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好爸爸给孩子的25堂人生必修课
0.00     定价 ¥ 50.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49121533
  • 作      者:
    刘金石
  • 出 版 社 :
    南方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12-01
收藏
作者简介

刘金石

 

“爱自然生命力”体系高级导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国家二级婚姻家庭咨询师

完形亲子沟通培训师

艾瑞克森催眠师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一本父教入门书,结合经典故事和鲜活案例,解析父亲对孩子人生方向、品格塑造、规则建立、社会交往、心态养成等5个方面的方向性引领作用,并提出中肯建议,相信读者能从中收获一些有效的育儿方法或心得体会,从而愿意积极地参与到家庭亲子教育中来。


展开
精彩书评
  ★如果父亲缺位,缺的不是这个人,是我们在孩子心中的位置。不管平时我们有没有常常陪伴孩子,我们需要留意的是我们在孩子心中的位置,这不仅关乎我们是否得到孩子对我们的理解,更关乎孩子内心的成长与力量。
  ——林青贤(字:懂辰)
展开
精彩书摘

引    言 做孩子成长的引路人            001 

从人类生物学的角度而言,我们都知道父亲是必不可少的,但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父亲这一重要的角色却常常被看成是生儿育女的局外人。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不难看到,有些父亲忙于工作而很少参与孩子的养育,从而导致孩子依恋母亲,对父亲敬而远之。其实,有很多成功案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男人做“好父亲”与“忙工作”间并不冲突。曾国藩是其中的典范。

曾国藩(1811—1872)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37岁任礼部侍郎,后任总督,任大学士,直到封侯拜相,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

常言道“富不过三代”,但据调查,曾国藩及其四兄弟家族,绵延至今190余年间,共出有名望的人才240余人,没有出一个纨绔子弟。如此长盛兴旺之家,在古今中外皆属罕见。其原因当归于曾国藩的教子有方:他虽身居要职,公务繁忙,长年在外,无法经常督促子女,但无论工作怎样忙,他都不忘教育子女,“写信”成为他教育子女的重要手段,即使工作到深夜,他也要抽空阅读子女书信。曾国藩在家中是长子,他的教育思想对其兄弟及子女都有很深的影响。长子纪泽精通诗文书画,在清朝末年,他自己刻苦学习英语,成为一名出色的外交官。在处理西北边境危机中,曾纪泽凭其斗志和谈判艺术舌战强敌,从沙俄口中夺回了伊犁城,取得清末外交史上唯一的胜利。次子纪鸿喜爱自然科学,在数学研究上造诣更深,只可惜英年早逝。难得的是不仅其子成才,其孙辈曾宝荪、曾约农等也都成为教育家和学者。至今,曾国藩的家教家风仍令人称颂。

我们相信,大多数父亲都爱孩子,但常常陷入一个误区,认为竭力打拼,为孩子带来优渥的生活条件就是做父亲的全部责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无数案例说明,父亲对孩子最大的意义并非外在的物质保障,而是内在的精神引领及教育孩子正确的为人处世之道;父亲传承给孩子的最重要的不是拼搏事业的成果,而是面对梦想及事业时不屈不挠、一往无前的精神。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父亲,带给孩子精神财富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著名商业大亨巴菲特曾表示,他将放弃自己99%的财富,其中83%捐赠给盖茨基金会。因为在巴菲特看来,能够用金钱购买到的外在的东西,随时都可能消失,而只有给予孩子内在的品质,才是一生享用不完的财富。金钱只是一种工具,这个工具很重要,但是不会使用,就会变成金匕首。

对于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东西方观念有很多相似之处。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养不教,父之过”。

在中国文字演变过程中,我们就能看到父亲的重要意义。“父”字在历史上的演变是这样的:

一个人手持一柄石斧,是“父”字最早的原型,它有两种寓意:1.辛勤劳作的人;2.最伟大、最值得敬重的人。

鲁迅先生在《热风·随感录二十五》中提到,中国的父亲要做“人”之父,“生了孩子,还要想怎样教育,才能使这生下来的孩子将来成一个完全的人”。鲁迅先生这里所说的“完全的人”,指的是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人。

而西方“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者之一埃里希·弗罗姆也在其《爱的艺术》中用这样一段话来形容父母之爱的不同:“母亲就是生养我们的家,她就是自然,她就是土地,她就是海洋;父亲不能代表这种自然的家。……但是,固然父亲代表不了自然世界,可是他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个不同的方面;那就是思想的世界、人造物的世界、治安的世界、戒律的世界、走东闯西与冒险的世界。父亲是儿女的教育者,是儿女走向世界的指路人。”也就是说,母亲影响孩子的情感世界,父亲影响孩子的社会能力。

