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系统的逻辑:卢曼思想研究
0.00     定价 ¥ 45.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100171083
  • 作      者:
    秦明瑞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19-10-01
收藏
内容介绍
  除了强调公民共同体的整合能力之外,帕森斯还描写了现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特征。他认为,现代资本主义冲破了主要寓于行会秩序中的传统社会的经济束缚,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解决紧缺问题的能力。同时,封建的和绝对主义的统治秩序被民主和法制所取代,以至于现代社会政治的型构能力得以大大提升。而通过持续的启蒙而形成的普世主义价值体系则为社会秩序的合法化提供了基础,等等。
  帕森斯的建树无疑使社会学描写和分析社会——尤其是现代社会——的能力得以大大提升。但是,除了概念模糊缺陷之外,其理论还包含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反思短缺、框架不完整和不严密、对构成社会这一实体的诸多主要系统如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科学、宗教等未做系统的分析等弱点。
  在克服这些缺陷和弱点的基础上,帕森斯的弟子、德国社会学家尼克拉斯·卢曼(Niklas Luhmann,1927-1998)创建了一种全新的社会系统理论。在近40年的学术生涯中,卢曼建筑了一座思想大厦。这座大厦的基础由他在哲学、社会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宗教学等学科已有的一些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分析、拓展和修正的新概念构成,其主要柱石由他发展出的关于法律、政治、经济、科学、宗教、教育等社会系统的理论塑成,其屋顶则是他的以功能分化为主要观点的社会(系统)理论。《系统的逻辑:卢曼思想研究》探讨了他这三个方面的思想观点。
  《系统的逻辑:卢曼思想研究》第一章在厘清卢曼理论中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介绍和分析了其系统理论的特征。首先,本章在三个层面(即主观旨意层面、社会结构层面和功能分化层面)揭示了复杂性概念的含义。我们认为,由于科学的任务在于理解和减少复杂性,而科学在至今占主导地位的本体论认识论指导下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卢曼提出了他的差异论的认识论根据。在这一认识论的视景中,人类的实践活动和科学研究本身被理解为建构系统的活动,而建构系统的活动又被界定为设定和标示差异的活动。
  第二章则专门探讨了卢曼的认识论思想。在建构其社会理论的过程中,卢曼批判了作为“旧欧洲传统”主要内容的本体论的认识论,指出其根本缺陷在于在做出存在/不存在的区分时,将被区分的两边中的一边即不存在完全排除,而只关注存在这一边。在此基础上,他得出的结论是,本体论的世界描写只能是单值的、单方面的,尽管它是完美的、完整的、一致的;这种描写与前现代社会的分化形式相一致:在前现代社会,社会被划分为中心(城市)/边缘(农村)或者不同的等级;社会主要是从中心或者社会上层的位置被不对称地描写的。
展开
精彩书摘
  《系统的逻辑:卢曼思想研究》:
  卢曼认为,从一个基本的、被他之前的功能主义者已经意识到的事实出发,所有功能主义的思想都难以自圆其说,即如果将某种行动的功能理解为效用(Wirkung),那么通过效用来解释行动产生的原因似乎难以行得通,因为某种行动的功能——其发挥的作用——不一定就是该行动出现的全部原因。比如,一个有家庭的男人上班工作,得到的工资收入养活着他的家庭;但养家这一效用或功能却不一定是他上班的全部原因——除此之外,他还可能是因为喜欢他的工作、想得到社会的承认、想跟他的同事共事而上班工作等。卢曼发现,为了避开这一难题,这些功能主义者往往通过某种因果的辅助建构来提升“效用”的解释力。卢曼指的主要是以下三种尝试。
  第一种尝试是以马林诺夫斯基为代表的早期功能主义者从需求出发来解释社会文化现象的做法。在此,需求被视为引起满足需求的行动的动机或原因。而在卢曼看来,这一基本出发点面临两个难题。其一是当人们将需求与动机等同起来时,实际上是将某种想象出的效用与引起这一效用的原因等同起来了,从而陷入了一种循环论证的怪圈。其二是当人们将需求与解困(满足需求)的动机分开来考察时,二者之间的关系在逻辑上就会很难确认,在经验上也很难验证。
  与马林诺夫斯基的尝试相类似,后来的一些功能主义者将“紧张”(Spannung)和“冲突”(Konflikt)概念视为功能分析的核心概念,认为紧张和冲突与相关的行动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可以被看作解困动机。卢曼指出,这种假设实际上是以某种科学的世界图像为基础的,即认为在紧张和冲突与缓和、适应和解决冲突之间存在某种天然的落差。但他认为,这种图像过于具有乐观主义色彩,实际上是在将问题视为解决问题方案产生的原因,其与世界真实也不尽相符合①。
  第二种是平衡论的尝试。如果第一种尝试属于单因果的解释范式,那么第二种尝试则倾向于给出多因果的解释。这种尝试虽然来自不同的学者,但卢曼将其归类于平衡理论。与第一种解释范式相同的是,平衡理论也是通过对效用的种类进行筛选来定义功能概念的。这样,只有某些效用类型被看作功能解释中的原因。
  平衡理论的根本出发点是只对那些面对其自身的环境处于平衡状态的系统进行因果解释。其相关的核心思想是假设某种潜在的因果性存在,即认为系统本身蕴含着一些原因性的要素,在系统遇到干扰时,这些要素会发挥作用、使系统重新回到平衡状态。这种解释既适用于机械系统和有机系统,也适用于社会系统。比如,就有机系统来说,平衡理论认为,有机体中的一些原因组合可以同一些环境变化共同保存有机体的一些特性,即达到有机平衡(如保持体温正常,使伤口自愈,等等)。
  在此,显然是系统内部的原因或因素消解了不断变化的环境影响,所以系统内部的因素和环境的因素都被视为原因。但这些原因之间存在横向联系,系统的平衡建立在简单的因果关系的复杂组合之上。而在平衡理论中,也有学者倾向于将某些因果关系视为规律——如热动力学和经济学就倾向于将平衡模式作为做出恒定规律解释的辅助工具来使用。这里的前提是,相关的系统只包含一种变化可能性,即处于被决定的状态。而在社会生活领域,这种决定的系统是不存在的。因此,卢曼认为,此类平衡论的解释不适用于社会现象①。
  ……
展开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复杂性与社会系统
一 卢曼对复杂性概念的定义
二 通过对先验哲学的批判导出差异理论根据
三 从认识论到社会学理论
四 讨论

第二章 从本体论到差异论的建构论:认识论思想
一 引言
二 对本体论认识论的批判
三 差异论的建构论
四 结语

第三章 从因果解释到等值功能主义:方法论思想
一 引言
二 关于传统功能主义的批判
三 等值功能主义的方法论根据
四 因果关系在功能秩序中的应用
五 功能主义理论范式的转变与等值功能主义方法论
六 讨论

第四章 社会秩序是如何可能的?
一 提问
二 古希腊时期的秩序思考:伦理学的社会理论
三 文艺复兴至现代早期:多样性社会的兴起及其解释
四 社会学产生以来:从“个体一集体”对立的分解到系统论解释的出现
五 卢曼的答案
六 讨论

第五章 世俗化及其后果
一 引言
二 系统论视角下的世俗化概念
三 功能分化与世俗化
四 个体化与世俗化
五 现代社会中的包容、排斥与宗教
六 文化与宗教
七 讨论
……

第六章 道德无涉的社会理论与道德的社会功能
第七章 环境问题分析
第八章 后现代与全球化
第九章 个体与社会
总结讨论
参考文献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