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新文学丛刊:汪曾祺短篇小说选
0.00     定价 ¥ 48.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40247294
  • 作      者:
    汪曾祺
  • 出 版 社 :
    北京燕山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2-01
收藏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京派小说的传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1939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从杨振声、闻一多、朱自清诸先生学习,是沈从文先生的入室弟子。新中国成立后曾在北京市文联、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工作,编《北京文艺》《民间文学》等刊物。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1962年调至北京京剧团(院)任编剧。1964年,汪曾祺等人根据沪剧《芦荡火种》执笔改编同名京剧,由北京京剧团演出。“文革”期间被关牛棚,后被“解放”,参与京剧《沙家浜》的修改。“文革”结束后,创作热情逐渐高涨,创作发表了一系列代表他创作后期文学成就的短篇小说,如《骑兵列传》《受戒》《异秉》《大淖记事》等。进入1980年代,他的创作更加活跃,发表和出版了一系列短篇小说、散文随笔作品。

1997年5月16日,汪曾祺因病去世,享年77岁。


展开
内容介绍

《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涵盖了汪曾祺从20世纪40至90年代以来创作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包括《复仇》《鸡鸭名家》《受戒》《异秉》《大淖记事》等16篇。

一九四九年四月,汪曾祺的一个小说集《邂逅集》出版,收入八篇中短篇作品。 一九六三年冬,他的第二个小说集《羊舍一夕》出版。“文革”  结束后,汪曾祺的小说创作日趋活跃,陆续发表了一系列优秀的中短篇小说。

《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收入了汪曾祺《邂逅集》四篇作品:《复仇》《老鲁》《落魄》《鸡鸭名家》;《羊舍的夜晚》三篇作品: 《羊舍一夕》《看水》《王全》;“文革” 结束后创作的九篇新作:《骑兵列传》《塞下人物记》《黄油烙饼》《异秉》《受戒》 《寂寞和温暖》《岁寒三友》《大淖记事》《七里茶坊》。

汪曾祺的小说以清淡的文笔写童年、故乡,写平凡生活中的人和事,信手拈来,浑朴自然,情趣盎然,含不尽之意于言外,韵味无穷。汪曾祺在自序中说,“有人说我的小说跟散文很难区别!是的% 我年轻时曾想打破小说"散文和诗的界限。”“我的小说的另一个特点是‘散’,这倒是有意为之。 我不喜欢布局严谨的小说,主张信马由缰,为文无法。”


展开
精彩书评

他的文章应当说比几个大师都还认真而有深度,有思想也有文才!“大器晚成”,古人早已言之。可爱还是态度,“宠辱不惊”!

——沈从文(作家)

他是我认为全中国文章写得很好的,一直到今天都这样认为。

——黄永玉(作家、画家)


汪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

——贾平凹(作家)


曾祺的创作,不论采用何种形式,其精神所寄是“诗”。无论文体如何变换,结体的组织,语言的运用,光彩闪烁,炫人目睛,为论家视为“士大夫”气的,都是“诗”,是“诗”造成的效果。曾祺在文学上的“野心”是“打通”,打通诗与小说散文的界限,造成一种崭新的境界。

——  黄裳(散文家、藏书家)


汪曾祺的小说,什么都平平淡淡,但读完之后你却不能平静,内心深处总会有一种隐隐的激动,沧海月明,蓝田玉暖,不能自已。

——李陀(作家、评论家)


汪先生的好,是如今大多数中国作家身上没有的好。他那种夫子气,文士气,率性而真切,冲淡而平和,有大学而平易,阅人阅世深厚而待人待物随意。

——何立伟(作家)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说汪曾祺是个红色年代的士大夫。他只是在荒芜的岁月里恢复了某个文化的传统与趣味。在小说叙述模式上不及茅盾的恢弘,在文字的精约上也弗及废名与张爱玲,但他找到了属于自己也属于众人的恬静洗练的世界。在他看来,这个世界可能更接近于自己的本真,也接近于常人的本真。也缘于此,他那里流动的确是清美的意绪。

——孙郁(评论家、学者)


展开
精彩书摘

自序

近年来有人称我为老作家了,这对我是新鲜事。老则老矣,已经六十一岁;说是作家,则还很不够。我多年来不觉得我是个作家。我写得太少了。

我写小说,是断断续续,一阵一阵的。开始写作的时间倒是颇早的。第一篇作品大约是一九四○年发表的。那是沈从文先生所开“各体文习作”课上的作业,经沈先生介绍出去的。大学时期所写,都已散失。此集中所收的第一篇《复仇》,可作为那一时期的一个代表,虽然写成时我已经离开大学了。一九四六、四七年在上海,写了一些,编成一本《邂逅集》。此集的前四篇即选自《邂逅集》。这次编集时都作了一些修改,但基本上保留了原貌。解放后长期担任编辑,未写作。一九五七年偶然写了一点散文和散文诗。一九六一年写了《羊舍一夕》。因为少年儿童出版社约我出一个小集子(听说是萧也牧同志所建议),我又接着写了两篇。一九七九年到一九八一年写得多一些,这都是几个老朋友怂恿的结果。没有他们的鼓励、催迫、甚至责备,我也许就不会再写小说了。深情厚谊,良可感念,于此谢之。

我的一些小说不大象小说,或者根本就不是小说。有些只是人物素描。我不善于讲故事。我也不喜欢太象小说的小说,即故事性很强的小说。故事性太强了,我觉得就不大真实。我的初期的小说,只是相当客观地记录对一些人的印象,对我所未见到的,不了解的,不去以意为之作过多的补充。后来稍稍展开一些,有较多的虚构,也有一点点情节。

有人说我的小说跟散文很难区别,是的。我年轻时曾想打破小说、散文和诗的界限。《复仇》就是这种意图的一个实践。后来在形式上排除了诗,不分行了,散文的成分是一直明显地存在着的。所谓散文,即不是直接写人物的部分。不直接写人物的性格、心理、活动。有时只是一点气氛。但我以为气氛即人物。一篇小说要在字里行间都浸透了人物。作品的风格,就是人物性格。

我的小说的另一个特点是:散。这倒是有意为之。我不喜欢布局严谨的小说,主张信马由缰,为文无法。苏轼说:“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又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文说》)。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我的小说的题材,大都是不期然而遇,因此我把第一个集子定名为“邂逅”。因此,我的创作无计划可言。今后写什么,一点不知道。但如果身体还好,总还能再写一点吧。恐怕也还是断断续续,一阵一阵的。

是为序。

一九八一年四月二十二日


展开
目录

总序


自序

复仇

老鲁

落魄

鸡鸭名家

羊舍一夕

看水

王全

骑兵列传

塞下人物记

黄油烙饼

异秉

受戒

寂寞和温暖

岁寒三友

大淖记事

七里茶坊


附录

也说汪曾祺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