父亲积极参与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健康发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研究发现,幼儿时期是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就曾指出:孩子在3岁前吸收、获得的知识,相当于大人花60年拼命苦学所获得的量的总和。在3岁以前,孩子的脑神经就已经完成了60%的配线工作,这个时候的孩子会以惊人的速度将看到、听到及接触到的事物一一吸收。因此,父母(尤其是父亲)如果能够抓住这一时机在道德及智力上给孩子以正确的启发和引导,必然对孩子的将来助益无穷。毕竟,现代的科学育儿观念所强调的是亲子依恋,而不是单纯的母子依恋。幼教专家经过大量研究指出,父爱虽然有时显得“大大咧咧”,甚至会带给孩子一些磨炼和冒险,但提供了孩子个性成长所需要的空间。

另外,父亲教育孩子时要比母亲具有更强的目的性,他们会有步骤地启发和引导孩子,使孩子的思维更活跃、敏捷。母亲在下班回家后,一般是对孩子的生活更感兴趣,她们会嘘寒问暖,生怕孩子哪里不舒服或缺少什么;而父亲的介入可以大大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得他们长大后更自信,对学习和工作更加认真、负责和持之以恒,孩子今后成功的可能性也会越大。

因此,我们常说:再好的母亲也无法完全替代一个好父亲对于孩子的影响。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格尔迪所说:“父亲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如果说母亲教会孩子如何与人建立亲密关系,那么父亲则以自身言行,增强孩子的内在力量,教会孩子如何脱离依赖走向独立,并通过遵循社会道德规范,进而建立起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从父亲身上,孩子观察到什么是“男人”“丈夫”和“父亲”,进而建立自己的性别认同及发展出未来的两性关系模式。

可以说,父亲是孩子的“独立宣言”,是孩子自我价值、品行和未来两性关系的塑造者,更是孩子一生成长的引路人!

第一章 人生方向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先生曾说: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人的志向易受家庭环境,

特别是父亲的格局的影响。

因此,父亲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莫过于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思想方式、

对待世界的态度去感染孩子。

所谓“格局”,“格”是人格,

“局”是眼界、胸怀。

伟大的父亲,一定是孩子的引路人、

思想的奠基人。

第1课 以终为始——教孩子用长远目光看人生           008

父母专业课上,妈妈们经常会问我一些有关孩子养育的问题,绝大多数与孩子的行为习惯有关,似乎大家总想学会一招半式,去“搞定”孩子。当然,也有一些父母,他们希望让孩子意识到,读书是为自己,不是为父母,只有现在好好读书,今后才能进好的大学,才能找到好的工作,过上好的生活。

我感受到他们对孩子的那份“爱”,以及“爱”背后那份焦虑与恐惧:仿佛他们一放手,孩子就会无法无天,孩子的一生就毁掉了,而这会让他们感到自己的人生很失败。

然而,在一次父母课程中,一位爸爸的提问让我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他问道:“我要如何用‘终局思维’来培养孩子呢?”一听到“终局思维”这个词,我好奇地问:“请问您如何定义‘终局思维’呢?”他说:“我想表达的意思是:明明知道人生无论多么辉煌或者平凡,最终我们都将无法逃脱死亡,那我现在该如何去培养这个孩子?”

这个问题让我深受启发,我觉察到男性和女性在家庭教育思维方式上的一些不同:女性偏感性,容易被琐事及情绪牵绊;男性偏理性,容易聚焦在现象背后的规律。

或许这是因为妈妈们一般负责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生活作息,因此思考的问题通常是:如何改掉孩子的坏习惯,让孩子有个好成绩?如何让家庭关系变和谐?再远一点是:如何让孩子去个好的学校,选个好专业,将来找一份好的工作,找个好伴侣,生个好孩子?……如此也就皆大欢喜。但因为类似的问题实在太多,且随着孩子年龄增长,会产生一系列新问题,所以妈妈们(或更贴近孩子生活的一方)更容易焦虑。

而有一部分爸爸(当然也有一些妈妈)虽然表面上没有关注孩子的生活细节,却在思考另一个长远问题: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生观,以及如何在这种人生观的指引下,教育孩子——这也可以理解为我们在家庭教育中的“终局思维”。

