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嬛,是神话中天帝的藏书之所。现实中的书斋文房,是古人重要的活动场所。《琅嬛琐屑:中国古代文房趣尚》以随笔形式叙说古人书斋文房清玩及其他的文士生活用品,如笔架、墨盒、砚田、考篮、藏书印、银蒜、心字香、竹夫人等共二十余篇。侧重阐述它们在文人士子实际生活中的使用状况和工艺发展,结合古典诗文、小说中的相关场景,展示古人尤其是文人士大夫,通过这些器物体现的高雅文化氛围和独特审美趣味,也可从中体味古代士子命运的甘辛。作者文字典丽通畅,叙说深入浅出,配以精美图片,全彩印刷,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
佛手与香橼
旧时北京中等以上人家,有盘中供果闻香的习惯。这种中式果盘,不同于花团锦簇的西式果盘,后者偏赏水果的缤纷颜色,前者则更注重鼻端的嗅觉享受。
中式果盘所供的果子,普通是夏用香白杏,秋冬用苹果。黄地透白白里透红的香白杏,或是红彤彤孩儿面也似的苹果,整整齐齐码上一大盘子,放在堂屋里的八仙桌上,整个三间北屋里都清香阵阵,也可随手分饷庭中嬉耍的小儿女。至于讲究些的人家,摆的则是专供盛设闻香的果子:佛手与香橼。
佛手和香橼都是芸香科植物的果实,《本草纲目》将两者混为一物,认为都是枸橼的别名,实误。佛手和香橼的果皮中都含有丰富的挥发性精油,因而芳香袭人。佛手又名九爪木、五指橘。果实的形状非常奇特,前端条条裂开,很像一只佛菩萨丰而无骨的手。或蜷或舒,或作拈花,无不神似。“佛手”之名由此而得。而“佛手”又与“福寿”谐音,更添吉利。香橼一名枸橼、香团,果实的形状色泽,和橘子柑子相近,不同之处,一是特别圆,二是皮特别厚实,三是特别清香。“橼”又谐音“圆”“缘”。香橼也是吉祥的果子。
供佛手、香橼以闻香清赏的习俗,起源于明代,之后直至民国时期,都十分盛行于上层社会。《红楼梦》第四十回中写探春秋爽斋中的布置陈设,有这样的一段描写:
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观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旁边挂着小锤。
《红楼梦》善写人物房间的陈设,能够各见人物性情。秋爽斋里供的这一大盘娇黄的佛手,配上水晶球儿的白菊,白玉比目磬,衬着深色的紫檀架,颜色是很动人的。写佛手,一是点明时令——正是贾府女眷头簪菊花,花溆港中衰草残菱的季节,又切秋爽斋的“秋”字;二是侧面烘托探春不俗的审美情趣;三来淡淡一个细节,点染贾府日常生活的富贵景象。因为旧时交通不便,产自岭南的佛手和江浙的香橼,运到北京,都是价钱很贵的果子,胡同口的一般小水果摊上是买不到的,至少要到东四牌楼那边的大果子铺里才能有货。自然,三姑娘是不会亲自上街采买佛手的,那是贾府买办的事情。
