官员心态调查。其中一项内容是“官员干事顾虑什么、郁闷什么、怕什么”。
如今官员最怕“工作上出事儿”,最郁闷“工资收入较低”,最大的顾虑是“触动利益,易得罪人”。《人民论坛》记者走访发现,新一轮从严治吏与强力反腐赢得上下交口称赞,官场风气为之一新。但隐性福利少了、权力空间小了、监督问责严了,也让相当一部分官员不适应,心态有些不稳定。这种摇摆,按照程度由轻到重,表现为“郁闷”“顾虑”和“害怕”,从中可大略一窥如今官员的心态。64.4% 的受访者认为当下官员最怕“工作上出事儿”;当下官员更加“爱惜羽毛”,但“求稳怕乱”心态束缚干事手脚。数据显示,除“工作上出事儿”以64.4% 的得票率居榜首外,官员最怕的事,依次还包括“被媒体、网络关注”(51.4%)、“腐败问题露馅”(42.6%)、“被其他官员牵连”(32.2%)和“被钓鱼腐败”(21.2%)。不论是“工作上出事儿”,还是“被媒体、网络关注”“腐败问题露馅”“被其他官员牵连”和“被钓鱼腐败”,都有着众所周知的缘由,是当下官员心态的真实白描。值得关注的是,我们发现:部分基层官员的“不出事逻辑”有了升级版。在过去,“不出事逻辑”主要形容政府在社会管理领域的“捂盖子”,如今,这种逻辑开始放大到经济发展等领域。官员对与职务相关的经济行为非常注意,这种谨慎无可厚非。然而,一些官员过于惧怕“工作上出事儿”和“被媒体、网络关注”,求稳怕冒,对有利于经济发展但需要创新精神、需要闯劲的事情往往能拖就拖,能不办就不办,主要精力放在了“安全”上。这反而影响了改革创新的胆略与勇气,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推进缓慢了下来,甚至有些领域出现了维持现状的苗头。
(摘编自《人民论坛》2014 年7 月下期)
《人民日报》2014 年6 月25 日也对这种思想和行为苗头做了批评总结:一些人觉得要求严了,“当官没劲了”,在岗找不到感觉,干事提不起精神;一些人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的心态,不收礼不吃请了,但该做的事也不做了;有的以差旅费报销太严为由,该出差的不出了,该下乡的不下了;甚至有的离开宴请吃喝,就不知道该怎么工作了。
……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