“终局思维”是阿里巴巴曾鸣教授提出的一种思维方式。

以我的理解,通俗地讲,假设我们能活100岁,而现在我们已经40岁,也许我们会为眼前的“一地鸡毛”烦恼:上有老,下有小,工作虽不如意,却不得不做,因为要还房贷、车贷。

我们一方面抱怨,终日繁忙,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一方面玩着手机,打着游戏,追着网剧……希望用短时间的感官快乐,麻痹自己紧绷的神经。

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悄然流失,60年时光转瞬即逝,就在我们行将就木的那一刻,我们祈愿:如果人生能够重来一次,我们一定会换一种方式度过此生。

上苍感念我们的真诚,给了我们一次“重生”的机会,一瞬间让我们回到60年前的今天。

试问,此时我们还会再为眼前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忧心忡忡吗?还会纠结孩子一次考试的分数高低吗?还会为琐事与伴侣争吵吗?

或许,我们会思考:如果终将面对死亡,那么我们应如何过好这一生?又如何引领孩子过好这一生?

具有“终局思维”的父亲,就像一位传道者,他的思维、语言和行为模式将会传递给孩子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种“以终为始”的格局也将决定我们的教育布局,进而影响甚至改变孩子的人生结局。

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先生曾在他所著的《活法》中提出:“人生的意义在于‘提升心性,磨炼灵魂’。”他经常会说希望他自己“在死的时候,灵魂比生的时候更纯洁一点”。他说,人活着就是要让自己越来越美好。为此,他设计了著名的“人生成功方程式”:

人生结果   =     思维方式    ×    热情    ×   能力

-100—+100     0—100     0—100

这个方程式说明“人生”是由思维方式、热情、能力三要素的乘积决定的。

稻盛先生把思维方式放第一位,之所以如此强调它的重要性,是因为它决定了人生的结果:思维方式有正负,从-100分到+100分,而热情和能力,则都是从0分到100分。三要素是相乘的关系,如果思维方式的方向错了,就是负值,那结果就一定是负值。很多才华横溢而又无比努力的人,最终落了个凄惨的人生下场,或者疾病缠身,或者在监狱里度过余生,或者被处死,就是因为思维方式出了问题。这里的“思维方式”其实就是指人的心态、人生态度、人生方向。正确的思维方式通常指积极主动、有建设性、有感恩心、看到好的一面、善良、勤奋、知足等等。这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父亲引领孩子成长的方向所在。方向不对,努力白费;方向不同,孩子的人生结局就会是天壤之别。

热情就是努力,就是为之付出的程度。稻盛先生关于热情有一句话是“就像划破了血管,流出来的不是血,而是热情”,没有尽力而为,只有全力以赴。在家庭教育中,父亲需要帮助孩子树立梦想,明确目标,进而脚踏实地地专注实施,百折不挠,愈挫愈勇。

大多数人最看重的能力,稻盛先生却只把它放在了第三位。他认为能力很多是天赋的一些才华,当然也有部分是通过后天的努力得到的,但相比思维模式和热情,能力往往是不由人完全做主的。

人生由一系列的判断和选择组成,有什么样的选择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所以,如果用一句话总结这样的“终局思维”就是:方向(选择)比努力重要,努力比能力重要。正确的方向加上持续的努力,即使能力平平者也终将成功。

当一个父亲带着“终局思维”去引领孩子成长时,他会是这样的状态:

他不会纠结于孩子一次考试的分数高低,而会关注孩子的心性成长;

他不会用肢体和语言的暴力惩罚孩子的错误,而会用鼓励的话语启发孩子从错误中获得经验与教训;

他不会事必躬亲地帮助孩子解决所有问题,而会在孩子身后含着眼泪,微笑看着孩子一次次尝试,直到成功;

他不会对孩子辛苦取得的成绩故作无所谓,甚至打击、羞辱,而会用坚定的语气肯定、欣赏和赞美孩子;

他不会将自己完成不了的期待全部放在孩子身上,而会先让自己活出希望孩子成为的样子;

他不会在生活琐事中与孩子缠斗,而会在人生方向上给予孩子必要的指引。

他用自己的人生故事,教会孩子活着是为了磨炼灵魂,他让孩子感受到世间的一切问题、障碍甚至磨难,都将成为人生的助力。

有这样思想的人,他们的人生目标坚定,愈挫愈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使穿梭于功名利禄之间,也不会迷失方向,并且会游刃有余。