有红学家据现代香熏疗法引申说,佛手中所含的挥发性精油有抗焦虑抗抑郁等功效,红楼女儿中,唯有三姑娘是真正对“忽喇喇大厦将倾”的家族命运看得真切,痛心疾首的,所以大观园中单单秋爽斋里陈设了一大盘佛手。这样评《红楼》,未免生发太过,也系不懂古人的生活习惯而致。因为摆放佛手香橼,是旧时无论江南江北,共有的一种对生活趣味的讲究。世家大族,尤其注重这些生活细节。比如曹禺的话剧《北京人》,故事的背景是民国初年北京一个已经破败的书香门第曾家,在剧开始的第一幕,曾家已经付不起裁缝铺的、果子局的中秋节账了,但是还未曾到后面几幕彻底破产的境地。在第一幕的布景,曾家的书房“养心斋”里,还是“左墙边上倚一张半月形的紫檀木桌,放在姑奶奶房门上首,桌上有一盆佛手,几只绿绢包好的鼻烟壶,两三本古书。当中一只透明的玻璃缸,有金鱼在水藻里悠然游漾”。这个细节,联系第一幕中果子铺前来要账不得的情节,真有传神阿堵之妙。
像贾府、曾家这样的家庭,不仅要随季节摆放这些香果,连摆果子的地方和器皿,也有相当讲究。一般是在书房静室里,另设一张高足几,几上放一个比较大的浅口盘子,将果子层层码起,按时更换。文震亨《长物志》中《香橼盘》条云:
有古铜青绿盘,有官哥定窑、冬青磁、龙泉大盘,有宣德暗花白盘,苏麻尼青盘,朱砂红盘,以置香橼皆可。此种出时,山斋最不可少。然一盆四头,既板且套,或以大盆置二三十尤俗。不如觅旧朱雕茶,架一头以供清玩。或得旧磁盆长样者,置二头于几案间亦可。
“古铜青绿盘”指三代铜器中的盘形器,从传世实物来看,是像散氏盘那样的。“苏麻尼青盘”指明永乐、宣德朝的青花大瓷盘,所用青花绘料系进口的“苏麻尼青”,因含钴量高,色泽格外浓艳。这时的青花瓷器,因为许多产品原为出口阿拉伯地区而制造,所以有不少形制特别巨大的盘子,是阿拉伯人席地而坐就餐时,盛全羊、烤馕所用。朱砂红盘指成化窑出产的大红瓷盘,色殷红如朱砂,清人高士奇所谓“价在宋瓷上”(《高江村集·均窑瓶歌注》)者。明人对本朝工艺美术有异常的自豪,论古董时,并不专以古为尚,相反倒是很重视本朝的优秀出品。从这段话里就可以看出这样的风气。
《红楼梦》里说盛佛手用的是“大观窑的盘子”,大观为北宋徽宗年号,大观窑盘即北宋官窑盘,正与文震亨的记载相应。北宋官窑瓷釉色多为淡青、豆瓣青,和佛手的娇黄色配搭起来也很合适。
板儿的佛手,后来跟巧姐换了一个香橼。脂本中将“香橼”误作“柚子”,当非曹公本意。柚子果实偏大,小儿怀中携抱不便,而且和佛手也不是同类,香橼才和佛手两两作对,一双两好。但脂本此处的批语,却很能搔中作者怀中痒处:
柚子即今香团之属也,应与缘通。佛手者,正指迷津者也。以小儿之戏暗透前后通部脉络,隐隐约约,毫无一丝漏泄,岂独为刘姥姥之俚言博笑而有此一大回文字哉?
《红楼梦》的作者是醉心于这些文字谜语的小趣味的,庭前这对嬉闹的小儿女,此时身份云泥之别,而他日几经造化颠弄,竟成夫妻。姻缘结定,正在怀中香果。
香橼在《红楼》中还有一次出场,那是在太虚幻境的册子里,元春判词的画上画着一张弓上挂着香橼。弓寓意“宫”,香橼寓意元春之“元”。只是,这位旁人眼中享尽荣华富贵的女子,终于未能团圆至终,而是“虎兕相逢大梦归”了。
明清时期的诗词中,有不少吟咏佛手和香橼的作品。比如清初陈维崧的这一首《红林檎近·咏佛手柑》:
芳树来瓯越,名同吴下柑。风调轶橙橘,芳华擅闺。玉人夜凉酒醒,怪底熏透红衫。此际宝鸭休添,香气十分沾。月底偏濯濯,枕畔故掺掺。佳人笑说,雪山花瓣曾拈。自尘情未断,佛犹如此,合掌长思伴玉纤。
