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大学·中庸熙解
0.00     定价 ¥ 45.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50440937
  • 作      者:
    文武
  • 出 版 社 :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8-01
收藏
编辑推荐

作者认为,古代先贤的经典著作,都是自带立体感的。比如《论语》,每一句话单独看都具有哲理,连句成段可以阐述一件事情,连段成篇,每一篇又形成一个主题,各个篇章之间的主题组合还有一个更大的逻辑结构。而《大学》《中庸》的思想与《论语》结合,又像一栋大厦,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的角度来审视,都非常完美。所以“熙解”系列力图还原到先贤的思想框架之中,创新地将《论语》《大学》《中庸》三部书的逻辑结构全面梳理了一遍,以通俗易懂的流程图、逻辑结构图形式,非常直观呈现在今人面前,让读者学习经典不再迷茫如雾里看花。


展开
作者简介

文武,本名王志斌,字文武,号狮仙。熙华国学堂创办人,上海熙华国学研究院院长。具有IT、媒体、金融、国学等多个领域丰富的知识和阅历,受益于国学。十余年来一直从事国学的研究与践行,倡导创新并系统研究传统文化经典“新四书”熙解系列----《论语》《大学》《中庸》《道德经》,致力于将中华传统文化精髓融入现代生活。文武先生已出版专著《论语熙解》《大学•中庸熙解》。

展开
内容介绍

《大学·中庸熙解》用现代的元素讲述 “慎独、新民、止于至善”的理念,通过自然之道延伸到人伦之德的过程,将“明明德”诠释得非常通透。本书还引入“中庸示意图”进行辅助解读,让读者学习经典不再迷茫如雾里看花。

全书设置了“启示”环节,引述《易经》哲学,运用格物致知之法,清理被异化“知识”造成的思维障碍,突破思维的边界,还原本真。全书谈古论今,格局开阔,逻辑严谨,“絜矩之道”亦是本书发掘的一大精髓。本书第三部分内容:“絜矩之道----《论语》背后的逻辑结构”,能让人更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庸》有云: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意思是:君子无论处在什么位置,都要做好分内的事,不要胡思乱想。那什么叫作分内的事?我认为首先得搞清楚这个“位”到底是什么。上一课讲到,中庸是一个动态的轨迹,那么这个“位”其实就像“中”一样,随着环境、际遇、能力、心态的转变而转变,而“分内的事”就是当下你能做的事。我记得以前曾在网上看到一副图片,有三个人看围墙外的风景,一个站在地面的只能踮着脚看到一点;一个站在金钱上的可以看到全部;还有一个站在一堆书上看到的已经是云层之外的景色了。这其中的寓意不言而喻,不同的人看待问题的角度和层次不同,如果你看到的是和风丽日,别人说不定已经看到即将变天的预兆;如果你看到的是刮风下雨,又怎么会知道云层之后其实都是阳光呢?所以,孔子说,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意思是,君子首先从自己的本位出发,不错位。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当下的能力和精力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不孤芳自赏,也不妄自菲薄,做好自己能做的事,以待时机。

     有一句话叫,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而这里的有准备,除了“素其本位”,还有第二要素就是“积跬步”,“积跬步”取自于荀子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中庸》里则采用了周朝礼制建立的例子。周武王在祖父王季、父亲文王两代人不断的努力下,才在晚年建立了周朝,而他的继任者成王又在其叔父周公的辅佐下,将周朝的礼乐制度推向新的高度。这可以说是“积跬步“最典型的例子了。而我想一开始的王季,应该并没有想到百年之后会是周礼的天下,他也只是在做当下他能做的事。所以我觉得,“素本位”和“积跬步”是相互影响的。随着前赴后继的开创、学习,视野会不断开阔,思想层次也会不断提高,可以说每积一跬步,“位“就相应转换一步,能做的事会随之增加广度和高度。就像前面说的三个人看风景的例子,谁也不是天生就站在高位,都是从地面开始一步一步往上爬。而爬到高处的人,如果以为这就是顶峰而固步自封,那展现在他面前的将又是一堵新的墙。所以说”本位“跟着“积跬步”而转移,而“跬步“又随着“本位“的转移而不断加深。形象点说,就像地球在太阳系中螺旋上升,而太阳又在银河系中螺旋上升一样,”素本位“和”积跬步“作为”中庸之道明与行“的两大要素,就是一个立体前进的动图,而下一步”必受命“则动图中的界线。

     这里的“必受命’指的是承担你所处的这个”位子“的责任。从”积跬步“一步步走到高处的人,更能体会那些在不同位置的人的心境,从而发挥他们的能动性,让大家都能”素本位“。有些大公司的空降兵,有着光鲜靓丽的头衔,却常常呆不长久,主要也是因为对公司每个职位职能并不完全了解的缘故,上来就大刀阔斧的改革,却是头痛医头,脚痛治脚。职位越大,责任越大。如果没有与之匹配的担当和能力,改革无法成功不说,自己还势必要回炉再修炼一番才行。所以,”必受命“是责任,也是让你”不过之“、”不远复“的一种提醒。

     所以,中庸之道的明与行,简而言之的步骤就是:做好自己本位的事、踏实笃行、有责任有担当。这不是一条单行道,他们高低起伏,相辅相成。像“他者“一样存在的中庸之道,每个人都在追求的明与行,让我们就从”素本位“开始做起吧。

 

 

 



展开
目录

第一部分 《大学》熙解
《大学》原文解析
启示:“格物致知”的三个步骤
启示:格物致知与思维的边界
启示:宽视野、大格局,思维无边、止于至善
附:《大学》全文

第二部分 《中庸》熙解
《中庸》原文解析
启示:致中和的三要素
启示:学习“达德”内涵,摒弃“三纲”糟粕
——透析三纲五常的形成、演变和异化过程
启示:国家九经与六部
启示:天人感应
启示:中华文化“十六字心传”
策论:《说秦始皇议礼书》
申论:隐驳《说秦始皇议礼书》
启示:《中庸》的作者考证与版本演变
附:现代本《中庸》全文1
附:现代本《中庸》全文2
附:现代本《中庸》全文3

第三部分 絮矩之道:格《论语》以致知
《论语》背后的逻辑结构
头脑风暴:做蛋糕vs《论语》的逻辑思维结构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日第二十
参考文献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