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 古
也可以说这一枚燧石石器是一万年前的苏州人掉在路上的行李。他们优哉游哉地散步,或者行色匆匆地赶路,有时候万里行程仅仅一步之遥,而这样的一步之遥,竟已是斗转星移沧海桑田。
比如蝴蝶的标本,那五彩缤纷的灿烂,似乎已经和飞翔无关了,而再一次让我们久久感动的,却是不朽的生命。
三山岛是生在太湖中的一个小岛,春天以后,梅花开了又落。除了梅花,还有荷花,除了梅子莲子,还有枇杷、橘子、杨梅、栗子、银杏,还有碧螺春。
漫步在青枝绿叶间,我们不能够分辨出来这些树谁是谁,只知道他们是确确实实地在岛上生长着。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太湖边上的人家种花栽果捕鱼捉虾,日子绘声绘色、有滋有味,然
而,他们是一番怎样的开始呢?
1985 年,就是在这一片土地上,考古工作者翻出来几千件土石器,许多石核和石片,还带着使用过和痕迹。这些全是旧石器时代的家当,旧石器时代就是一家搬走的人家,而哺乳动物化石和旧石器的发现,似乎是我们的先民埋在地下的种子,这一颗破土而出的种子,就是我们追根穷源的线索。
很多学者认为,三山岛出土的旧石器,应该是苏州文化的源头了。这些石制品中,各种式样的刮削器占全部石器的一半以上,其次是尖状器,刮削器和小型尖状器是用来切割剥剔兽肉兽皮的。凹刃刮削器的形状很适合于加工木质或骨质的鱼钩鱼叉。因此在三山先民的渔猎经济中似乎渔业比狩猎更重要。这和太湖地区的自然环境正相适应。
而最早吴地先民定居的地方,还有张家港南沙乡发现的东山遗址。这里山地的丛林,涧边的溪流,都是先民渔猎和采集的所在。东山遗址明确地反映了我们的先民从以狩猎采集为主到以农业为
主、渔猎和采集为辅的定居生活的发展过程。
好几年前,也是在张家港,一次民歌演唱会上,有位叫山歌黄鹂的老人,和他的伙伴,有过急迫却是铿锵的合唱,两个字一句,反复着就这么几句,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断竹、续竹、飞
土、逐肉。待大家明白过来,便一下子怔住了。
中学历史课本上说,“断竹、续竹、飞土、逐鹿”是《诗经》中的句子,《诗经》是我们历史上最初的诗歌。
逐肉和逐鹿,其实是一样的意思。
我们的先人,围坐在篝火边上,一边将刚伐来的树枝竹竿断断削削,一边唱着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然后站立起来,大模大样地向林子走去向河边走去向山上走
去。待他们回来的时候,篝火正是将熄而未熄。他们将刚捕打来的野味从肩上卸下来。这时候篝火再一次蓬勃开放,并且香气四溢,我们的先人,更加意气风发地引吭高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辽阔的大地和大地上用树叶遮掩着身体的广大人民,他们抬头仰望天空,天上是斗转星移,他们低头摆弄土地,地上是一年四季。
现在,沿着岁月的河流,我们寻找生命的最初。
如果说一万年前三山岛上先民生活的痕迹,是我们的开始,那么新石器时代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次质的飞跃。
是在一幅古老的地图上,我们看到的是白底板上布满着的一个一个灰黑色的椭圆形,这应该是分布在水面上的一块块土地了。
如果风雅一点,可以把老地图上的椭圆比喻成一张张荷叶,“莲叶田田”,古诗不就是将田地与荷叶结合在一起联想的吗。或者质朴一些,就把它比作屐痕了,穿着草鞋落在湿泥地上的脚印,也是这样歪歪斜斜一串一串的样子。
因为屐痕,我们依稀看到了在这一片土地上走过的古人。
唯亭草鞋山、通安万家前村、昆山绰墩、吴江梅堰、常熟罗墩,这一些都是生在苏州曾经有过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就在草鞋山遗址,文化堆积厚达十一米。完整保存了三个连续发展的文化层。底层是马家浜文化,距今约七千年至五千五百年。
中间是崧泽文化,距今约五千八百年至五千一百年,最上面是良渚文化,距今约四千五百年至三千九百年。重叠的文化层让我们感受到了先民代代相传和生生不息的信息。
……
苏州记
远 古 / 002
勾 吴 / 010
吴 越 / 018
龙 舟 / 026
东吴大族 / 036
保圣寺 / 044
平江图 / 053
无字碑 / 061
陆龟蒙 / 070
园 林 / 078
光裕社 / 086
昆 曲 / 097
郑 和 / 105
江左风流 / 114
文 人 / 121
市民运动 / 129
忠王府 / 138
春在堂 / 146
老 宅
紫兰小筑 / 156
残粒园 / 159
拙政园 / 161
叶圣陶故居 / 164
桃花庵 / 167
留 园 / 169
怡 园 / 171
绣 园 / 173
环秀山庄 / 175
听枫园 / 177
石湖别墅 / 179
眉寿堂 / 181
萧 宅 / 183
沈 宅 / 186
王鏊故居 / 189
柳如是故居 / 191
雅邻旧宅 / 193
章 园 / 195
曾 园 / 197
高义园 / 199
辛 亥 / 201
近 代 / 209
太湖记
前世今生 / 220
乡关何处 / 223
天下鱼米 / 226
流年写意 / 230
堂堂人家 / 233
古镇白话 / 236
经典刻划 / 238
茶来茶去 / 241
枝头时令 / 244
栀子花开 / 246
古镇记
周 庄 / 250
同 里 / 260
还是同里之民居客栈 / 271
甪 直 / 275
还是甪直之水乡女子服饰 / 277
锦 溪 / 282
西 山 / 286
东 山 / 292
木 渎 / 295
光 福 / 303
沙家浜 / 308
震 泽 / 314
白 茆 / 318
黎 里 / 321
千 灯 / 326
盛 泽 / 330
沙 溪 / 334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