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的心血之作
·国学爱好者的必备书籍
·二王著作权疑案
·名家点校,供学者参考
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所著《高邮王氏四种》是乾嘉时期考据学名著。上世纪初,王国维从罗振玉所购得之王氏遗稿中发现“念孙案”涂改为“家大人曰”,遂致疑《经义述闻》引之说为念孙归美,由此引起《述闻》乃至《王氏四种》著作权纷争。本书从存世二王残稿入手,揭示其创稿时原始形式;统计、分析《王氏四种》著作中父子“案”、“曰”用语之形成与比例,以见父子分工与合作细节;抉发《王氏四种》著作中互相关联条目,以证明父子之说厘然不紊。更从王念孙疏证《广雅》,发明就古音以求古义之规律,并欲推而广之实施其周秦经典正譌计划,与引之共著《读书杂志》和《经义述闻》。著述过程始终以王念孙为主,父子分头由校勘而考证,撰成初稿、定稿,而后各司一书,汇总两人之说。凡己说用“案”(“念孙案”和“引之谨案”),他说用“曰”(“引之曰”和“家大人曰”)。二王著作之精义在以古音求古义,就此意义立论,王念孙既有发明权又有著作权,王引之则仅有著作权,父子之间并不存在归美与攘窃。通过对六七千条考订文字之梳理,使一百年来王氏著作之疑案得以彻底澄清。
《经义述闻》自道光七年(1827)三刻本梓行,即与《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经传释词》盛传于学林,被誉为“以声音贯穿训诂”典范之作。所谓“经义”,殆指十三经去《论语》《孟子》《孝经》,外加《大戴记》与《国语》,另有《春秋名字解诂》《太岁考》及《通说》。此其自述所谓“我之学,于百家未暇治,独治经;吾治经,于大道不敢承,独好小学”也。《述闻》刊成后近百年,广为学者追摹继作,若《春秋名字解诂》,陈鱣、钱馥皆有批校、识疑,俞樾、胡元玉、洪恩波、黄侃、陶方琦、于省吾等皆有继作,他若茆泮林、苗夔、王筠、何绍基、何秋涛等各有补谊,且至今不衰。而俞樾更是全盘继承《述闻》撰著体式,成《群经平议》三十五卷。上世纪二十年代,由于罗振玉购得王氏家藏手稿,学者研究端摩残稿,遂有疑《述闻》非王引之着,而是乃父念孙归美之作。近百年来,书虽仍为学界所重,而其著作权则任由究心乾嘉学术史者左袒右袒,争论不休。
一、引 言
二、《读书杂志》残稿之启示
(一)无考证或考证简单而《读书杂志》不收者
(二)有考证而《读书杂志》未收者
(三)条目为《读书杂志》收録而文字略有改动者
(四)条目为订正《读书杂志》而被《补遗》收录者
三、王氏父子著作中“案”与“曰”术语解析
(一)存世王氏校本中之术语
(二)王氏父子手稿、抄稿中之术语
(三)《王氏四种》中之术语
(四)王氏父子所用术语分析
(五)“案”“曰”术语之实践与著作权析微
(六)《读书杂志》《经义述闻》中父子所占条目比例
四、《经义述闻》部分条目寻踪
(一)《述闻》与《疏证》相关条目
(二)《述闻》与《杂志》相关条目
(三)《述闻》与《杂志》《疏证》互见条目
(四)《述闻》与《经传释词》互见条目
(五)《述闻》中部分小字著作权甄微
五、从《经义杂志》到《经义述闻》
(一)《经义杂志》作者、内容与性质
(二)从王念孙“《经义杂志》”到王引之《尚书训诂》与《经义述闻》
1、譔着计划更张
2、著书方式改变
3、习作《尚书训诂》与《名字解诂》
4、由分工合作到分撰二书
5、《杂志》《述闻》定稿形式推测
6、《杂志》《述闻》书名含义
7、王念孙及师友眼中之《述闻》
8、发明权与著作权
(三)《经义述闻》初二三刻条目递增与来源
1、专书附入与条目递增
(1)《太岁攷》与《名字解诂》附入
(2)《周易述闻》增补
(3)《尚书述闻》增补
(4)《大戴礼记述闻》增补
(5)《公羊、谷梁述闻》增补
(6)《尔雅述闻》增补
(7)《通说》二卷增补
2、条目内容增益完善与体式进一步统一
(1)调整形式
(2)完善论说
(3)加强证据
(4)增补他说
(5)删削冗词
(6)统一术语
六、改“念孙案”为“家大人曰”说平议
七、对王氏父子著书过程之初浅认识
八、卷后语
另附:《思维导图》单行本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