有这样的父亲引领的孩子,即使在青少年时期展现的才能有限,但因为他拥有单纯却非常有力的行动指导——追求正确做人,他会基于良知,坚守正道。

终局思维会让孩子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把握机会,厚积薄发,终将成大器,收获丰盛人生。

第二章 品格塑造

“童蒙养正”的思想

来源于《易经·蒙卦》的

“蒙以养正,圣功也”,

一语道出教育的至高目标——养正教育。

教育要慎始。开始的方向,

是人生最重要的课程,决定了人生的方向。

我们强调“品格教育”是父教之魂,

正是基于“养正”的需要。

作为权威和力量的代表,

父亲从小给孩子输入的信念,

很大程度上将影响甚至决定

孩子一生的命运。

第6课 浩然正气——塑造孩子正确道德观           052

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里的“正气”原指肌体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以及自身的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而“邪”指的是各种致病因素。

运用于家庭教育当中,这里的“正”即我们常说的“童蒙养正”的“正”,这里的“邪”即各种诱惑、毒害和摧残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消极、负面的信念和行为。

“童蒙养正”的思想来源于《易经·蒙卦》的“蒙以养正,圣功也”,一语道出教育的至高目标——养正教育。教育要慎始。开始的方向,决定了人生的方向。

我们强调“品格教育”是父教之魂,正是基于“养正”的需要。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于培养孩子的正气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以父亲的影响最大,因为父亲代表着力量与规则。正如英国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及文学家查斯特·菲尔德伯爵对他的孩子说的:“我对你的这份爱,不同于母亲对孩子的爱。母亲最关注的是孩子的健康和生命,虽然我也同样关注这两点,但是却不是把它们作为最重要的方面。我的目标是让你能够适应生活。我对你的爱就是——也只能是——与你的品德修养紧密联系的,这也是一个理性的生物对另一个理性生物的爱的唯一形式。”

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就像一台没有安装任何软件的电脑(硬件),父母通过教会孩子语言,先给孩子装上“操作系统”(自我价值、性别认同、身份认同等),再通过与孩子的人“机”交互,给孩子安装上各种“应用软件”(形成孩子早期信念和思维模式)。从此,孩子借用这些信念和思维模式,来处理他今后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而形成其更多的信念和思维模式。这些信念和思维模式将指导他的行为,久而久之形成他的习惯,而习惯又将铸就他的性格,最终这些性格将决定他的命运。

因此,一开始父母就要给孩子安装正版的“操作系统”,输入正确的信念和思维模式,最好安装上各种“防病毒软件”(积极的三观),那么孩子就拥有对不良思想的抵抗能力和面对挫折的自愈能力,人生不会走上歧路,至少不会走上绝路。

反之,如果一开始安装的就是盗版的“操作系统”,甚至父母在孩子尚不具备分辨力的情况下,就输入一些“病毒”(消极的三观),那么孩子的人生就会出现很多问题,严重时甚至导致“死机”(伤害自己或者他人)。

由此可见,父母从小给孩子输入的信念,很大程度上将影响甚至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

有一次,我作为外聘心理咨询师,受邀去一所特殊训练学校(专门负责矫正青少年网瘾、早恋、打架斗殴、吸毒等行为问题的学校)做团队辅导。其间,我接待了一名13岁左右的网瘾少年。

他走进办公室的那一刻,几乎不敢看我。

我微笑着示意他坐下,却发现他全身僵硬,大多数时间眼睛都紧盯着房间一侧的墙角。

我微笑着并缓缓靠近他,想用肢体的触碰来缓解他的情绪,手刚碰到他肩膀,他浑身就像被电击一样,不自然地后退了半步。

我立刻停下来,保持合适的距离,静静等待他的反应。

停了停,他突然低头说了一句:“老师,你觉得这个世界上有可以相信的人吗?”

我好奇地反问一句:“你觉得呢?”

