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债务视角下的城投转型--中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转型发展研究2019》对2016-2018年三年指标体系的数据整理计算,获得全国已公开融资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得分,针对平台实际控制人不同的行政属性,公布省级80强、地市级150强、县级100强投融资平台转型发展榜单。
《隐性债务视角下的城投转型--中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转型发展研究2019》作者胡恒松博士,从2017年首次向社会发布了中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转型发展评价报告,通过引入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全国政府投融资平台转型的情况进行了分析。2017年和2018年已经发布了两次,第三次以更全面的视角发布了一些指标。
胡恒松博士表示,该评价体系中所用数据均来自于公开披露的数据,评价逻辑是把所有融过资的平台全部建档成库,包括省市一般级、地级市和区县级,按省、地级市和区县级建立八大指标体系。2018年剔除了不良资产率和政府补贴占比、市场化收入占比,因为指标的获取性有一定难度,同时替换了资本保值增值率,使指标更科学,更符合实际。今年引入了隐性债务指标和社会责任指标,使评价体系更加科学。
“此外,今年我们试图把隐性债务的概念厘清,它原来叫政府性债务,2017年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隐性债务的概念,要积极稳妥化解累积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有效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这是官方第一次提出来隐性债务。”胡恒松博士在新书发布环节中谈道。“我们把隐性债务定义为,政府在法定政府债务限额之外或承诺以财政资金偿还的违法担保,变相举债等举措。”
对于隐性债务的化解,胡恒松提出,“首先要动态把握所欠债务金额;其次为化解途径的选择,股权类的债务通过资产变卖解决,债权通过借新还旧,包括发债、早期融资等途径来解决”。
《隐性债务视角下的城投转型--中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转型发展研究2019》聚焦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转型及地方政府债务管控,通过构建测度指标体系,展开对地方政府平台公司发展评价及问题方面的研究,形成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发展评价的综合报告,全面反映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整体发展,并针对性地指出未来发展建议。核心内容的结构安排由理论篇、评价篇、案例篇组成:理论篇从理论出发,机遇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及地方债务管理全面认识的基础上,提出转型和债务管理途径。评价篇采取总分结构,以总报告统领全篇,随后几章采取分报告的形式,对中国三大区划的的15个重点省(直辖市/自治区)进行系统分析,因地制宜的提出了适合当地融资平台转型的相关建议,对地区政府、平台公司领导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案例篇探讨几个具有典型参考意义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转型案例,并针对不同平台的不同转型方式总结经验。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作为我国特殊体制在特殊发展时期的产物,对于弥补财政资金缺口、拓宽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推动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缺乏完备的体制支撑和法律规范,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债务风险高企的隐患。近年来针对地方融资平台以及地方政府债务的各项规范措施,逐渐将地方融资平台逼到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地方融资平台体制机制转型势所必然。由于区域禀赋、行业属性、行政级别的不同,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本质和特性差别甚大,这就决定了它们的转型不可能用同一把尺子,更难一蹴而就。面对这种复杂状况,这部以地方融资平台为研究对象的专著精心构建了颇具实用性和科学性的指标体系,用以分别评价省、地级市、区县三级的政府融资平台,同时,基于这种分野,实际地探讨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转型方法和具体路径。全书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数据详实、内容丰富,不失为一本讨论地方融资平台问题的佳作,我以为,这部书对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乃至监管机构,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李扬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
当前,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被各界所关注,对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去留问题争论较多。本书紧贴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转型发展及政府债务管控热点,可为政府经济政策的制定拓宽思路,为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转型发展提供全方位参考,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籍。
——贾康
财政部科学研究所原所长、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