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产业振兴: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的乡村产业体系建设
0.00     定价 ¥ 48.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54221068
  • 作      者:
    董彦岭
  • 出 版 社 :
    中原农民出版社、红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10-01
收藏
编辑推荐

1.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学习读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2.实用性、可操作性强,是基层党政机关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用指南

本书为基层党政机关发展现代高效绿色农业,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努力形成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的乡村产业体系,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以及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方法。

3.本书内容生动有趣,语言通俗活泼,图文并茂,不仅有知识拓展、案例分析,还有专家观点、延伸阅读等特色板块,形式多样,可以帮助读者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本书装帧精美,采用特种纸双色印刷。


展开
作者简介

丛书主编

顾保国 复旦大学政治学硕士、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后,现任红旗文稿杂志社社长。主要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宏观经济理论、现代企业理论等。出版《伟大的梦想》《幸福论》《企业集团协同经济研究》等10多部著作,在《求是》《红旗文稿》《党建研究》《学习时报》等国内报刊发表学术文章100多篇,各类研究成果达200多万字。

崔友平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一批山东省高校重点学科首席专家,全国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理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出版《历史的轨迹》《熨平经济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研究》等著作,主编《两个转变与通货膨胀和失业》《政治经济学》等著作和教材,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本书作者

董彦岭 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山东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山东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和中小企业融资领域的研究。出版《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研究》等学术著作3部,主持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10余项,在《经济学动态》《金融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产业兴,则经济兴、农村兴。乡村产业振兴,就是要形成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的乡村产业体系,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扣《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从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完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等9个方面,深入阐述了在新时代如何建设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的乡村产业体系,旨在为省市县乡村各级党政机关提供政策上的分析、具体实施措施,以及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方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本书以问题为导向,是各级党政机关公务员学习贯彻《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参考读物。


展开
精彩书摘

一、健全粮食安全保障机制

围绕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健康中国战略,守住安全底线,努力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建立全方位的粮食安全保障机制。按照“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要求,持续巩固和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一)鼓励加工流通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开展自主储粮和经营

目前我国粮食仓容压力巨大,“藏粮于民”是缓解仓容压力非常有效的途径。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粮规模越来越大,粮食产量越来越多。每到粮食收获季节,如果没有粮食仓储设施,粮食不能及时出售,大量堆放容易导致发霉变质,致使一年的心血付诸东流。因此,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于建设粮食仓储设施有着越来越强烈的愿望。

但是随着粮食连续多年增产,一些地区存在严重仓容不足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合作社和种粮大户已经认识到存储环节对于提高种粮收益的重要性。存储环节是种植粮食的终端环节,也是种粮赚钱与否最关键的环节,粮食储存不了、储存不好,就没有办法实现种粮效益最大化。鼓励合作社、种粮大户等建设带有烘干设备的粮库,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仓容压力;提高粮食仓储能力,建设带有烘干设施的粮食仓储设施,就可以掌握销售时机和市场动向,实现种粮效益最大化。从自身经济效益来讲,有利于实现种粮收益最大化;从社会效益来讲,能够实现“藏粮于民”,缓解粮食仓容不足的难题。

政府要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从提高粮食产量、减少粮食产后损失、提高粮食经济效益角度出发,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所需的资金、技术和服务。从粮食流通领域来说,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建设“粮食银行”,为农民提供统一烘干、统一加工、统一储存、统一销售的服务,可以较好地解决农民存储粮食难题。要大力推广科学储粮和粮食烘干技术,满足日益增长的储粮需求。

(二)加快完善粮食现代物流体系

目前我国粮食现代物流与供应链整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粮食安全日益面临着国内高成本“地板”和国外低价格“天花板”的双重挤压、社会性存粮不断减少与各种突发事件频发的双重挑战、资源“红灯”和补贴“黄线”的双重约束,以及可能的粮食减产与局部战争的双重影响等,亟须通过供给侧改革等提高粮食产能及生产的有效性。如何根据环境变化不失时机地适应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调整与供应链整合,综合提高国内外粮食生产与进口的有效性、安全性与应急响应性,就成了未来粮食现代物流的关键。

