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己的内心有多远》为作者汪政的随笔选集,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发表的各类随笔和散文作品和专栏文章数十篇,包含文化、生活、教育以及文学等方面的内容。文章短小,语言生动,角度新颖,尤其是对文化现象的观察与思考,贴近现实,贴近人们的关注点,呼应了当下的文化诉求与情感脉动,体现出相当强的时代性与思想性,呈现出学者型随笔的个性特点,但又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形象生动。
俄国学者洛扎诺夫曾经说过,“家庭是真正的学校”。这当然不是说要让家庭取代学校,而是说在教育中,家庭、学校与社会各有各的作用。由于洛扎诺夫认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与人格修为更重要,而家庭在日常生活中恰恰可以给予孩子这些影响,所以他才强调这一点。“只有家庭,也唯有家庭才能培养儿童最重要的文化品质,教给儿童最高尚、最基本的东西”,他不无偏激地这样比较家庭与学校 :“家庭唯一能给孩子的是使之健康成长,使之有信仰,使之处事认真,这就是给孩子工具,如同给旅行者一根手杖一样。如果家庭能做到这一切,就让学校给孩子其他次要的知识吧。”
那么一个家庭在教育孩子上到底有哪些资源?从传统家庭来说,“家声”无疑是重要的元素。在现代汉语特别是当下的日常用语中,这大概已经是个很陌生的语汇了吧?但在中国家庭文化中,
它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既是一个家庭的传统,又是一个家庭的理想。说白了,家声就是一个家庭的荣誉和声望,不管家族如何迁徙延续,每一个子孙都要对得起列祖列宗,为家族的荣耀添光增彩。可千万不能小看了这一点,它是社会进步的前提。
又提家声,是因为几个月前的梅州之行。这趟南国之旅不但使我对家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关键是它让我看到了它的现实存在,它对社会的教化作用。梅州是客家人的聚集地。“客”“家”,这两个南辕北辙的字组合在一起真让人有一种苍凉而又悲情的感觉。客于他乡不可为家,但偏偏客家人就是这样的家族流徙与人生图景。走进梅州客家文化博物馆,迎面看到的是一堵百家姓墙,中间一个大大的“ ”字,这是客家人的自称,相当于“我”。作为会意字,它形象地表明了客家人从中原来到南方倚山而居的生存状况。但我宁愿将这个字理解为人在悬崖,这才是客家人在逃亡避难迁徙时的心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像动物般警醒,须臾不可大意。一个辗转千里万里的族群,一个在陌生环境寻找栖身之所的民系,一个不断需要重建家园、救亡图存的群体,他们的家族大概都十分看重自己成员的精神追求和道德品格吧?都十分在意自己家族的荣光,在意开拓、进取、永续生存的能力吧?总之,他们十分看重自己的“家声”。
所以,走过梅州那些客家围屋和连排新居,总会看到或新或旧的对联,“振家声”“美家声”“远家声”“召家声”“扬家声”“播家声”等等目不暇接,这些对联不仅自豪地叙述了各自家族辉煌的历史,更在昭示后人光前裕后薪火传承。特别是那些围屋,一走进去,几乎处处有楹联,间间有匾额,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客家人大概早就知道环境育人的道理吧?这些楹联和匾额汇聚了万千家族对自己历史的回望和思考,对家族价值观的申述和张扬,于耳提面命中充满了殷殷嘱托。“念先人积善余庆,支分六脉,孰为士、孰为农、孰为商贾,正业维勤,方无忝祖宗之遗训 ;在后嗣报本反始,祀享千秋,告以忠、告以孝、告以节廉,大端不愧,庶几称子孙之能贤”“尊祖敬宗,岂专在黍稷馨香,最贵心斋明以躬节俭 ;光前裕后,诚唯是簪缨炳赫,何非家礼乐而户诗书”,毋用多引,这样的训诫传承无疑是家族声望兴隆的理念支撑。由于家族发祥地不一,迁徙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不一,家族成员生存技能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在客家不同家族中会看到对家训家规不同的表达,对家声不同的期望。但是,又由于环境相同,经历相近,客家人又会在长期的生存中形成大致相同的民系价值认同,那就是“耕读传家”,这是客家人共同的家声。“东种西成,经营田亩须勤体 ;升丰履泰,出入朝端必读书”“创业难,守成难,涉世尤难,且从难中立志节 ;耕田乐,读书乐,为善最乐,须向乐里作精神”“继先祖一脉真传,克勤克俭 ;教子孙两行正路,维读维耕”“汝水源长,惟读惟耕绳祖武 ;南疆裔盛,克勤克俭贻孙谋”。我在客家文化博物馆看到梅州黄氏族谱《江夏渊源》中记载的家训是这样十五条 :“戒轻谱,畏法律,戒异端,戒犯上,戒非为,戒争讼,戒犯违,修坟基,隆师道,端士品,务本业,明礼让,和乡里,睦宗族,敦孝悌。”如此的具体,如此的周详!客家人之所以能有今天,之所以英才辈出,民系遍布海内外,正是因为秉承了这样的传统,弘扬了这样的家声吧?
……
目录
第一辑
家声与教育 / 002
文学兴化 / 007
故事宜兴 / 011
纸上的黄桥 / 015
古里说“古” / 019
诗游震泽 / 023
酒是什么东西 / 026
泗阳悟道 / 029
认认真真地过年 / 033
“圣诞树” / 036
顾敦沂校长 / 039
写给张华 :常乐之行说张謇 / 044
刘昕的成长 / 048
彩霞之子 / 053
第二辑
书放在哪里(外四章) / 058
文人回家 / 067
短论四章 / 071
老人与散文 / 088
两种智慧 / 094
审美课堂 / 098
漫谈科技阅读与人文研究 / 106
高产 :中国作家的时代症候 / 116
看不见的手 / 121
什么时候开始文学创作是适宜的 / 125
干涸的河床 / 128
大树下的写作 / 131
文体、文学生态与夜的生活 / 134
作家的阅读 / 137
纪实的不能承受之重 / 140
文学,让我们“文学”地对待 / 143
要不要经纪人,这不是一个问题 / 150
是你的,谁也短不了 / 154
第三辑
文化的变迁 / 158
我们的身体 / 162
“英雄”无觅,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 166
温柔的陷阱 / 170
音乐,为什么“流行” / 174
也来“崇拜”一回 F4 / 178
云想衣裳 / 183
今天,我们读什么? / 187
面对电视 / 191
节日、贺卡与手机短消息 / 196
生活在别处 / 200
感觉互联网 / 204
文学的时尚化与作家的明星化 / 208
购物的幻像 / 215
第四辑
故事总是这样开始 :“从前……” / 222
从生活的结束处开始 / 227
人与自己的内心有多远 / 233
繁茂如树的乡愁 / 238
驮着故乡爬行 / 242
我们的家乡我们的根 / 247
微言有大义 / 250
相 遇 / 253
约好今秋看溱湖 / 258
文字因年轻而美丽 / 261
挽留时光 / 264
君自故乡来 / 269
我们如何赞美 / 272
张晓林文学评论集序言 / 276
作为一种生活的诗歌 / 279
兴化女作者文集序 / 283
如何建立中国新诗认同 / 286
知识生产与地方文化 / 291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