他嘟囔着:“我爸告诉我,这个世界上所有靠近我的人都是为了从我身上得到好处。”

“所以呢?”我又问。

“所以,我就不想出门,在家里打游戏,但,没想到,爸爸还是把我送到这里来了。”……

一位父亲的错误“观点”就这样让邪气(网瘾)沾染了一个原本可以健康成长的孩子。

何谓“正”?现代汉语词典中“正”的基本字义有19种之多,主要有不偏斜、恰好、纯正等几种解释。但我们说一个人很“正”无外乎包括面正、心正、身正等几个方面。

中国古代早就有“正气”之说。先辈们认为,大凡人身上都是有气的。人的正气不仅说明其心理状态及其表现,也有生理、病理的基础。因为人的心理和生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所以,人类有善恶之观念存在,有好坏之分,这些都是老天爷造人时赋予人的自由意志,可供自己决断和选择。

我们所说的正气,是存在于人心中的符合普世道德行为的价值观,例如诚信、廉洁、光明正大、不损人利己等。也就是说,正气是一种有利于鼓舞士气,有利于激发活力,增强团结,让人奋发向上的精神。心中怀有浩然正气,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正大刚直的精神。

与之相反的是心术不正,表现为心机重且精于算计、欺诈、腐化、阴险狡猾、巧取豪夺、不择手段等。这种人,世人都不喜欢。

据《孟子·公孙丑上》记载,有一次,孟子的弟子公孙丑问孟子:“请问老师,您的长处是什么?”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公孙丑又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孟子说:“这很难描述清楚。如果大致去说的话,首先它是充满在天地之间,一种十分浩大、十分刚强的气。其次,这种气是用正义和道德日积月累形成的,反之,如果没有正义和道德存储其中,它也就消退无力了。这种气,是凝聚了正义和道德,从人的自身中产生的,是不能靠伪善或是挂上正义和道德的招牌而获取的。”

民族英雄文天祥曾用他的《正气歌》描述孟子上述的“浩然之气”,诗中写道: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意思是说:浩然正气寄寓于宇宙间各种不断变化的形体之中。在大自然,便是构成日、月、星辰、高山大河的元气;在人间社会,天下太平、政治清明时,便表现为祥和之气;而在国家、民族处于危难关头时,便表现为仁人志士刚正不阿、宁死不屈的气节。社会秩序靠它维系而得以长存,道义是它产生的根本……

这一切都说明,“浩然之气”是一种气节,是一种品德,是一种原则,是一种崇高境界,是一种生命的真谛。由此,我们也不难理解,所谓“浩然之气”,就是大义大德造就的一身正气。

孟子认为,人有了浩然长存的精神力量,面对外界一切巨大的诱惑或者是威胁,都能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境界。

诚然,今天的媒体会经常报道一些社会道德败坏现象,但这些现象不是孩子们造成的,恰恰是成年人造成的。如果我们希望未来的社会更加良善,那么我们所要做的,一方面是规范自身的行为(不同流合污,更不要推波助澜),另一方面就是引领孩子去聚焦好的方面,或者让孩子思考那些反面案例对社会的伤害——我们也许无法改变世界,但我们可以改变对世界的看法。

我们知道,无论孩子今后从政、经商还是从事其他职业,终将成为这个国家和社会未来的建设者,我们将生活在他们所创建的社会环境里。如果我们希望那是一个更加和谐安康的社会,那么作为父亲,今天请多为这个社会培养具有浩然正气的人。


展开
目录
引言 做孩子成长的引路人
第一章 人生方向
第1课 以终为始——教孩子用长远目光看人生
第2课 仰望星空——帮孩子树立崇高志向
第3课 脚踏实地——教孩子以行动实现梦想
第4课 拥有自信——帮孩子建立高自我价值感
第5课 性别认同-_让孩子接纳自己的性别

第二章 晶格塑造
第6课 浩然正气——塑造孩子正确道德观
第7课 积善成德——塑造孩子善良品格
第8课 自理自立——培养孩子独立性
第9课 主动担当——培养孩子责任意识
第10课 一诺千金-一培养孩子诚实守信

第三章 规则建立
第11课 勿存侥幸——教孩子敬畏规则
第12课 善恶一念——及时制止“熊孩子”的“坑爹”行为
第13课 允许犯错——让孩子在犯错中成长
第14课 允许自主——放手给孩子成长空间
第15课 亡羊补牢——四步法重建孩子的“边界”

第四章 社会交往
第16课 见贤思齐-一教孩子正确择友、交友
第17课 多赢思维——教孩子学会合作
第18课 多子少取——教孩子舍得之道
第19课 宽以待人一教孩子学会接纳
第20课 虚心实腹——教孩子学会谦虚

第五章 心态养成
第21课 温柔提醒——教孩子学会觉察
第22课 最好安排——教孩子学会转换
第23课 我即根源——教孩子学会主动
第24课 延迟满足——教孩子学会自控
第25课 笑看得失——教孩子学会放下
后记 因爱相遇,因缘重逢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