这首词收入《乌丝词》中,是陈维崧少年时的作品,风格旖旎轻倩。上阕说佛手来自福建一带,风调超于橙子、橘子之上,深受闺中人的喜爱。夜凉酒醒时分,佛手浓厚的香气,熏透闺中人的衣衫,连室内的熏香,也变得多余了。下阕从佛手之名生发开去,用佛经中佛曾于大雪山说法的内典,由佛之手而及佳人的“玉纤”。咏物而掺入闺情,是典型的《花间》《草堂》格调。
而陈维崧的父亲陈贞慧笔下的佛手、香橼,就不再那么香艳了,陈贞慧明亡后有随笔《秋园杂佩》,记载家乡宜兴的风物特产,其中《香橼》一条云:
香橼见《岭表广记》,一名枸橼子,香与韵远胜于佛手,以佛手自闽来,争致之,实不及香橼之组藉耐久耳。尝见崧儿一诗有云:“落落此非橘,幽于味外饶。摘香童仆手,分静素瓷窑。”似能绘趣。自变乱以来,佛手、建兰、茉莉,五年不至矣。间有,非山人寒士所得昵。余庭畔香橼数株,每当高秋霜月,赭珠金实,累累悬缀,不下四五百球,摘置红,幽香一室,凡吾之襟裾梦渖,皆是物也。以不用钱买,余得以分赠亲知,一时沾沾为贫儿暴富矣。
陈家世代簪缨,陈贞慧少时生长华屋,风流蕴藉,为晚明“四公子”之一。明亡后,陈贞慧坚守气节,乡居不出,家境日落,生活窘困。不得不靠陆续变卖田产度日,到去世时,已经家产荡然。文中的“变乱”指康熙初年的三藩之变,当时南北交通断绝,佛手、建兰、茉莉这些广东福建的物产,本来都是江南士人所喜好的物品,此时却久已无从到达宜兴。“间有,非山人寒士所得昵”,一句话写出陈家社会阶层下降的无奈现实。而原产江南的庭中香橼,则年年结果如故。“以不用钱买,余得以分赠亲知,一时沾沾为贫儿暴富矣”,这样的自我嘲讽,放在那个天地颠倒的大时代背景下,真是苦涩得太沉重了。
佛手和香橼果肉的味道都偏苦涩,不可作为水果食用。但失去新鲜、干瘪撤下的佛手,也还有他用。将佛手切片晾干,沏水代茶,有润肺清烟之效。清末之后,中上人家往往有久居莲幕的瘾君子,他们抽多了鸦片,烟熏火燎,肺干口苦。干佛手饮片是他们茶杯中的必备之物。佛手的这种功用,恐怕是当年的文震亨和曹雪芹都难以想象的吧。
目录
过去的碎片
第一章 草木供养
短短蒲耳—菖蒲
凌波照影—水仙
佛手与香橼
第二章 文房长物
渐行渐远的墨盒
水足砚田
铜雀台的另一种生存
从米芾到曹寅——砚山琐谈
砚暖墨香
莫使浮埃度——砚屏
写了错字之后
甘苦满载一考篮
第三章 燕寝凝香
霜清纸帐
说迎手
菊枕留相思
枕上的门
纸衣与纸被
竹夫人的名字
超大白板记记记!——屏风的另一种用途
第四章 闲居拾零
柳枝佛影,酒魄花魂——从军持到玉壶春
拍浮酒船
乌龙赵飞燕
倭扇·川扇·苏扇
心字香
眼镜与眼镜诗
银蒜押帘
后 记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琅嬛,神话中的天帝藏书之所,在传说中,它是张华《博物志》的源泉,也是张岱《陶庵梦忆》中的福地仙境。仙境中的书房一旦离开,便不可复归,永恒消失在依依不舍的寻觅中。然而现实中的书斋文房,却是古人重要的活动场所。
本书所叙写的,即书斋文房清玩及其他的文士生活用品。它们既是实用的“物”,又常见精美的“艺”;而古人尤其是文人士大夫,更通过由它们构建出的高雅文化氛围,流露出独特的审美趣味。虽然今日它们已经大多远离现代的生活,成为零碎的纸上风景,但毕竟,我们今日的“现代”及现代中的我们,都来自那些往昔。借助读者的想象,这些“纸上的风景”也许能够一时鲜活,再现种种美好。