1. 强化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建设

按照“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紧密结合要求,以及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调整部署,加快完善“八大粮食物流通道”,优化“两横五纵”重点线路。合理布局粮食收购、仓储、加工、周转等不同环节基础设施,推动建设一批粮食接发设施,支持建设一批中转仓、铁路专用线、内河沿海码头以及重要物流节点项目和综合性物流园区。

2. 突出科技作用

大力促进粮食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粮食物流新技术的研发应用,推广新型专用运输工具及装卸设备,着力打通粮油配送“最后一公里”。打通粮食科技与粮食产业经济结合的通道,加快推动粮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一步推进实施“科技兴粮”工程,切实增强粮食行业创新驱动能力,使粮食物流为粮食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支撑,把粮食物流效率的提高与粮食行业效益的提升结合起来。

3. 进一步重视粮食信息化的引领作用

积极遵循并运用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理念,全面推动行业信息化建设,以及在业务管理、宏观调控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加快推进信息化和粮食行业发展深度融合,广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造传统粮食行业,加快推进“粮安工程”智能化升级改造,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粮食收购、仓储、物流、加工、供应、质量监测监管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消除“信息孤岛”,实现互联互通。

(三)全面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完善监督考核机制

各地应该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工作,坚持问题导向,层层压实责任,认真开展本地区考核工作。通过严格考核,增强粮食安全责任意识,进一步提高地方政府对粮食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大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力度,有效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

1. 落实属地管理责任

第一,厘清监管范围、内容和责任清单。按照国家和省《食品安全法》等有关法规、文件要求,进一步明确部门监管内容与职责,落实人员,细化责任,做到既无监管盲区,又避免交叉重复与职责不清。

第二,强化粮食质量安全属地监管责任落实与追责。制定并严格实行粮食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完善责任体系。

第三,强化粮食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要明确或设立负责质量安全监管的职能处室,确保基层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负责。

第四,建立责任约谈机制。县级以上粮食部门对本地区经营活动中存在质量安全隐患,且未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隐患的粮食经营者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进行责任约谈,要求其立即采取相应措施,杜绝和消除隐患。

第五,建立超标粮食处置长效机制。要明确超标粮食处置相关环节的监管部门及职责,加快研究重金属超标粮食退出最低收购价范围后的收购、处置等相关政策措施,逐步建立和完善超标粮食应急收购处置体系。

2. 督促企业履行粮食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第一,强化粮食经营企业主体责任。督促企业完善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制度建设,强化企业主要负责人首负责任,落实质量安全相关人员岗位责任,严格执行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追究制度。

……


展开
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把饭碗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

一、健全粮食安全保障机制 / 002

二、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 / 010

三、提升农机装备水平 / 021

四、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 / 028

第二章 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一、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 / 042

二、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 048

三、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 056

第三章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农业的全球竞争力

一、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 068

二、培育提升农业品牌 / 079

三、构建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 / 086

第四章 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农业现代化的机制保障

一、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 100

二、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 106

三、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 113

四、促进小农户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 120

第五章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一、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 / 128

二、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基地 / 134

三、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 140

第六章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让农民种地不吃亏

一、加大支农投入力度 / 150

二、深化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改革 / 155

三、提高农业风险保障能力 / 164

第七章 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以延链扩链提升产业价值

一、优化乡村产业体系 / 172

二、培育新产业新业态 / 180

三、打造新载体新模式 / 186

第八章 完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有参与感和获得感

一、提高农民参与度 / 196

二、创新收益分享模式 / 204

三、强化政策扶持引导 / 215

第九章 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创新是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培育壮大创新创业群体 / 224

二、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 232

三、建立创新创业激励机制 / 239

后 记 / 249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