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通过对经济学和中国传统知识的融会贯通,为大家打开了经济学的新角度。
这是一部融合经济、金融、会计、物理、数学、政治、史学、哲学等诸多学科的交叉性著作,也是一部具有社会价值的学术著作。通观全书,其中大量应用“会计学”理论进行“经济学构建”的做法,却是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创见。
本书通过细致、严谨的推理,构建了一个逻辑自洽、符合现实的“价值论体系”。在构建“经济运行理论”上创造性地应用了“会计学”能够真实地记录、反映现实经济活动的原理。作者通过对“原始社会”的“部落库房”、自给自足农牧时代的“小粮仓”、社会化大生产时代的“市场”等三个历史时期,进行细致分析和推理后得出结论:它们都是各自时代的“社会库房”。而在每个时代,人们都需要围绕着各自的“社会库房”进行经济活动。又从“社会库房”概念出发,揭示出“社会库房”的账簿体系分别对应着经济活动中的“社会需求账簿”“社会供给账簿”“社会流通账簿”“社会分配账簿”“社会消费账簿”,并通过“双复式记账法”,将多种“经济账簿”之间的互动关系清晰、明了地揭示了出来。从而深刻、完整地描绘出了经济活动的本质,并最终借此构建了一个包含主要宏观经济活动过程的巨大“经济模型”。
西方“古典经济学”所提出的“劳动价值论”被其中的“政治经济学”分支继承;由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形成了“剩余价值理论”。但是“狭义西方经济学”(或主流经济学)却不承认“劳动价值论”,反而提出了效用价值论、主观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等以对抗“劳动价值论”。在“劳动价值论”中,“价格”是用“货币”标识的,而“价值”是用“劳动量”标识的;两者的“标识单位”并不统一:“价值”无法换算成“价格”,“价格”也无法换算成“价值”。它们一个是水中的鱼儿,一个是天上的鸟儿。“飞在天上的价格”同“游在水中的价值”,永远都没有真正的交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书在广泛吸收“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对“劳动价值论”进行了创造性转化,提出了一个全新的“价值论”——“效用时间价值论”(生存时间价值论)。这个“效用时间价值论”(生存时间价值论)既不同于“劳动价值论”也不同“效用价值论”。但是既同“劳动”有关系,又同“效用”有关系。这是一个包容、糅合了西方“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的新价值论体系。当然,因为“效用时间价值论”(生存时间价值论)大量吸收了“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成果;所以实际上是一种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构建、发展起来的新“价值论
体系”。于是,我们称“效用时间价值论”(生存时间价值论)是对“劳动价值论”的创造性转化。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