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空间视角下的场景传播研究:以社会化媒体为切入点
0.00     定价 ¥ 65.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20344104
  • 作      者:
    梁旭艳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5-01
收藏
作者简介
  梁旭艳,女,1978年生,山西昔阳人,山西财经大学新闻与艺术学院教师。1997-2001年就读于山西师范大学,获得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学位;2001-2004年就读于宁夏大学,获得古代文学专业硕士学位;2004-2014年在山西运城学院中文系执教;2014-2017年就读于四川大学,获得文艺与传媒专业博士学位;2017年至今在山西财经大学新闻与艺术学院执教。主要从事文化与传媒、新媒体等方面的研究,在《现代传播》《出版发行研究》《新闻界》《编辑之友》发表论文数篇。
展开
内容介绍
  《空间视角下的场景传播研究:以社会化媒体为切入点》研究的是移动互联时代新出现的一种传播方式——场景传播,内容新颖,资料丰富,观点独到。从空间视角切入,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研究的背景、内容、方法及意义价值,二是对文献的梳理。第二章阐述场景概念的厘定及重要性;第三章到第七章分别研究场景传播中的空间与时间、空间与技术、空间与权力、空间与主体、空间与交往。
  《空间视角下的场景传播研究:以社会化媒体为切入点》可作为高等院校“新媒体研究”“数字媒体概论”“传播学理论”等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参考教材,适合新闻传播学、广告学等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学习,也可作为新媒体爱好者的自学用书。
展开
精彩书摘
  (二)场景:社群文化的助推力
  微信出现后,其圈群的设定,为社群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人们能快捷迅速地发现和加入自己感兴趣的群,林林总总功能不同的群被建立起来。人们在自己喜欢的群里与爱好相近者就某一话题展开各种讨论,对相关信息互通有无,甚至通过线上关联线下,这样就无形中扩大了社群文化。不仅如此,微信作为目前人们最重要的社交平台,本身便是个性化信息的集散地和发源地,也是广告商和商家必争之地。当下的社群营销方式就是基于圈群的共同点展开,采取一窝端的方式。这种社群营销也进一步推广了社群文化的影响力。以下以较具特色的青年亚文化为例来说明。
  亚文化是与主流文化相对而言的,在文化符号学研究中有一普遍规律,即对立两项的不对称。一般把出现和使用频率高的一项称为正项,反之称为异项或标出项。在此,主流文化为正项,亚文化为异项或标出项。亚文化区别于主导文化以及其他文化类型的主要标志就是有着一套风格鲜明,内涵丰富的符号系统。一方面,这种特有的符号系统是青年群体自己的话语方式,以此区别于成人世界和父辈社会的存在方式。如火星文就是他们特有的表达方式。另一方面,亚文化群体刻意构建的符号系统是群体成员之间的约定俗成或共同创造,符号的使用和风格的形成,强化了他们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价值认同。与此同时,特定群体也通过符号系统与其他的亚文化群体构成区隔①。如迪克·赫伯迪克笔下的朋克一族就通过非常出格的发型、衣着打扮和佩饰等符号标出自己。“额上的卷发和皮夹克、小羊皮软底男鞋和尖头皮鞋、橡胶底帆布鞋和帕卡雨衣、摩登族的平头和光头仔的步伐、紧身瘦腿和色彩鲜艳的袜子、紧身短夹克和笨重的街斗钉靴,这乱糟糟的一切物体能够既‘各就各位’,又显得‘不合时宜’,这多亏有了惊世骇俗的黏合剂——安全别针与塑料衣、既令人畏惧又让人着迷的缚皮带与绳索”。①新媒介技术与青年亚文化存在一种天然的紧密性,属于异形同构。一方面,青年群体总是新媒介技术的积极研发者、热情使用者和大力推广者,而每一种新媒介技术的应用都会催生出不同的青年亚文化实践。另一方面,网络媒介技术本身就带有破坏性,它天生携带着平等、公开、共享等特质就是对传统权威的一种破坏和反抗,与青年亚文化的气质不谋而合。②就移动互联时代的场景传播而言,它对青年亚文化产生的影响是深刻和巨大的。具体来说有几个方面:
  第一,新的场景传播改变和丰富了青年亚文化的存在形式和符号表意功能。传统的青年亚文化表达有自己特定的场景和符号系统。他们惯常活动的空间分布在街角、酒吧、广场、地下空间等,经常使用一些外在的符号标出自己,如服装、音乐、风格等。移动互联的场景时代,在技术的支撑下形成很多新的青年亚文化社群,如自拍族、御宅族、同人族、迷族等,进一步丰富了亚文化圈子。同时,青年亚文化活动的空间由现实转向了虚拟,形成了网络上的各种论坛、小组、群、圈子。青年亚文化也不再借助出格的行头标榜自己,更青睐于使用新媒介技术来表情达意,利用微信、微博、QQ,杂糅多媒介手段文字、图像、声音,轻松自如地参与到亚文化的生产和传播中。
  第二,移动互联时代的场景技术,使得连接越来越便捷,在大数据和LBS地理技术的支撑下能很快地找到与自己意气相投的社群,进而进行线上或线下的各种活动,还能使得服务更本地化。移动互联时代,实时在线和移动交互,使人们的社交自由得到极大提升,血缘关系、时空区隔、身份属性等符号限制条件不断被弱化,共同的兴趣爱好、价值观等新的符号范式不断增强。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现状
(一)关于场景传播的文献
(二)关于空间转向的文献
三 研究的问题、对象、方法和内容
(一)研究的问题
(二)研究的对象
(三)研究方法及视角
(四)研究内容
四 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二章 场景传播概念的厘定及重要性
一 场景及场景传播概念的界定
(一)语言学研究中的语境或情境
(二)早期传播学研究中的情境
(三)场景传播中对“场景”的界定
(四)本书中的场景及场景传播
二 场景传播相关概念
(一)微信
(二)泛在传播
(三)泛在网络与传感器、物联网的关系
(四)VR/AR/MR
三 场景的重要性
(一)场景:价值的决定力
(二)场景:社群文化的助推力
(三)场景:流行的引爆力

第三章 场景传播中的空间与时间
一 时空观念概述
(一)被建构的时间与空间
(二)时空关系的历史观
二 时间、空间与身体的关系
(一)自然的时空观:时间、空间与身体紧密结合
(二)技术的时空观:时间、空间与身体的分离
(三)媒介时空观:时空及身体严重分离
(四)场景传播的时空:时空与身体的合
三 时间与空间的关系
(一)大众媒介时代:时间消灭空间
(二)网络媒介时代:空间消灭时间
(三)场景传播时代:时空融合

第四章 场景传播中的空间与技术
一 技术对空间的单向作用到相互作用
(一)前大众媒介时代:技术依附空间
(二)印刷媒介时代:技术对空间的联结和区隔
(三)电子媒介时代:技术对空间的复制、再生产
(四)网络媒介时代:技术创造了流动空间
……
第五章 场景传播中的空间与权力
第六章 场景传播中的空间与主体
第七章 场景传播中的空间与交往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