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汉语国际教育语境中的文化张力
0.00     定价 ¥ 42.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19255824
  • 作      者:
    李春雨
  • 出 版 社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2019-04-01
收藏
作者简介
  李春雨,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2010年赴美国西点军校外语系访学和任教。2012年获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三届高校青年教师奖,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3年入选“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国际汉语教师证书》面试官。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汉语国际教育文化传播。近年来,先后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代表性论著有《出版文化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比较视野下的北京文化》《中国文化·文学》(中、英文版)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及其他省部级、校级项目多项。
展开
内容介绍
  《汉语国际教育语境中的文化张力》是作者多年来对文学、文化与汉语国际教育互动关系研究的一个成果。文学与文化研究夯实了汉语国际教育的基础,汉语国际教育的实践和理论思考又给了文学与文化更大的阐释空间。文学、文化、汉语国际教育这三个互相勾连、融通的维度,激发了文化研究的潜力与张力,使该书的探索获得了一种独特的价值和意味。
展开
精彩书摘
  《汉语国际教育语境中的文化张力》:
  新时期:“京味”戏剧的发展期。经过十年“文革”,及至新时期到来,文学的发展获得了新的更大的自由空间,文学的主体意识和自觉意识得到了加强,时代、社会特别是意识形态等方面对文学的影响力相对减弱和淡化,这使得包括“京味”文学在内的整个文学的发展获得了必要条件和一种新的可能。这一时期的“京味”文学特别是“京味”戏剧,在某种程度上也获得了一种可贵的自觉发展意识。这种“自觉”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苏叔阳、李龙云、何冀平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新的“京味”剧作家及编导演们,自觉地吸取前一个阶段老舍“京味”话剧的风范与影响,在继承和延续老舍风格方面显示了一种高度的责任感。他们对老舍的“京味”剧作,从取材、戏剧结构、形象塑造到语言艺术等各个方面,都进行着一种接力式的传递;另一个方面,这些新的“京味”剧作家和艺术家,在自己的创作和编导演中,自觉地形成了新的“京味”风范,他们的自觉意识更多地体现在一种自身风格的形成上。在这一代人的“京味”剧作中,我们一方面看到了老舍的影响,但同时也看到了“京味”戏剧新人的崛起以及他们的不断创新。可以说,从老舍奠定的“京味”戏剧创作到新时期的结束,迎来了中国“京味”戏剧创作的一个真正的新的高度与高峰。
  近二十年:“京味”戏剧的变异期。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市场大潮的猛烈冲击,全球化语境的巨大影响,特别是大量影视作品的涌现,也使得“京味”话剧在种类、题材上发生了变化。老舍对“京味”戏剧、影视的影响已经不知不觉地溶解在一种多重因素纵横交错的新的语境之中。老舍的风格还在,老舍的影响犹存,但他的存在及影响已经被时代社会的多元化潮流推向一种新的发展态势之中。
  新的时代社会氛围在给中国文学包括戏剧、影视创作带来深刻影响的同时,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空间和发展条件。那种“京味”文学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所谓的正宗地位,受到了多方的挑战,各种区域文学风情的互相融合,包括中外文学的更大范围的交融,成为一种趋势。年轻一代编导演对传统的反叛,先锋的、时尚的、实验的戏剧对传统话剧的挑战,等等,都使以往比较正统的“京味”戏剧的发展路径不能不随之出现改变。
  事实上,电子媒介对传统“京味”戏剧的影响,在上一个阶段即新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而近二十年来,随着信息化和电子化更加迅猛的发展,这种影响愈加强烈地体现在更多的层面,其中包括与电影、电视剧的竞争,更突出的是近年来网络的强劲冲击。从某种意义上说,电子媒介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文学的接受方式,戏剧作为一种体验式消费受到的冲击更大。以老舍的作品为例,《骆驼祥子》最初由小说改编成话剧,搬上舞台,使人们直观地感受到它的魅力;随后,人们看到了《骆驼祥子》的电影,新的视觉艺术方式代替了以往人们对作品的接受形态;之后,又出现了《骆驼样子》的电视剧,在那么多集的、内容丰富了多少倍的这样一个欣赏过程中,人们以又一种不同的方式在面对老舍的作品。不同的历史时段,不同的文化氛围,不同的社会特点,肯定对老舍作品的“京味”意蕴进行了一种改变,不管这种变化使老舍的“京味”更浓了,变淡了,还是变味了。总之,老舍及其影响下的“京味”戏剧在变化着,并且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变化的力度还会不断加强。
  ……
展开
目录
上篇 文学史的场域与流变
《新青年》与百年中国的文化焦虑
中国现代连载小说的文体意识和文体结构
论现代出版与现代作家群体的关系
接受与生成的互动
——读者对现代文学生存状态的独特意义
《申报·自由谈》与鲁迅杂文意识的成熟

中篇 “京派”与“京味”的文化思考
穿越时空的“京味”文学
文化认同与京派文学的审美张力
废名小说的文学空间与文化空间
从李健吾看京派文学的超地域性
老舍影响下“京味”戏剧影视的发展与新变

下篇 汉语教育与文化传播
文学教材编写与汉语国际教育
北京文化与汉语国际推广
北京文化的异域审视
——针对在京留学生群体的考察
美国高校在京汉语项目之考察
转型中的汉语国际教育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